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 中暑分陰陽 中醫對症治療

酷熱的氣候在24節氣的大暑達最高峰,陸續有病人就診,有的人頭暈、疲倦沒力、食慾變差、拉肚子;也有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或戶外跑步後,出現身體很熱、汗大量流不停、口渴、躁動、呼吸急促等症狀。這2類症狀在中醫皆稱為中暑,前者稱為「陰暑」,後者稱為「陽暑」。

「陰暑」好發族群,為經常待在冷氣房與過量食用冰品冷飲者,主要是因為溫度急遽的變化或錯誤的解暑方式造成。經常出入於高溫的室外和冷氣房之間,毛細孔一下張開、一下緊閉,造成身體無法藉由汗液把暑氣帶出體外,致暑氣停留在體內;或是在高溫下運動大量流汗後沖冷水澡,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造成體內熱氣流不出汗,在人體內持續悶燒;或者吃下過多生冷、寒涼的消暑食物,造成有嘔吐或拉肚子的情況。治療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為主。西洋參為清補之品,能益氣養陰、清熱生津,在夏季適時服用,可增加人體自我調節能力,緩解夏日不適。

「陽暑」好發族群是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活動者,在高溫、濕度高的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且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及鹽分。輕微陽暑會造成身體發熱、汗多、頭暈頭痛、口渴等全身性不舒服症狀;嚴重指身體無法散發環境中的熱量,身體對熱的調節功能失效,會出現意識不清、抽搐、體溫上升、多重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狀。治療以清暑祛濕,消渴生津為主,臨床常用白虎湯加減。

「夏至」雖然是夏季白天最長的時刻,但並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刻;要到「大暑」氣溫才會升到最高點。「大暑,乃炎熱之極也」,極熱的天氣會持續到「處暑」(8月23或24日)暑氣才會打住、逐漸消除。這段時間最好伏居,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晒;注意飲食,勿貪涼過量食用冰品冷飲,避免中暑或引起其他的疾病。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

即時

柯志恩出席陸官百年校慶 民眾高喊中華民國萬歲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國民黨立委柯志...

左營慈福宮頒發福山里五校清寒資優生獎助學金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左營區慈...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