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2歲女子36歲懷第一胎起,連續4個孩子早產,甚至經歷臥床安胎至生產經驗。去年得知第5次懷孕時,因過往的安胎經驗讓夫婦憂心忡忡。最後以中醫介入安胎,寶寶到36週又2天時順利產出,母子均安。
馬偕醫院中醫部婦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這名婦女在懷孕滿18週就出現早期宮縮,每2-3分鐘1次,當時由外院轉入馬偕醫院後便由婦產科積極安排安胎計畫,包括臥床安胎、口服舌下錠、針劑、塞劑等安胎藥物,胎兒順利養到27週,宮縮頻率維持約7-10分鐘1次。
這名婦女希望讓胎兒住好住滿、並改善安胎藥物帶來的不適,因此在住院安胎過程期間,決定嘗試中西醫介入安胎。
瞿瑞瑩說,考量到她因頻繁宮縮而有臥床的必要,還要忍耐安胎藥物帶來的燥熱及心悸等不適,心情也十分焦慮,加上又有多胎且早產經驗,便擬定3階段治療計畫。
第一階段為固腎安神,即著重緩解頻繁宮縮及母體緊張,以甘麥大棗湯、菟絲子及續斷,幫助寧心安神、顧腎養血並且培護胎元;第二階段為清熱散鬱,加強緩解患者因安胎藥物造成的喘熱及腹脹,以黃芩湯及半夏厚朴湯,幫助清熱和中、理氣散鬱以達安胎之效。
第三階段則是調和瀉下,針對患者主訴的發熱及排便困擾,以大柴胡湯、黃芩及白朮,調和陰陽、行氣燥熱以養胎。
瞿瑞瑩表示,在接受中醫介入安胎後,不適症狀改善,也在兩週調整一次的中醫用藥下,逐步調降西醫安胎藥物的用量,甚至不需要使用到自費安胎藥物,並於懷孕34週又5天時返家休息。寶寶在36週又2天時順利產出,母子均安,出生體重達3352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