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0歲張姓男子因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診所就醫服藥緩解;但身上卻長了一些疹子且癢,範圍不停擴散快速,奇美醫檢視用藥診斷為藥物過敏,除請暫停服用NSAID,並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週後回診身上疹子已消退大半,癢感也大幅改善。
奇美醫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王羽安表示,人體對藥物產生的反應可大致區分成免疫性及非免疫性。一般較為熟知的藥物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嗜睡、頭暈等,屬於非免疫性。而藥物過敏或藥物不良反應,則屬於免疫性,主要和體質相關。
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這些症狀統稱為藥物疹。由於每個人的免疫系統有所差異。因此,皮膚科醫師在藥物不良反應的早期診斷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王羽安說,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2、3天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
王羽安表示,隨著快速的藥物發展,藥物的安全性也逐漸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王羽安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下次藥物過敏的產生,最重要的無論是臨床醫師或病人都應為藥物過敏把關。醫師會將過敏的藥物註記在醫院系統及健保卡上,病人在不同醫療場所就診時也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曾有藥物過敏記錄,另可隨身攜帶近期內使用的藥品或藥單,讓臨床醫師可更快速及完善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