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古早味冬節圓

■林榮淑

案頭月曆翻到最後一頁,心頭一驚,一年容易又到了最後一月。

彷彿,瞥見唇角掛著一抹甜甜笑意的冬節,輕移著蓮步,款款向我們招手。

眼睛起霧,時光倒帶,小時候全家人一起製做,一起享用純手工又香又Q湯圓的甜蜜家庭圖像,宛如海潮一波一鏡湧現眼前。

孩提時,阿母把糯米洗淨、浸水,到二伯公家借用石磨磨成米漿。後來,進階到花錢由機器代替人力。姊妹一起提著浸好的糯米和麵粉袋,到使用機器磨米漿的代工店排隊等候。

阿母把裝著米漿的麵粉袋綁在椅條(長板凳)上,下面放一個承接水的桶仔,麵粉袋上頭置放較重的物品把多餘的水分擠壓濾掉,米漿漸漸地被壓成粿粞(糯米團)。

「壓好了沒?」小不點三不五時就問阿母。

「粿粞的水分拄好,圓仔才會好食,耐心等候,食緊挵破碗。」阿母摸我的頭笑著說。

不早也不晚,總是在晚餐用畢,阿母從椅條上取下軟硬適中的糯米團。姊妹們立在一旁,欣賞天才老媽展現手藝。阿母擘一小塊粿粞,炊熟成為有黏性的粿酺,再挼入放在圓形淺竹筐內的粿粞裡,有時會加幾滴由。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尾指一起把離圓形淺竹筐內較遠的粿粞撥向自己,大拇指和手底順勢壓拍,用力挼齊,挼到粿粞柔軟富彈性,韌性滑溜卻不會裂開時,分出一小部分加入「紅花染」粉末揉勻,等候成為一顆顆的紅湯圓;留下來/維持原色的,等待成為白色湯圓。到此,前置作業底定。

摩拳擦掌候在一旁的小蘿蔔頭,用武時刻到來了。大家一起來,歡歡喜喜挲圓仔。

這時候,一邊搓湯圓,一邊聽曾代表阿猴城到府城參加演說比賽的阿母講古。記得的情節大概是,冬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秋天農忙結束後,農閒讓老祖先思考如何製作點心。冬至又是一年日照最短的日子,形成一個交接時刻,紅湯圓表示吉祥,白湯圓象徵潔淨,紅白湯圓也意味著陰陽交替。最後特別強調,吃了湯圓就可以在自己的年齡加一,多長一歲要更懂事才好。

故事聽完,小小顆的紅、白湯圓擺滿了大小盤子和圓形淺竹筐。大家洗手,上床睡一個最長的覺。

隔天早上,阿母烰圓仔、祭拜祖先,將紅白湯圓黏貼在大門兩旁門上頭,虔誠的阿母把古禮全部走一回後,最後祭拜孩子的五臟廟了。小不點邊吃甜湯圓邊說,這一顆一定是我搓的,我吃到自己搓的湯圓,覺得特別好吃,好運到。

晚上,香噴噴的鹹湯圓上桌,餡裡瘦肉單薄,佐料是阿爸菜園裡剛摘回來的茼蒿、芹菜切成珠。父母的愛溢滿湯頭,人間美味,唇齒留香。事隔幾十年,每回味一次,心頭暖一次,眼眶漲潮一次。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