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抗癌 皮膚副作用報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免疫治療是目前抗癌新趨勢,卻也免不了出現副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與美國跨國合作研究發現,出現皮膚副作用其實也代表臨床療效,整體存活期可較無副作用者延長42個月。
 一名50多歲女性黑色素細胞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出現皮膚副作用,不但起紅疹還嚴重搔癢,每天癢到無法睡覺。
 不過,這些皮膚副作用,竟與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療效相關。林口長庚皮膚部醫師吳吉妮表示,長庚皮膚科研究團隊與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跨國合作,針對1983名接受免疫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研究。
 結果發現,285例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整體存活期為62個月;未發生皮膚副作用的1698例癌症患者,整體存活期為20個月。發生皮膚副作用的癌症患者存活期明顯延長42個月。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10月的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
 吳吉妮表示,免疫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趨勢,但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可能影響病患的皮膚、肝臟、腎臟或內分泌系統等各部位。皮膚副作用最常見的一種,約占3成。尤其是接受合併2種免疫制劑治療的患者,皮膚副作用發生率更高達7成;其中,嚴重的皮膚副作用約占1~2成。
 吳吉妮指出,這些皮膚副作用又以搔癢症與紅色斑丘疹最常見,約各占3成。其他還包括乾癬樣、濕疹樣、苔蘚樣皮膚炎等;以及零星的嚴重個案包括會在全身多處形成水泡與破皮傷口的嚴重藥物過敏—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JS)與類天皰瘡。
 吳吉妮表示,目前針對癌症免疫治療引發的皮膚副作用,大都可使用含類固醇外用藥膏或系統性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使用特定生物製劑也有很好療效。且大部分的皮膚副作用經過適當治療,可望在1~2個月內改善。
 林口長庚皮膚部與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提醒,癌症免疫治療的皮膚副作用可能延遲至用藥後的2~3個月、甚至1~2年才出現,不同於一般的皮膚藥物過敏大多於用藥1週~1個月內即發生。因此,不可因為用藥時間已久而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