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人體表面的皮膚中,除了龜頭、唇緣及甲床外,其他部位都分布有汗腺。其中,前額、下、外陰及掌蹠的汗腺分布較多,「多汗症」導致的皮膚疾病也多發生在這些部位。
影響汗腺分泌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情緒。「多汗症」的定義乃是汗腺的腺體部分受刺激過度分泌所致。全身各部位除了掌蹠以外,都會受熱刺激使汗腺分泌,而掌蹠及腋窩的汗腺分泌則多由情緒控制。例如手汗較多的人,遇到緊張時手汗會像雨般流個不停。不管是溫度或情緒的影響,汗腺分泌都受大腦皮質中的溫熱調節中樞控制,一般所謂的冷汗、盜汗,就可能與身體虛弱,影響到溫熱調節中樞的功能有關。
人是恒溫的動物,體溫的調節是由交感神經控制。多汗症是病態的排汗異常現象,其原因可分「原發性」及「繼發性」2種。原發性多汗占大多數,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交感神經反射的亢進而引起異常排汗,發生最多的是在手心、腳底及腋窩這些汗腺分布較多的地方;繼發性多汗的原因包括身體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甲狀腺疾病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下垂體或下視丘的病變,有時也會引起多汗情形。
原發性多汗症有強烈的遺傳傾向,半數病人有家族史,一般人在國小時出現症狀,隨著年齡增長,症狀會愈來愈嚴重,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峰,出汗部位以手掌最厲害,尤其是腳底和腋下。
中醫治療多汗症主要從調節自律神經下手,緩解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可有效減少多汗。臨床常以小柴胡湯調節汗腺中樞,桂枝加龍骨牡犡湯緩解交感神經亢奮。多汗症患者常伴隨濕熱體質,以甘露消毒丹清利濕熱;汗液水分調節則以越婢加朮湯為主,可有效減少汗液分泌。加減麻黃根、浮小麥收汗;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增強療效。(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