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12月1日世界愛滋日,醫護界與病友團體的專家學者24日共同呼籲,提高預防意願、降低汙名、促進資訊普及,讓更多高風險族群願意及早檢測、及早介入,穩步邁向「2030終結愛滋」的國際目標。
為響應世界愛滋日,5位來自醫護與病團的專家學者,分享HIV最新治療與預防進展,及如何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病患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據疾管署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HIV感染者已超過3.6萬人,雖然近年新增感染人數逐漸趨緩,但臨床觀察發現,新確診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且仍存在治療與照護需求未完全滿足的現象。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及衛福部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表示,台灣持續引進更為多元且彈性的HIV治療方式,全面邁向「U=U」的重要關鍵 (U=U當感染者體內HIV病毒量持續小於200copies/mL時,病毒就不具有傳染力,病患就不會有傳染他人的風險)。
林錫勳強調,疾管署正積極更新《愛滋防治白皮書》,將防治願景從「治療」延伸至「預防」,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普及化與提升HIV檢測可近性,將成為降低新發感染的兩大關鍵策略。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指出,HIV感染者在治療與照護上,仍有多項需求未被完全滿足。目前也仍有約5成醫護人員對愛滋患者存有歧視觀念,甚至出現拒診情形,導致患者不敢就醫,盼政府協助推動去除汙名化與正確認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