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部專案進口雞蛋問題叢生,掛掉一個部長,也衝擊賴清德選情。直到打蛋大將Lin bay好油爆出自導自演,民進黨積極反攻將問題甩鍋給在野黨。不料旋即查獲美豬洗產地,國人才發現不但開放萊豬時宣稱的「逐批查驗、為食安把關」淪為口號,還有豬肉專案進口的未爆彈。
主計總處於五日公告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新聞稿,整體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九三,其中豬肉九月年增率達百分之九點三四,居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重要民生物資漲幅之冠;雞蛋九月年增率百分之三點二四,雖然未明顯衝高,但蛋商公會預估缺口會越來越大,每台斤還有十元的漲幅空間,蛋價將易漲難跌。
今年一至九月雞蛋與豬肉CPI年增率每個月都是正成長,其中雞蛋累計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零五,豬肉也達百分之八點九五,二者更分居行政院重要民生物資漲幅之首與第二名。農業部實施專案進口的主要目的,就是平抑物價,然而從CPI數據看來,政府花費鉅資補助外國農產品,卻反而造成反效果,導致國內的豬肉與雞蛋價格飆漲,直接打臉政府的說法。
多數國家面對農產品短缺,或價格飆漲,除非有市場失靈,否則鮮少介入市場運作,更未見補貼外國農產品,來壓制國內農產品價格。因為由市場機制自行調整,就可以達到效果。
以美國雞蛋為例,美國為全球禽流感最嚴重地區之一,高病原性禽流感肆虐,引用美國農業部(USDA)報告,二0二二年死了四千三百萬隻下蛋母雞,雞蛋供給大減,去年十二月最後一週的雞蛋數量,較當年初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九,導致價格驟漲,去年十二月底大型白色帶殼雞蛋價格,每打創下五點二九美元天價紀錄。
但USDA幾乎是無為而治,高價的雞蛋驅動美國蛋農大舉投入增產,供給跟著水漲船高,之後蛋價一路下滑,今年五月之後就跌到一美元水準,十月初價格約在一點一美元,不但遠低於去年價格,也低於三年平均價,問題宣告解決。
為何政府介入會適得其反?主要是政府干預會破壞市場機制。以豬肉為例,我國原為產豬大國,高峰期飼養豬隻一千多萬頭,年產值高達八百八十六億台幣,一九九六年出口日本高達二十七萬公噸,金額十五點六億美元。不幸一九九七年爆發口蹄疫,出口完全中斷,痛擊養豬產業。
直到二0二0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公布台灣為不打疫苗非疫區。豬農期待拔針後能恢復對日出口,但政府逕自開放有安全疑慮日本福島食品,卻不敢向日本要求開放台豬進口。豬農只能仰賴國內市場,但近年飼料價格飆漲,又有下痢疫情蔓延,豬價自然漲價。農業部此時還專案補貼大量外國豬肉進口,短期雖可抑制豬價,但卻是以犧牲國內豬農獲利為代價,壓制增產誘因,長期甚至讓許多豬農選擇退出市場。
防檢局的屠宰統計足可佐證,今年一至八月肉豬屠宰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二十二萬頭之譜,國內供給持續驟減,無怪乎豬價會步步走高。加上進口豬肉管理失當,洗產地豬亂竄,流向加工品與火鍋店等低價通路,威脅消費者健康。
無論雞蛋抑或是豬肉的專案進口政策,僅受農業部補貼的外國農產品獲益,政府、產業與消費者皆受害,尤其對產業傷害最劇。政府應迷途知返,立即終止專案進口,儘速回歸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