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基隆人的家一直是充滿海的記憶,餐桌上常常擺滿各式魚料理,基隆市家庭教育中心辦理「串聯社區幸福轉運站課程」周遊社區美食趣,邀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博士為民眾帶來獨特體驗,通過觸摸、了解和品嘗魚料理,推廣食魚教育。
課程中,黃之暘帶領學員反思魚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吃其然,吃其所以然?黃之暘指出,位於東北角與北海岸樞紐的基隆,除了擁有北台灣最大的消費地魚市場─崁仔頂,還由於港市合一,從早期陸續抵台並隨產業發展而延續至今的飲食文化,使得基隆擁有了特殊的食魚文化。
藉由食魚教育的推動,希望傳達正確的飲食消費觀念,並落實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把握吃當令、吃在地的原則,同時留意使用資源是否對生態或環境造成衝擊,其生產來源的漁具、漁法或飼料成分是否形成傷害或競爭風險,進而知道每一條魚、每一道菜的故事,不但能夠嘗得美味,同時也能享受生活樂趣。
黃之暘帶來崁仔頂採購的白帶魚,讓大家體驗「摸魚」的樂趣,最後,帶領中心志工和社區志工搖身一變成為海味大廚,美味的白帶魚米粉、清蒸午仔魚和牛蒡甜不辣一道道上桌了,從海味到幸福,從產地到餐桌,讓海味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不同解讀的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