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B型肝炎帶原者,前幾年由於COVID-19疫情不敢就醫,也沒有追蹤肝臟情形。近期健康檢查發現,其甲種胎兒蛋白(AFP)飆升到1,700多ng/ml,前往消化內科複診,確認肝細胞癌已達第3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昌弘表示,B肝會潛藏在慢性帶原者的肝細胞內,當免疫力低下的時候復發,並不斷的複製病毒破壞肝細胞,讓肝指數上升,進而造成肝臟纖維化、硬化,最後產生肝細胞癌(肝癌)。
他指出,AFP可當作肝細胞癌的指標,正常值上限只有到7.0 ng/ml。個案在健檢發現異常後,醫師安排打顯影劑的腹部核磁共振(MRI)還有腹部超音波,發現好幾顆肝腫瘤。
近年國健署有相關公費補助,45~79歲民眾可到醫療院所做免費B、C肝篩檢,篩檢項目是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若是陽性表示是B肝帶原者;還有anti-HCV(C型肝炎的抗體)。黃昌弘呼籲民眾做B、C肝篩檢,且一生有1次免費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