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那些名人論副刊


■鄭治平

梁實秋初期寫作經驗與報紙副刊是不愉快的,那個報是民國初年的《晨報副刊》,魯迅、冰心的文章都是在那報刊登的,那時主編是孫伏園。他總結投稿不愉快的經驗與心得:「……我體會得一個刊物的主編人,憑他的好惡和人事的關係,可以決定一篇文字的去取,並且對投稿人信件可以不覆,甚至稿件可以扣留不還……」之後晨報副刊主編換替徐志摩,梁實秋的文章就被採納了!由此可知,主編的學識、涵養、格局、修養,攸關副刊品質高下。

梁實秋後來也進入《時事新報》主編《青光》副刊,他採搞的原則,應酬性之作排除,只採用嚴肅和幽默的作品,但他是有事先說明採搞原則。他也如今日編輯心態相同,邀請名家賜稿,例如陳寅恪的弟弟陳登恪撰寫〈留西外史〉專欄,梁實秋去職之後,該專欄也就理所當然停擺。

抗戰時期,梁實秋在四川主編《中央日報》副刊,他在發刊之日寫了〈編者的話〉約略:

「……副刊,一個人編是一種樣子,個人眼光手法不同……所謂「文壇」我根本不知其坐落何處,至於文壇上誰是盟主,誰是大將,我更是茫然。所以想要拉名家的稿子來給我稱場面,我未嘗無此想,而實無此能力……」。

他採稿原則,文字限於二千字以內,文章以簡短為要,還有來稿他必仔細看,如果不採用,有附回郵者會退回,他還請作者不要催促。我很同意他的發刊詞,個人年輕時也是副刊寫作常客,文章對了編輯胃口週週上報,編輯換手時則幾乎滅頂。也聽說了我的文章刊登與否,在那大報的編輯會議中被拿出來討論,結果不知道何原因,此後就拒絕了我所有文章,我之所以知道那內幕消息,恰巧是我同事的家人是任職該大報要職,她私下與我通報訊息了!我的讀者群也問起為何如此長時間沒在副刊上寫文章?我想梁實秋幫我答復了讀者的問題。

大作家或高名望的作家文章能天天見報嗎?也就是每投必中嗎?這是個好問題!基本上她要有很龐大的讀者群也就是粉絲,基本上報業也是營利單位,除非它附有某種政治或宗教使命,那就另當別論。編輯有時也難為,就我所知某大作家晚年文章幾乎不被副刊採用,他終就憋不住打電話去罵人了,但也不至於為某個人文章,特別開個會議婉拒他今後任何文章。

梁實秋讚賞的副刊主編徐志摩之外就是中國時報的高信疆先生,有詩為證:

高侯磊落輪囷士,掌管《人間》紙半開。

 

多少鴻文經我讀,幾篇小品待君裁。

十年辛苦看應老,一日鵬飛心尚孩。

海外莫貪拾瑤草,春雲靄靄早歸來。

 

顏元叔曾言「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家,天生怪模怪樣:憂愁使他臉白,妒嫉使他臉青,退稿使他臉黑,得意使他一臉五顏六色。」是啊!形容得真貼切,我曾在聯合報寫過一篇文章,馬總統看了還請人打電話給我,表明他看到我的文章了!只差沒說他的慣用語「謝謝指教!」美學大師朱光潛也曾經說過:「寫輕鬆活潑的文章,作者的心情也要輕鬆愉快!」是啊!尼采深愛莎樂美卻無法抱得美人歸,孤人躲在瑞士躲在瑞士Sils-maria山區撰寫《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最終他是瘋掉了!

民國老舍的文章名滿天下,但是他的稿件也曾經被鄭振鐸主編的《小說月報》壓了老半年,老舍是否因為如此改變寫作風格,而得以寫出《駱駝祥子》這樣傳世的好作品,則不可得而知。依據我投稿經驗,各報編輯有各自獨特的口味,這是無法否認的。

一篇由沈從文寫於將近八十年前所主編《益世報,文學周刊》的發刊編者言,雖然歷史久遠,但至今看來倒也還適用。他認為副刊的存在,對國家社會歷史存在有一定的意義。例如對腐爛的社會、年輕人情緒起消毒作用。一個優秀的作家,也是因為透過副刊得以獲得讀者喜愛。好的編輯,更是透過副刊介紹國內外一流學者,而改變了知識分子的信仰,例如那年代北京的《晨副》上海的《學燈》所刊載或介紹的有愛因斯坦、泰戈爾、杜威、梁啟超、胡適、陳獨秀、徐志摩、朱自清等人,揭示一時之選,對那個年代的為人治學起了非常大的影響。

沈從文認為新作家要抬頭露面,更必須從副刊找機會。的確如是,國內聯合、中時二大報,當年文學盛事就是年度文學獎「皇冠」徵文比賽,作者一旦獲獎,則洛陽紙貴飛上枝頭,此後衣食無缺。我同學為了獲獎機會,還把整本厚厚的博士論文寄給評審參考,以便增加得獎機會。我的老師雖然著作等身,是台大的才子型的教授,也未能獲獎。沈氏對副刊有如下精闢之見解:

「……作家與商業結合,產生了一批職業作家。作家與政治結合,產生了政治文學。經營文學運動,為辦雜誌和死喪慶弔的集會,兩者所作成新的變化,即共同結束了副刊的生命。……」當年的論點,與如今各報的方向還頗能適用。

報紙副刊還存在許多難題,字數、安排與內容、依作者名氣大小採用與否等問題,諸如鄉土文學、眷村文學、戰鬥文學、藝術、學術、健康養身、田野調查、宗教、詩歌、散文、家庭生活等等,通常各報因版面限制所刊載內容文字有限,會要求作者再自行濃縮,如此即有可能失去原意。在選稿上來說,縱使編輯再如何謹慎斟酌,亦難免有遺珠之憾,同樣一篇文章投稿,小報不採用,大報卻採用了。對已經有名氣的大作家投稿能不採用嗎?但是如果老是來稿照登,豈不成某人的專報?於是又有限制多久時間投稿一次的對策,記得國內副刊鼎盛時期是全開版面,現僅剩半開版面。沈從文對副刊如是下了結論:「副刊對報紙而言,即近於「賠錢貨」,因之地位由縮小而消失是意中事。」

投稿者是左眼,編輯是右眼,兩者如何對焦,是個問題!副刊的編輯通常也是詩人,主編《星島日報》的戴望舒,主編《聯合副刊》的瘂弦與陳義芝,主編《益世報,文學周刊》的沈從文,主編《晨報副刊》的徐志摩,主編《自由副刊》的許悔之等等,那又是副刊文學的另外一道種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