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台灣高教國際化之我見

台南市港明高中六年十二班  ◎溫柔

隨著交通革新與科技進步,望子成龍的家長致力於為學子培養世界觀,國際化教育已勢不可擋。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國力強大的美國、文化深厚的歐洲,甚至普遍被認為較封閉的日本、中國,皆因不同因素成功地發展國際化教育。然而,以半導體聞名的台灣的高教國際化之路卻顛簸難行,這是為何?

以我的看法,這是根深柢固的人民思想所致的環境問題。受中華文化中延續數百年的「科舉」概念影響,即便屢屢教改,絕大多數的台灣學子們卻仍受著制式化教育,即便進入高等教育範疇的大學,思想上也無法一夕之間轉變為國際間推崇的多元、創新、獨立、批判性思考等,而是停滯在學術理論的教育與枯燥單調的紙筆測驗,這樣的模式並不符合國際學生的嚮往。

此外,台灣缺乏其他亞洲國家具有之優勢。香港與新加坡多精通英語,也具備與西方相似的國際化環境;中國身為強大經濟體則善用其優勢,祭出優渥的獎學金與補助招攬學生;日韓則分別以動漫與韓劇、韓星,吸引許多喜愛其文化的國際學子。台灣缺乏以上優勢,也沒有發展自身的長處,這是台灣高教國際化政策顯得紙上談兵的緣由之一。

我認為台灣可藉由改革基礎教育,以期化解相較傳統的教育圍牆,如增加自主設計課程與增加師長在教學上的引導性,以促進學生思考與批判,扭轉固有的學習氛圍。政府也應運用台灣進步的半導體科技,進行專業教學,且與台積電、聯發科等著名企業合作,推薦優秀的國際與本土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工作,這不僅增加國際學生的來台就讀意願,也提供企業另一個招募人材的管道。

台灣的高教國際化,我認為必須取己之長與補己之短並進。只要兼顧改善教育環境與創造半導體的學習優勢,台灣定也能培育出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莘莘學子,與國際的教育接軌,甚至充實台灣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大幅提升國家實力與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