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易憂鬱 多曬太陽防季節性情緒失調

都是天氣惹的禍 攝取維生素D、規律社交、均衡飲食助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陰雨綿綿,情緒似乎特別容易低落?醫師提醒,「季節性情緒失調」常見於秋冬季節,容易發生憂鬱、倦怠、無力、體重增加等症狀,並常在春夏季後得到症狀的緩解,建議可多日照、攝取維生素D、規律社交、好好吃飯來預防。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表示,對於季節變化與情緒波動的病因探討,大多聚焦於秋冬季節中,日光照射量的下降與人體生理日夜節律的影響,致病機轉也可能包含人體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褪黑激素、血清素等等。

2016年來自丹麥的研究發現,患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患者,體內運輸血清素的蛋白在冬天時不會同健康者一般地下降,而可能影響了血清素在體內的濃度。另外,在台灣的近年相關研究也有觀察到,台灣的自殺率與身心疾病的住院率,也與季節變化的趨勢相關。而2020年來自荷蘭的5000人問卷型研究中發現,季節變化較顯著影響的是人格特質中具神經質、或稱情緒不穩定的族群。

因此,若在過去疾病史中,經常在秋冬季節時產生情緒的波動,進而影響了日常的工作、社交、飲食、睡眠,應前往身心科門診諮詢並尋求協助。不同於一般的憂鬱症治療,「季節性情緒失調」的治療首選,為光照治療。

降低秋冬季節影響情緒波動,陳采汎建議,要增加日照,有助於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並適時與他人社交,且均衡飲食。另補充維生素D協助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