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4日舉行「氣候變遷、守護環境」座談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總統蔡英文先表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必須以未來淨零碳排為努力目標;之後蘇貞昌院長要求環保署應積極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作業,將「2050年淨零排放」納入。而這些政治宣言真能讓台灣達到淨零排放嗎?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今年3月30日,由國政基金會永續組與經濟組共同合作,邀請諸多專家學者、立委謝衣鳯、洪孟楷,召開第一次閉門會議。此後世界地球日,則邀請十數個民間團體召開第二次閉門會議,產生智庫版「氣候變遷因應及調適法草案」。
陳宜民指出,此版本的重點有:法案名稱建議採用「氣候變遷因應及調適法」,建議採進步立法原則,比照英國將「醫療零排放」入法。此外,減碳權責、會報、諮詢會定期檢討、公民訴訟及協助地方獲取資源也建立有效的碳費、碳稅及碳邊境稅徵收制度。「稅費並行」,徵收碳費、碳稅、碳邊境稅。
該法也建議,減碳權責由中央16個部會劃分7大部門。設立中央氣候變遷因應及調適會報。組成諮詢會,法定職權包括訂定國家階段管制目標、部門階段管制目標階段目標及審議其執行狀況,以共識決處理爭議。明訂「公民訴訟權」,確保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必要減排措施時,民眾有提出訴訟的救濟管道,並能達監督之效。協助地方政府獲取溫室氣體減量資源
國政基金會副董事長張善政表示,在氣候變遷的因應部分,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不夠的,中央政府也需要配合。他認為,從國家層面來說,雖然中央很積極發展綠電,但是短中期來說還需要更多努力。像是台積電很早之前就發現這個問題,買了許多綠電,而且跟未來綠電的價錢相較之下,價格應該是非常具有優勢,而且台灣目前發展綠電的進度落後,供不應求。在風電部分,張善政表示,台灣沒有海上風電的經驗,目前台灣海峽的天氣也很難施工.每年只有半年多的施工期,導致落後。而太陽能發電的部分,過去有大面積來自於農地,但是環團有顧慮,農委會的政策也有所緊縮,因此在綠能用地的取得也不容易.
張善政也提到核能議題,任何執政者都要面對這個議題,核能是不是潔淨能源,世界上有這樣認可,但是先不談這個議題,避免跟公投議題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