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腰椎椎間盤突出 微創手術助重拾行動自由

■黃建榮

42歲李先生是一名貨運司機,長期從事搬運工作。近半年來,開始出現腰部疼痛與左腿放射性痠麻,起初以為只是「閃到腰」,但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睡眠與行走。經核磁共振檢查後,醫師診斷為「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接受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2天即可下床活動,數週後已恢復正常生活。

腰椎椎間盤突出是中壯年族群常見的脊椎疾病。椎間盤位於椎體之間,負責吸收震盪與維持脊椎穩定,當長期姿勢不良、反覆搬重物或隨著年齡退化,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內部髓核組織突出壓迫神經根,就會造成典型的「坐骨神經痛」。患者常感到腰部劇烈疼痛、臀部疼痛、下肢痠麻、刺痛或無力,嚴重時甚至出現大小便失控。

脊椎神經一旦長期受壓迫,可能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與肌肉萎縮,因此不可輕忽。此疾病對個人造成生活與工作功能的重大影響;對家庭而言,則增加照護負擔與經濟壓力;對社會而言,更造成勞動力損失與醫療資源的長期消耗。根據臨床統計,從事高風險職業如搬運工、司機、護理人員與長時間久坐族群,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好發族群。

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彎腰或久坐,搬重物時應蹲下再起,不可彎腰硬拉。維持理想體重與規律運動,尤其是強化核心肌群的運動(如游泳、伸展、輕度肌力訓練),能有效減少椎間盤壓力。此外,從事高危險工作的族群應佩戴護腰或支撐設備,並確保作業環境安全。

當保守治療(如藥物、物理治療或注射治療)無法改善疼痛時,手術治療成為重要選項。過去傳統開刀需要較大切口、組織破壞多、復原時間長;近年發展成熟的微創手術,包括顯微手術與內視鏡手術,已成為主流治療方式。顯微手術透過手術顯微鏡進行,醫師可清楚辨識神經與椎間盤組織,僅移除壓迫神經的部分突出物;內視鏡手術則使用極小切口插入內視鏡與器械,利用影像導引精確切除病灶。兩者皆能有效解除神經壓迫,手術傷口小、出血少、疼痛輕,病患通常術後1-2天即可下床,恢復速度明顯優於傳統開刀。

腰痛雖常見,但若伴隨下肢麻痛或無力,就應及早就醫檢查。椎間盤突出並非「老年病」,長時間不當姿勢或工作壓力都可能成為誘因,早期治療與正確保養,才能避免神經永久損害,重拾健康與行動自由。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