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懷念與鄉愁

■黃國英

滑鼠點播在湖的眉黛之上,風生水起,應聲推出一棵我熟悉的薺菜,那盈盈不足一握的腰肢,看似柔弱無力,實則內心堅韌不拔,面對殘酷的競爭環境,它努力伸長脖子,用最小的花樣年華,迎迓與呼應著一部春天的芭蕾。

真心感謝如此富饒的產物,我們才有向前看的盼頭,反正是吃了冬天吃春天,阡陌深處覓綠鮮。

天地有情,經過歲月的檢驗,大多數植物都精通了類似於我們人類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的口訣,這叫生存的智慧,懂得避其節令的鋒芒,選擇在開春之後抽枝綻葉。也有不怕寒風刺骨的主兒,螢屏中的薺菜就是明證,愈冷愈青翠。

我佩服薺菜的習性,這麼纖細的身體,一陣風就把它吹得東倒西歪,我穿羊毛衫外加羽絨服還鼻塞,對照的我相形見絀,不服不行。外形還在其次,關鍵是內在的優秀,薺菜鮮嫩可口,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食。除此之外,還有馬齒筧、蒲公英、折耳根、薺菜、狗地芽……分別隱藏在地頭、田埂和蔓草深處,等待著人們尋覓與採擷。

考驗我們的耐心和眼力的機會到了,外婆用詞講究,這一次是挖薺菜,而上一回是挑馬蘭頭。馬蘭頭適合涼拌,快速焯水後,澆上生抽、香醋和芝麻油,或切點豆腐乾,反覆攪拌上桌;而薺菜的吃法就多了,既能當餃子和餛鈍的餡料,也可以作為肉絲的君臣佐使,不過這盤菜屬於袖珍版,兩筷子便夾光了。

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外婆,真讓我刮目相看,她堅定地一聲令下,我們亦步亦趨,二鏟三刀覓鮮去了!

不打無準備之仗,弟弟事先偵查過了,一張小臉凍得通紅,由他一一指點,我們便少走了許多冤枉路。外婆現場示範,我們雖然有樣學樣,還是會出差錯。外婆說有些野草長得像薺菜,但絕對不能食用,就像蘑菇,形狀相似,吃了就會中毒。這下子我們不再圖快,實在弄不清楚的時候,便用鼻子聞一聞,薺菜是有一股清香氣息的。

當地老鄉遠遠地看著,既好奇又擔心,生怕我們踩壞了她的莊稼,後來發現籃子裡只有一些鋸齒形的野菜,這才放心了,她們是拿來餵兔子的。這位農婦逢人便說:XX公司的人最饞了,什麼東西都往嘴巴裡送,也不怕吃了生病。

饞蟲是被母親勾出來的,她連說帶比劃,父親頻頻點頭附和,這一鍋葷素搭配的薺菜豆腐羹肯定好吃,尤其在北風呼嘯的寒冬臘月,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都能舀上兩碗,甚至更多,吃得渾身通泰,連每一根汗毛孔都舒暢地張開了。

多年以後,薺菜漲價,比那位農婦辛辛苦苦種出來麥子貴多了,不知道她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懵懂無知,守著一個聚寶盆,還每天背著太陽過山,白白錯過了一季發財的機遇?

這就是地域性的差別,人在異鄉的潛移默化,首先是從舌尖上的味道開始的,灰灰菜喜歡紮堆,從不嫌棄土壤的厚薄,生長得舒展和醒目,一採就是一捧,不像薺菜那樣藏在深閨難覓蹤影,這也決定了它們的身價。炒灰灰菜要油多,調味料齊全,大火熗鍋才好吃。相比之下,還是折耳根更親近唇齒,涼拌或煲湯都過癮。困難時期,我們在星期天挖了一些,放點醬油和辣椒麵便可以下飯了。曾經嘲笑過我們的人說,你們真精,這兔子草拌餡,確實比白菜蘿蔔好吃多了。

我沒有告訴她實情,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我和妻子旅行結婚時住在小姨娘家,她說買一斤薺菜要搭配五斤飄兒白,由此可見薺菜在她心中的嬌嫩地位。

在家的母親也沒閑著,備好的五花肉改刀切丁,蔥薑切末,另外她還買了兩盒內酯豆腐(又稱日本豆腐),圖的是它的鮮嫩,萬事俱備,只等著野菜下鍋了。

挖來的薺菜要進一步清理,掐掉根鬚,摘除黃葉子,在水龍頭底下一遍遍清洗,並用帶孔的笸籮瀝乾。一切就緒,終於輪到大廚上場了,只見母親挽著袖子,大火燒鍋,五花肉丁煸炒出油,放入蔥薑末和切碎的薺菜繼續翻炒,添加適量的清水,燒開後倒入搗碎了的內酯豆腐,加少許食鹽,不再蓋鍋蓋,以免薺菜被捂黃了,最後起鍋時勾一些濕芡粉,綠油油的,一看就有食欲,鮮得連味精錢也省了。

有一次外婆說漏嘴了,母親的羹藝其實是出自她的真傳,只不過母親腦筋靈光,將之前的南豆腐改成了內酯豆腐,也還算是一個小小的創新吧!

我從來不怕別人笑我娘娘腔,軟纏硬磨著向母親索要烹飪的關鍵字,她莞爾一笑,教一送一,順便搭配一劑甜羹的秘方。家風是需要傳承的,廚藝也是,所謂技不壓身,如果女兒肯學,我願意傾囊相授,包教包會,只有這樣,母親的薺菜豆腐羹,才不致於在我的手中斷了當。

除了一飽口福外,薺菜還有藥用價值,是李時珍最早研究發現它兼具利尿、止血、清熱、明目和消積的功效。藥補不如食補,我的左腳背落下病根,坐久了腫得像發麵饅頭,穿鞋都費勁兒,「一碗薺菜湯,好吃又療傷」,何樂而不為呢!

時過境遷,薺菜早已走出雜草為鄰的鄉野,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舌尖上的美食。前幾天我路過菜市場,臨近中午收攤了,薺菜還堅持同價格,約等於旁邊攤位上茼蒿價格的三倍。

父母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包括待人處事和一日三餐。每逢薺菜上市,我都要買一些,煮一鍋碧綠的薺菜豆腐羹犒勞自己。有時遇見薺菜便宜,還可以多買一點,焯水後晾乾,放進冰箱冷凍室內,待到夏季的時候再吃,自有一番風味在唇齒之間徐徐瀰漫,這要感謝母親的言傳身教,我們都是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