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豁達 當如豐子愷

■王厚明

提起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師、藝術巨匠,豐子愷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名字。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中國現代漫畫的鼻祖」的他,充滿童真的漫畫和樂觀豁達的性情一直以來為人稱道、潤澤人心。

豐子愷有句話很是治癒人心:「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下心來。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這種隨遇而安、不懼苦難的心境,意在教人學會接納和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與生存的不如意妥協,與苛求的自己和解,心平氣和地活出真實的自己。

豐子愷一生中遭受了兩次大劫難。第一次日寇侵略,1937年他離鄉背井,過著流浪生活。第二次就是1966年開始的那場「文革」,他的文章和畫作,被定性為攻擊無產階級的大毒草,名列上海十大重點批鬥對象。豐子愷被抄家隔離,關入「牛棚」,掛牌遊鬥。但豁達樂觀的豐子愷很快適應了環境。他自尋慰樂,自我解脫把「牛棚」看作參禪之地,把批鬥看成演戲。有次晚上被拉過黃浦江遊鬥,他說是「浦江夜遊」,鬍鬚被造反派剪了,他滿不在乎地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即使是在艱苦的生活中,豐子愷也詩意棲息,與苦樂共舞,極具樂觀主義情懷。豐子愷在《口中剿匪記》中寫到:把我的十七顆牙齒,比做一群匪,再像沒有了。不過這匪不是普通的所謂「匪」,而是官匪,即貪官污吏。它們雖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緝它們,嚴防它們,反而袒護它們……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被牙疼折磨的經歷。在他的筆下,這種經歷,卻是別有一番情趣。他把牙齒比作「一群匪」,幽默風趣,妙不可言。甚至在他的一幅自畫像中,他把自己的鬍子畫成了垂柳,讓人看來饒有趣味。

七十多歲的時候,豐子愷被下放去郊外勞動,生活異常艱苦。他常常只能把一些稻草鋪在地上做床墊,仰頭睡覺。夏天的時候,蚊蟲飛蛾不少;冬天的時候,雪花落在身邊……睡醒的時候,他還要走去河邊捧水洗臉……這樣的艱辛,被這位有童心的老人描述成這樣:地當床,天當被,還有一河濱洗臉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盡藏也。

我們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經意地被時代的腳步裹挾,承載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飽嘗了社會強加的滄桑磨難,留下更多的是困惑和焦慮,還有許多無處訴說的煩憂與苦痛。從豐子愷身上,是否也可以找到一把開解的鑰匙呢?

興許你會感慨人生苦短,事無所成;也會不甘自身處境,抱怨命運不濟,待遇不公;更有面對世態炎涼、人心叵測的消極無奈。而擁有童心、保持率真則是豐子愷自我救贖的良方。因為他認為,「在孩童的眼中,這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作家安·蘭德在《源泉》裏寫過一句話:「像個大人樣生存,像個孩子一樣生活。」一個人,如果始終存有一顆質樸無爭的平常心,一顆純淨明亮的孩提心。無論何時都堅持自己的堅持,熱愛自己的熱愛,回頭時就能發現,生活已經變成了你所期待的樣子。

人這一生,生活永遠充滿著不確定性,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沒有人可以一直一帆風順,幸運從來只屬於少數人,這也讓不少人對一些不順不幸牢騷滿腹、心存芥蒂。豐子愷說:「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然而無論境遇如何,始終波瀾不驚,以「不寵無驚過一生」。正如狄更斯所說:生活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完全在於我們的內心能有多寬容。懂得生活真正滋味的人,才是內心極其強大的人。因為,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心是人的燈,心暗則世界暗;心若光明,世界便光明。

楊絳先生說:「人是為了什麼而活?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無從回答。我只知道,既來之,則安之;命運弄人,就要懂得怎麼應對。」而豐子愷是這樣應對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怍於人,無懼於鬼,這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