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生,我從上次重感冒後,一直反覆咳嗽,清晨會咳有痰,最近天氣變化大,嗽不停,還伴隨咻咻鳴聲、喘不過氣的感覺…」,奇美醫院中醫師梁祐爾說,診間常遇患者這樣抱怨,若有以上症狀,需注意可能是咳嗽變異性氣喘,未好好治療,可能會進展成典型的氣喘。
梁祐爾表示,春天陽氣升發、乍寒還暖,此時日夜溫差大,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時節。氣喘,台語俗稱「蝦龜」,是常見的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出現於各年齡層,常因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毛髮…)或其它因素(如溫度或濕度變化、激烈運動、廢氣、感冒、情緒緊張…)誘發症狀,發作時因支氣管收縮而發生喘促、咳嗽、哮鳴。近年由於生活習慣、空汙的影響,氣喘的盛行率及嚴重度逐年上升。
他說,中醫治療氣喘,分發作期、緩解期,維持免疫穩定性。發作期主要祛邪化痰,此時呼吸道發炎現象加劇,喘促費力伴隨痰多、哮鳴,嚴重甚至難以平躺睡覺。中醫根據呼吸表現、痰的性質及伴隨症狀,予以祛風、散寒、清熱、化痰,配合通利肺氣,使肺氣恢復正常運作、鬱停的痰飲化散,則喘咳自然獲得平緩。
緩解期治療則以扶正固本為重點,氣喘最常見的症狀為慢性咳嗽,中醫利用補肺、健脾、益腎方法,可穩定免疫、減少氣喘復發。此外,久病致瘀,治療上也會酌加化瘀藥。
梁祐爾指出,穴位刺激配合筋膜放鬆,有助肺功能恢復,許多患者因長期氣喘使用輔助性的呼吸肌,導致胸脅筋膜緊繃,甚至胸廓變形,更加重胸悶、呼吸不暢,而形成惡性循環。採用針灸、拔罐、刮痧,可調整筋膜、散鬱熱,使氣血順暢,身體結構恢復,呼吸困難的情形也會改善,中醫治療對於祛痰及改善肺部微循環作用良好,也可預防氣喘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