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安欣瑜在臉書貼文表示,她日前前往越南河內,從街頭飲食、生活節奏到民眾行為進行觀察,解析越南長年被列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的原因。
根據越南胡志明市的研究資料:過重(BMI≧23且<27.5)約27.5%;肥胖(BMI≧27.5)約5.7%,屬最亞洲瘦國家之一,相比之下,台灣成人一半以上屬於肥胖或過重,也就是說,越南人吃得開心、活動量又高,身材普遍比我們精實兩個尺碼不是夢。
安欣瑜指出,越南人能維持精實體態,首要關鍵在「原型飲食」。當地河粉、春捲與涼拌菜擁有大量蔬菜、豆芽與香草,搭配海鮮、清淡口味,油脂及糖分攝取下限,能有效降低熱量密度並提高飽足感。此外,湯品更是越南餐桌不可或缺的存在,一碗熱湯讓進食時間拉長,降低暴食速度,使食量自然減少。
其次,越南人日常動得多、坐得少,從路邊擺攤、騎車、搬貨,到晚餐後散步聊天,活動量滿滿,沒有時間被「久坐」養胖。外食份量也較小,甜飲料也不像台灣手搖杯般「爆量」,讓攝取熱量不容易失控。
不過,「瘦國」也在變胖,越南近年被聯合國點名是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的國家之一。原因其實跟我們一樣熟悉,外送平台崛起、速食連鎖變多、含糖飲料狂熱,上班族久坐、孩子課業壓力大,結果「吃得多、動得少」這股潮流,一樣淹到他們那裡去了。
安欣瑜在門診中,也遇到不少旅居台灣的越南民眾,返台工作後外食劇增、手搖飲成為替代水分、久坐工時延長,體重10年內上升20公斤以上的案例並不少見。「不是胖在基因,是胖在生活型態。」她強調,越南家鄉青菜、水湯、香草與涼拌菜文化,一旦被工作壓力取代,體重就會默默上升。
她認為,減重不在於極端節食,而是「吃得像越南人」:選擇原型食物、增加蔬菜香草、湯飯比例適中、減少加工品與含糖飲,並維持日常散步及身體活動。此外,正念飲食、放慢咀嚼速度,也能延長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飲食型態才是身材差異的本質,懂吃、能動、慢食,才能讓健康長久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