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大腸激躁症 針灸調氣避暴食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飲食不規律、壓力大,大腸激躁症成為常見的腸胃功能性疾病之一,患者常見有腹痛、腹脹、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症狀,易影響生活品質,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從脾胃虛弱、肝氣鬱結及情志失調等著手,調整體質並使症狀有所改善。

柳營奇美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表示,中醫認為大腸激躁症的形成多與「脾失健運、肝氣鬱結、腎陽不足」等因素相關。

臨床上中醫會依據病人體質與症狀進行辨證分型;若屬「肝氣犯脾型」,常以柴胡疏肝散或痛瀉要方加減,用以疏肝解鬱、健脾止瀉;若屬「脾胃虛寒型」,則以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溫中健脾、行氣止痛。

對於「濕熱內蘊型」,則採用葛根芩連湯清熱化濕、調整腸道環境;同時,中藥治療注重整體調理,許多醫師會搭配益生調理概念,選用具有調節腸道菌相的中藥,如陳皮、白朮、茯苓、黃連等,以改善腸道環境、減輕發炎反應,達到治標亦治本的效果。

除藥物治療外,針灸在改善大腸激躁症方面亦有顯著效果;常用穴位包括「中脘」、「天樞」、「大腸俞」、「足三里」等,可調理腸胃蠕動、緩解腹痛與腹脹。

研究顯示,針灸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降低腸道過度敏感反應,對壓力型或焦慮型患者特別有效,部分醫師亦會搭配耳針或艾灸,增強治療效果。

大腸激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與情志的調攝,飲食方面,宜少食辛辣、油膩及冰冷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進食過快;建議多食溫和易消化的食材,如山藥、小米、蓮子與紅棗,有助健脾養胃。

情緒調整方面,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若情緒不暢,氣機鬱滯,腸胃功能便易受影響,平時應適度運動、保持充足睡眠與冥想放鬆皆能幫助身心平衡;建議患者進行呼吸練習或太極、氣功等活動,以舒緩壓力、調和氣血。

大腸激躁症現今多採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以西醫檢查與藥物控制症狀;搭配中醫以「調氣、健脾、安神」為核心,透過整體性調養,協助患者腸道正常運作與情緒平衡,達到更全面的療效;臨床觀察發現,經中醫治療後,患者腹部不適、排便異常及焦慮感均有顯著改善,復發率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