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
由於疫情與經濟不景氣,最近乞丐顯然變多。前幾天搭火車至某大都市逛逛,一走出車站走不到一百公尺,即見到路兩旁幾位乞丐,或站或坐或跪,手裡拿著或身邊放著紙碗在乞討,有些甚至一再向行人叩頭鞠躬。他們有男有女,有老者也有中年看似殘障者,各個衣衫襤褸,看起來狀甚可憐!想幫助他們,問題是那麼多人在乞討,究竟幫誰是好?何況他們的出現,既影響市容觀瞻,又阻礙交通,若是有利可圖,顯然情況會越來越糟。想及此,只好收拾起同情心,裝做沒看見,快步或繞道前行,速速離開!
自民國五、六○年代起,由於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乞丐。如今又逐漸多了起來,這寓意著什麼?令人深思!
筆者生長於四○年代,那時候台灣經濟還很不好,小時候住在鄉下,偶爾上街也曾見到乞丐沿門討飯。看他們一臉菜色,衣不蔽體,顯然是山窮水盡,只好出來乞討。好心的殷實戶或商家,有時拿出一碗飯菜,或給他們一點小鈔,他們就很感恩的離開,口中還一直說著好話。聽說有些稍懂音樂的乞丐,還會拿著月琴,邊乞討邊彈唱。如今早期的台灣民謠裡,就收有有關乞丐的兩首歌曲「乞丐賣藝曲」「乞食調」,反映當時社會狀況。歌詞如下:
街頭巷尾伊都四界迺∕屹站門邊來講好話∕求著啊一碗冷酸糜∕暫度一頓
無問題,無問題∕∕一身襤褸伊都不成樣∕父母生我就著破相∕欲站啊世間要忍受∕命中註定免憂愁,免憂愁。(乞丐賣藝曲)
有量啊,頭家啊,來疼痛哎,疼痛著阮啊,歹命的人嘿。
好心啊,阿嬸啊,來助贊哎,助贊著阮啊,昧討趁的人嘿。(乞食調)
就如上面歌詞所說,以前出來行乞的人,都是「昧討趁」者,即已無法工作的殘障人士或老弱婦孺。不像現代有很多假乞丐,他們不是「昧討趁」,而是好吃懶做,有些甚至假裝殘障缺手缺腿博取同情,真是不可取。有些家長驅使無知小孩去乞討供自己花用,簡直是沒人性。更有些惡徒,利用人們同情殘障人士心理,驅使他們到夜市等熱鬧地區行乞,或以高價賣些劣質品給善心人士,乞討所得大部分被他們佔為己有,更是天理難容!
直接向人行乞,成功機率低,有些人就用騙術。如常見有人站於路旁,手中捧一小紙板,板上訴說自己可憐遭遇以博取同情等。筆者曾遭遇到兩種不同的「假行乞真詐騙」。
其一:約四十多年前某日傍晚,我在高雄火車站附近的書店看書,有一年輕人走來向我說,他要返鄉但缺30元買車票,問我是否贊助他一下?當時心想小錢助人何妨,就直接從口袋裡拿了錢給他。不料一會兒卻見他又以同樣手法再向書店內其他人討錢,才知遭詐騙。雖然損失金額不多,但心裡很不舒服。
其二:約十多年前某次筆者從香港機場欲轉機回台,在機場內走道行走時,突然一對母女拖著很多行李前來,面帶憂愁的向我說,她們從泰國旅遊回來欲轉機回北京,卻不慎丟了錢包,欲購機票短少人民幣數百元,問我是否有善心能先借她們,回北京後保證一定立即寄還。為爭取我的信任,還遞給我她們在北京開珠寶店的名片。我因一時兩岸同胞情作祟,想了幾秒鐘即從口袋裡掏錢給她們,事後卻無消無息。
行乞有用騙術博取同情者如上述。但也有用正能量讓人主動歡喜贊助者。記得筆者某年到中國大陸雲南省旅遊。某天在逛街時看見兩位年輕人,他們在鬧街旁靜靜站立,身旁腳踏車立一紙牌,寫著:「夢想起飛,壯志成真。上海至拉薩,萬里單騎。希望您的贊助!」我見他們全副武裝,身體雖疲憊,精神卻昂揚,立即從口袋掏出人民幣幾十元給予鼓勵贊助!
行乞一般是乞者在固定地點,施捨者是流動不固定的人。若不願施捨,快步離開或繞道即可。但若您到過一些較貧窮國家諸如印尼、印度、埃及等旅行,情況可能就沒那麼簡單。記得某次筆者到印度旅行,至聖城瓦拉那西時搭三輪車從旅館欲至恆河旁參觀傍晚祭典,下了三輪車還要走兩三百公尺才能抵達恆河邊。正開始走路時,立即圍來一堆婦女,她們手中抱著幼嬰,追著向大家要錢。若一時同情心起,給了其中一位,那麼保證等一下就被團團包圍,寸步難行!去印尼、埃及旅行也是同樣情形,一抵達風景區立即圍來一大堆小孩,推銷他們手中的劣質產品,怎麼甩都甩不掉!
乞丐,乞丐。如何行乞?如何施捨?如何拒絕?都大有學問。下次在街頭遇到有人行乞或討錢,是給還是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