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且讀詩詞過七夕

■王丹丹

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隨著張愛玲的這段打動人心的話語,在腦海裡浮現,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帶著甜蜜的氣息,也要來了。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民間代代相傳,文人墨客們更是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作。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抬頭仰望明月長空,感慨漫漫歷史長河中,七夕與秋天都是一樣的。每一年的這一天,牛郎與織女都體味著相聚的歡愉與離別的愁緒。

在詩人白居易的《七夕》中,有著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深深期盼。如同牛郎與織女一般,有情人得以見面自然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相見的喜悅,分離的哀怨都在其中。詩人將天上人間的歡娛與離恨凝於一詩,可謂別有一番意境。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乞巧》一詩,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其詩想像豐富,既簡明扼要,又形象生動。尤其末句中的一個「穿」字,就將女子乞巧的情思描繪得栩栩如生,當為點睛之筆。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一道仙鵲架起的小橋橫臥在那茫茫的銀河上,聽著織女的配環丁冬,看她款款地過橋而來。我和伊人的離別,是不會停息地一年復一年。悵然間抬頭望去,只見到牛郎星依舊閃爍,亙古光華不變。那麼我的哀愁,也就漸漸不那麼明顯。

詩人徐凝的《七夕》,比起前兩者,更多了一些惆悵。借牛郎織女故事注入了自身愛情的感傷,一些慨歎不免從心頭湧起:眼前朦朧如幻的銀河之上,架起了仙鵲小橋,環佩輕盈作響,款款現出神話中裡仙子那玲瓏妙曼的身影。鵲橋的愛情神話是如此的雋永意長。

七夕時節,讚美和追求真摯的愛情是永恆的主題。有情人若是可以相見,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若是不能相見,那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無論是哪一種色彩,無論是悲歡離合,在一卷詩詞裡,都能尋覓到內心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