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睡不好 其實是缺鎂

醫師張家銘說,明明很累卻睡不著,別再怪意志力不夠。或許只是身體缺了一點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最近怎麼都睡不著,但也說不上哪裡不舒服」,或「每天準時上床,卻半夜醒來好幾次」。這樣的狀況,你是否也很熟悉?基因醫師張家銘透過社群網站貼文表示,許多人以為是壓力太大或焦慮作祟,其實,有時候真正的兇手,是身體裡默默流失的一種礦物質─鎂(Magnesium)。

張家銘說,鎂並非新潮營養品,而是人體內僅次於鈣的「第二大礦物質」,參與超過300種生化反應,負責調節神經穩定、肌肉放鬆、能量代謝與生理時鐘。若缺乏鎂,睡眠品質會下降、白天專注力減弱,甚至可能出現焦慮、心悸、抽筋等問題。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期刊2025年的研究指出,鎂對睡眠品質的影響遠超過想像。當體內鎂不足,神經系統會過度興奮、肌肉放鬆困難,連大腦的生理時鐘都可能失調。相反地,充足的鎂能幫助神經「踩煞車」,抑制讓人清醒的穀氨酸(Glutamate),並促進穩定情緒的GABA分泌,使身體順利從白天的「戰鬥模式」轉入夜晚的「修復模式」。

研究也發現,補充鎂可延長深層睡眠(慢波睡眠)時間,讓腦細胞進行修復與記憶整理,真正達到「睡得沉、睡得好」。但臨床上,許多人其實長期處於「低鎂狀態」卻渾然不覺。現代人高壓生活、愛喝咖啡、精緻飲食、常熬夜或愛喝手搖飲,都會加速鎂的流失。再加上老年人、腸胃吸收不良者、或長期服用利尿劑者,鎂攝取與吸收效率更差,容易惡化成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醫師說,想要補鎂,不妨先從飲食著手:深綠色蔬菜、堅果、南瓜子、香蕉、燕麥與黑巧克力都是天然鎂來源。若平時咖啡、茶或酒精攝取過多,更應特別留意營養平衡。睡前也可建立放鬆儀式,如泡腳、冥想或聽輕音樂,避免滑手機或看刺激影集,讓副交感神經能夠啟動,鎂才「聽得見」身體的休息信號。

張家銘醫師提醒「當你明明很累卻睡不著,別急著用安眠藥壓下去,也別再怪意志力不夠。或許,身體只是缺了一點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