〈中華副刊〉青塚

■艾虔

我喜歡清初詞人納蘭性德。與家人提及,小時候首次讀到納蘭性德〈蝶論花—出塞〉:「今古河山無定數,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幽怨從前何處訴,鐵馬金戈,青塚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當下印象非常深刻。

出塞這類題材,不外乎雄渾豪邁、蒼茫悲壯,而此作蒼涼又纏綿,我覺得很特別,尤其是末兩句「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更是一見就愛上,不時縈繞心中。由此開始納蘭性德與我多年的緣分。

青塚在傳統詩詞幾乎只有一種意思,昭君墓。

據說胡地多白草,獨昭君墓草色常青,故稱青塚。然而仔細想想,這種說法不太可靠。胡地之草春夏一定也是青的,牛羊才有食物,並非總是白草。倘若秋冬附近地區草枯了,遠觀為白草,那還說得通。而秋冬昭君墓的草長青,除非該地地氣特別溫暖,然而也該是一片區域皆如此,相同的氣候地理條件,不可能唯獨昭君墓的草長青。總之,青塚之說應該有更合理的緣由。

清代宋犖《筠廊偶筆》記載,「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騰色,故云「青塚」」。明確表示昭君墓無草木,不過塞外一片黃沙,遠遠望去,只見朦朧的青黑色。看來青塚之青,並非草色,而是光線折射的錯覺,似乎較為可信。

家人不信只有他不知青塚之意。稍稍搜尋一番。早年青塚確實專指昭君墓,似乎在清末民初,青塚逐漸成為泛稱,比如蘇小小墓的楹聯,就有人使用青塚。

杜甫名詩〈詠懷古蹟〉之三,主角便是王昭君,「獨留青塚向黃昏」、「珮環空歸夜月魂」是廣為傳頌的名句。納蘭性德「青塚黃昏路」便是由「獨留青塚向黃昏」而來。南宋姜夔詠梅詞作《疏影》,以王昭君比擬梅花,「想珮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亦是轉化「珮環空歸夜月魂」。杜甫詩作啟發了很多後人。

王昭君的婚姻身不由己,為了國家社稷安危,被迫遠嫁胡地,終身未返故鄉,引人同情,於是歷代皆有不少緬懷感嘆的相關藝文作品。即使是自由民主的現代,仍有部分女子由於其他外在因素步入婚姻,儘管未必不幸,總是無奈,而婚姻不幸福的就更多了。難怪一位二千年前女子的命運,仍能牽動現代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