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1歲男子因20多歲喜歡上網宅在家,且生活作息混亂,目前大學休學中。這名男子因擔心兒子未來的出路,過度關注他的一舉一動,每日叨念不停,親子衝突不斷,因而深陷憂鬱症之苦。醫師指出,近年因親子關係緊張而引發憂鬱的家長增加約2成。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社會變遷快速,許多父母渴望以自身經歷或認知的世界幫助子女,並希望他們能夠接受,但又無法理解新世代所面對問題及壓力挑戰,當雙方的愛彼此無法接受,就會增加衝突誤會,虛耗個人及家庭能量,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引發憂鬱症。
她指出,近年來不少父母至門診尋求協助,問題多出在親子溝通惡化,從一開始有溝沒有通,到最後吵架衝突不斷,問題一直累積卻無法解決,導致憂鬱成疾。根據觀察發現,這一類因親子衝突而引發的憂鬱爸媽至少增加2成。
施佳佐說,若家長出現幾種情形,當心可能為憂鬱症前兆,像是不由自主過度關注兒女一舉一動,以負向及懷疑態度過度解讀其行為,因此心中困擾,憂心忡忡,無法開心,無法轉移注意力到自身正常生活;專注力不集中,導致自己生活及工作狀況出錯,自我能力下降。
此外,憂鬱症父母有食慾下降、短期內變瘦、失眠、焦慮緊張恐慌心悸害怕、抽菸或飲酒等行為增加,且對未來不抱希望,有強烈的無助、絕望感;在親子溝通上有常有衝突且狀況惡化,自我情緒失控,有自傷、傷人負面意念,甚至想死念頭。
施佳佐指出,若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父母應先自救尋求醫療資源。
面對新世代,她也提出幾招自救法,首先父母注意力應拉回自身,支持並肯定自己的努力,學習放鬆及紓壓,增強自我能力及對外尋求協助,才能幫助家裡所有成員。
此外,家長應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避免過度專注兒女,不要給自己的過度的責任壓力;學習放下身段,不要上對下的溝通模式,以正向的親子互動模式,增加輕鬆、幽默感,淡化孩子的問題,不要針對性的放大處理,並學習相信孩子,建立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