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涵
長久以來習慣夏天穿涼鞋,讓腳透氣,年少時為美觀會買有跟鞋子,後來,慢慢才發現穿鞋除美觀,舒適更佔大部分,否則扭傷腳或跌倒反得不償失。
去電影街觀影時,看到一排騎樓有所謂修鞋師傅,有些覺得好穿的鞋剛好磨平或者掉了,給那些修鞋職人修理就又可以繼續穿,但是,若問值不值得很難定義,有人問師傅這樣划算嗎?他說划不划算看個人。修鞋師解釋,畢竟,有些鞋在於有紀念價值,有些在於習慣穿那雙鞋。否則一雙鞋修修補補多次下來,其實好像可以買雙新鞋或者出清。
每個人價值觀跟收費也不同,有時感覺舊鞋好像比較耐穿,現在的鞋款品牌多雜,有些又號稱環保,自己也分不清不太會挑。
看著巷弄間兼賣鞋帶鞋墊等修鞋的工匠,輪流的擺攤,零星的遊客經過,住院時吵著買的涼鞋,經過不同人修補兩三次後,這次掉的是魔鬼氈的部分,想自己試著用針線縫補發現皮革太硬,又怕穿到一半鞋帶鬆脫反而不安全,穿上另外買的新鞋,還在適應中,在修與不修中掙扎,鞋子是去還是留中反覆,也慢慢體會出修鞋師傅的話外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