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伏日記:一碗綠豆湯


■彭梓晴

日曆翻到七月,暑氣漸濃,轉眼便是入伏時節。這「伏」字造得巧妙,犬旁配人,倒像是說這天氣熱得連狗都趴著不願動彈。

母親總說,伏天要喝熱湯。清晨,廚房裡,她正守著砂鍋熬綠豆湯。陶罐咕嘟作響,綠豆在沸水裡慢慢綻開,化作濃稠的綠霧。我踮腳偷吃碗邊的冰糖,卻被她輕輕拍了下手:「心急喝不了熱湯,等涼透了再加糖。」這碗綠豆湯,是童年最清涼的記憶。伏天午後,放學回家推開家門,總有一碗冰鎮綠豆湯擺在八仙桌上,琥珀色的湯汁裡沉睡著軟糯的豆子,勺柄上凝著細密的水珠,喝下去的瞬間,暑氣便散了大半。

入伏的餐桌上,最常見的是餃子。記得小時候,每到頭伏,全家總動員包餃子。父親負責擀皮,圓圓的面皮在他手中旋轉翻飛;母親調的餡料最香,韭菜雞蛋、白菜豬肉,香氣四溢。我最愛搗亂,捏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餃子,有星星形狀的,有花朵形狀的,雖然煮的時候常常露餡,卻也為包餃子的過程增添了不少樂趣。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咬一口,汁水四溢,再蘸上蒜泥香醋,吃得額頭冒汗,卻越吃越上癮。母親說,伏天出汗多,吃餃子補肚子,老輩人的話,總帶著生活的智慧。

除了餃子,二伏吃麵也是雷打不動的習俗。最愛的是奶奶做的手擀麵。麵粉加水揉成麵糰,醒發後用擀麵杖一點點推開,直到麵皮薄如宣紙。奶奶總說:「麵要揉夠勁道,吃起來才爽滑。」切好的麵條下進沸水,煮至浮起,撈出過一遍涼水,澆上醡醬,碼上黃瓜絲、豆芽、胡蘿蔔絲,再淋一勺麻醬。蹲在院子裡,就著穿堂風,呼嚕呼嚕吃上一大碗,暑氣彷彿都隨著麵條下肚,化作了一身暢快淋漓的汗。

伏天還有個有趣的習俗叫「曬伏」。每到入伏,家家戶戶把箱底的衣物、棉被搬出來晾曬。陽光像金色的絲線,穿透棉布,把溫暖和香氣織進每一根纖維。我總愛躺在剛曬好的被子上,嗅著陽光的味道,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那些被時光塵封的舊物,在陽光下舒展,彷彿也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暮色漸濃,蟬鳴依舊。我捧著一碗綠豆湯坐在陽臺上,看夕陽把天空染成橘紅色。樓下的老人們搖著蒲扇,聊著家長里短;孩子們追逐著螢火蟲,笑聲清脆。這便是入伏的日子,雖然酷熱難耐,卻因著這些溫暖的瞬間,變得鮮活而生動。原來,幸福就是這般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