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淑娟/玉井報導
淺山有情淺山人有愛,即使是虎頭蜂築窩都能溝通。一場「共坐於淺山」,談話著這片土地與農民合作所生產的作物故事,更將淺山的作物變化成一道道天然美食,不論是竹筒飯或是山芋頭,都是自然的恩賜,農民辛勞的好成果。
台南淺山不只有二寮日出、龜丹溫泉、梅嶺步道,還收藏著農友與土地共生的多元作物,而這月世界的泥岩地形,就像是大地的容器,孕育出許多酸甜苦鹹的作物,每一項都有屬於自己的氣味,不論是甘蔗、地瓜、山芋頭、破布子、楊桃、月桃與山林野菜,每一株植物都記錄著人與自然共存的樂章。

特別的是淺山人在自家發現了蜂窩,內心祈禱著不用繼續長大,讓蜂平安的移出,果然如此的許願靈了,蜂走了,留下了一顆小小的虎頭蜂窩,十八日也成為餐桌上的一員,點綴著美味的食物,而這也成為淺山有情的故事。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一起規劃出一場特別的淺山好味道,並由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台南市曾文溪產業觀光發展協會、山崙誌等合作,從土地出發,呈現淺山作物的好滋味。十八日的成果展,食物藝術家許怡慈等人,以協力方式,將淺山的梅子、南瓜、香莢蘭、山芋頭、野菜家族等,呈現在所打造的月世界泥岩地形中,而食物在淺山的層層地景之間,泥岩與礫質交錯的肌理中,不僅塑造了地貌,也形構了在地作物的風味,還調和出農業的樣貌。
看著土地與豐富的食物,這場淺山的餐桌讓大家共享著美食,也交流著情感,而餐桌連結了糖鐵文化遺產、地方農業與日常生活,讓歷史的軌跡化為可感的風味,有著甘蔗的甜、芒果的香,發酵漬物的時間感,都成為大家交流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