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公衛學者16日指出,若每週確診數控制在350例以下,可望能達到「重症清零」,再搭配疫苗施打、客製化防疫等措施,朝「動態清零」邁進。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昨日舉辦COVID-19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最新疫情狀況。他表示,1月2日至2月12日期間,台灣累積1737名境外移入以及696名本土確診個案,在疫苗保護力提升、NPI(戴口罩等非藥物介入)及檢測措施加強下,本土個案持續下降。
陳秀熙認為,若每週確診數可以控制在350例以下,就可達到「重症清零」,目前台灣已接近此目標,僅有極少數重症個案產生。
另,觀察桃園及高雄群聚案近期的流行曲線,有效再生數(Rt值)皆小於1,表示本土疫情流行已有效控制;至於未來持續進入的境外移入個案對本土疫情的影響,若本週(2月13日至19日)本土確診個案數小於警戒上限100名時,代表疫情流行已受到控制。
陳秀熙也依全球疫情趨勢提出「Omicron防疫光譜」,光譜兩個極端為「病毒清零」及「病毒共存」,起初多數國家抱持「病毒清零」觀念,隨著Omicron流感化,開始走向「動態清零」、「重症清零」及「類流感化」防疫。
他指出,台灣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底為第1階段,藉由高效率疫調、匡列接觸者、加強第3劑疫苗、 升高NPI措施、強化境外檢測、輕症分流照護等,來達到「重症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