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龍眼進入採收期 產量剩3成

  海拔較高的梅嶺龍眼開採,果實碩大甜美。(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楠西區梅嶺龍眼到了採收季節,果農們連日忙著採摘龍眼出貨,福來梅子雞店家陳居峰,天未亮就帶著工人採摘龍眼,他說,今年龍眼因連遭颱風侵襲只剩三成,不過品質相當好。 梅嶺的龍眼栽種區約在海拔四百至七百米高度,成熟期較平地龍眼來得慢,目前才進入採收期,陳居峰表示,因為缺乏人力,自家擁有的五公頃左右龍眼園,只能用心照顧二公頃餘,另一半已經荒蕪。 陳居峰指出,今年龍眼花開得相當好,應該是龍眼大收的一年,卻因連續颱風豪雨,東山、南化、六甲、左鎮等眼均被掃落不少枝幹,讓結果不佳,龍眼產量約只剩二、三成。 他說,楠西梅嶺受颱風影響不大,但龍眼仍是減產。還好,目前採摘的龍眼,果實甜美、碩大,口感相當好。 梅嶺的龍眼已進入採收季,陳居峰表示,農作物有不同的收成時節,需要的人力太集中,長期聘工人又划不來,人力配套最讓農民苦惱。

Read More

神祕氣場露營區斥資完善設施

  神祕氣場與南一八三之一間的側溝太深,將增設欄杆,區內也將新建涼亭。(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正在梅嶺的神祕氣場露營區施作涼亭、欄杆等,讓露營區能更安全,設施更完善。 梅嶺上的神祕氣場露營區是由西拉雅風管處委外經營,近年來風管處在露營區增設了服務中心,提供遊客們更多的便利性,如今又斥資三百五十多萬元,沿著露營區的南一八三之一號道路邊側溝要加裝欄杆,還打造新的涼亭,讓來到神祕氣場的遊客們有更多的休憩空間。 水保署正在神祕氣場附近修建古道。(記者張淑娟攝) 風管處技正林志漢指出,由於南一八三之一號道路的側溝太深,又緊鄰著露營區,因此才規劃在側溝邊上架設欄杆,讓上山遊客、露營民眾有更安全的場域。 此外,鄰近有一條前往灣丘石草的古道,也正由水保署進行修建工作。居民呂錦銘表示,從古道登上稜線,視野相當好,可一攬楠西美景,甚至眺望台灣海峽。

Read More

台江作曲班兄弟檔 辦音樂會圓夢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阮有一個夢」,黃建霖、黃新弟學習為人生作曲,兩人創作近百首歌曲,其中有為溪南寮金獅陣創作的《陣頭》,更有送給妻子的愛情之歌,十二日將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演唱會,歡迎鄉親一起來同樂欣賞。 為營造台江學習型社區,社大台江分校結合台江十六寮村廟,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為家鄉寫歌作曲,其中,台江作曲班黃建霖、黃新弟年過半百,也當阿公,經過二年學習,分別創作六十幾首台江新曲。 黃建霖曾擔任溪南寮興安宮主委,黃新弟則是台江本淵寮子弟,曾擔任黃家宗祠山岳堂主委,熱心地方公益。黃建霖說,從小就喜歡唱歌,夢想能辦一場音樂會,此次與黃新弟一起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阮有一個夢」演唱會,為弘揚溪南寮金獅陣精神,特別為家鄉創作《陣頭》。 黃新弟指出,在台江作曲課歷經一年半學習創作,學習為人生作曲,其中創作《要攬猶原是你》,當天要演唱來感謝妻子一生的辛勞。

Read More

南市勇奪「宜居永續城市獎」 躍登亞太永續典範

  台南市勇奪亞太區城市類「宜居永續城市獎」,由副秘書長殷世熙(中)代表出席受獎。(衛生局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衛生局以「健康活力、台南魅力~一座享受生活無礙、悠活自在的健康永續宜居城市」為主題,參加國際英文評選,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勇奪亞太區城市類「宜居永續城市獎-Excellent City」,十一日由副秘書長殷世熙代表出席受獎。 衛生局說,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第四屆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昨天在台北世貿一館頒獎,表揚各界推動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成果。台南市首創「台南共照雲」,提供市民智慧健康照護等服務項目,目前共照雲平台服務人數達一百萬人;整體滿意度達九成七、居家照護服務滿意度達九成二。 另外,登革熱可說是一種環境病,在防治方面,作為氣候變遷與健康韌性治理,南市設有專責「登革熱防治中心」,運用智慧監測及社區動員清除孳生源、AI分析與一千二百場次社區動員清除行動。二0二四年成功達到零本土病例的目標,成功維護城市安全,獲得國際專家學者一致的肯定,獲獎實至名歸。

Read More

學甲警分局舉辦校園安全座談會暨反毒宣導擬真毒品吸睛

  各級學校開學,學甲警分局舉辦校園安全座談會暨反毒、識詐宣導,要轄內各級學校代表參加。(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學甲報導 各級學校剛開學,學甲警分局十一日舉辦校園安全座談會暨反毒、識詐宣導,邀請轄內學甲、將軍及北門各區的首長及學校參加,會中展示「擬真毒品」,期校方透過宣導提醒學生別碰毒品。   學甲警分局舉辦校園安全座談會暨反毒宣導,現場展示擬真毒品,提醒學生要小心。(記者盧萍珊攝) 座談會包括學甲區長張明寶、將軍區長許博森、轄內各級學校代表、里長等近四十人參加,並由學甲警分局長巫建德主持。會中各校針對學區的交通狀況多所討論,對於校方提出校園周邊標誌、標線及號誌問題,承諾會與相關單位研議後協助完成。 巫建德說,校園安全一直是警政重點工作,警方除持續清查校園周邊監視器及照明設施,並定期進行校安評估檢測,更將與各校建立即時聯絡通報管道,以提升應變效率。另持續推動「無毒校園」,指派專責警力深入校園辦理反毒與安全宣導,提升學生對毒品的辨識力與自我防護意識,有效防制毒品及校園事故發生。 會中展示擬真毒品,以學生經常接觸的巧克力、軟糖、果凍、餅乾等可能暗藏毒品,希望透過學校師長提醒宣導學生要注意,千萬要遠離毒品。

Read More

辦貸款險成人頭戶 台南女因無存款成功倖免

民權所警方查看陳女與「貸款人員」對話紀錄,當即確認假貸款詐騙猜想,立即告知成為人頭帳戶的嚴重後果。(讀者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卅多歲的陳姓女子近日因貸款需求,透過網路聯繫上歹徒偽裝的金融專員,在歹徒話術洗腦下,指示陳女先至銀行辦理海外約定帳戶。所幸行員察覺異常,立即通報轄區警二分局民權所,警方查看陳女與歹徒對話紀錄,赫然發現陳險成為歹徒人頭帳戶。 卅多歲的陳女從事服務業,近期因急需用錢,於Line發現貸款資訊,聯繫「貸款公司」欲貸款一百萬元,歹徒偽裝成的貸款專員指示陳女先開設海外約定轉帳帳戶,公司確認其狀況後便會撥款,另也提醒陳女開戶時不要提及貸款,因銀行會排斥外面的貸款業務、故意刁難等,要求陳女堅定立場,堅稱「採購修繕房屋材料」即可。 十日下午二時許,陳女至永福路某銀行,根據「專員」指示辦理香港的約定轉帳帳戶,行員辦理業務時調閱陳女帳戶資訊,發現陳女名下無任何存款,進一步關心詢問開戶用途等。陳女堅稱要採購「裝潢材料」,但連開戶最低存款額都不足還要採購,當即引起行員注意,隨即通報轄區民權所協助。 民權所巡佐王潛粕、警員施坤男獲報到場關心,陳女才坦承貸款前情。警方研判歹徒可能利用陳女帳戶作為人頭,徵詢陳女同意後查看其與對方對話內容,隨即確定這是詐騙陷阱。歹徒利用陳女急需用錢的困境,以假貸款騙取其帳戶作為詐騙工具!屆時陳女不僅拿不到貸款,連帳戶內資金都可能為歹徒捲走。 經警方說明後,陳女這才恍然大悟,感謝警方的積極協助,放棄辦理約定帳戶。警二分局強調,民眾若有貸款需求,應循正當管道向合法金融機構辦理,切勿輕信來路不明的網路廣告,以免成為歹徒下手或利用對象。

Read More

第二屆高雄原住民四等警消考試十五人上榜

第二屆高雄原住民四等警消考試十五人上榜。(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第二屆高雄原住民四等警消考試放榜,「考前衝刺班」有十五人上榜,一般警察有八人上榜,消防警察有七位上榜,創下佳績,將可協助解決原鄉地區長年警力不足問題,讓在地人服務在地人。 上榜的十五人名單如下:行政警察陳雲雀、薛亦錡、林張光宇、李漢強、林彥呈、范鶴勍、余潔、李靜柔;消防警察曾伯恆、金韋夆、簡彥傑、伍朋緯、朱岑恩、李長、許順汶等。 一一四年四等一般行政警察及消防警察「考前衝刺班」四月結訓,學員奮力拚搏,八月放榜有十五位原住民學員金榜題名;一一三年首度與高見公職合作辦理一般行政警察「考前衝刺班」有六位上榜,今年再增加消防警察班,課程為期三個月,期望透過全額補助方式提高族人錄取率。 卅二歲的花蓮玉里阿美族人陳雲雀,報考今年一般警察,以八十點八三分的筆試成績,成為今年國考探花;廿四歲的高雄魯凱族人范鶴勍,如願考取國家考試,開啟公職生涯;報名消防警察班的台東排灣族人朱岑恩表示,在法規和專業科目進步很大,她同樣也順利奪榜,成為消防人員。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當代詩話/「當代詩話」兩則

文╲簡政珍 攝影╲羅文華 一、詩的前衛意涵 任何有創意的詩都有前衛的意涵。所謂的前衛不在於外表可見的形式。 優秀詩人能以一般常見的形式展現讓人讚嘆的創意與想像力。想像力窒礙時,詩人才會做形式的戲耍。反諷的是,這樣的詩,常常讓一些只看表象的學者趨之若鶩,以為是前衛,以為是超凡的想像力。   二、詩人無法寫歌功頌德的詩 詩人由於太關愛這個世界,所以無法寫歌功頌德的詩。 詩人在悲憫的語調裡展望一個歡笑的時代,但當那個時代一到來,他又讓世人注意到在紅綠燈之間徘徊的一條三腳狗。

Read More

〈中華副刊〉西門遺蹤(下)

■希米 「兌悅門」建於清朝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屬於西外城的大西門,南北尚有「奠坤門」、「拱乾門」兩座小城門。「兌悅門」是台灣府城垣殘存下來的4座城門之一,也是台灣府城垣唯一的國定古蹟。把守城外文賢路進入城內信義街的「兌悅門」,自古以來都不起眼,日治時期討論台灣府城垣時的文獻記載幾乎忽略它的存在,二戰後更乏人問津其價值,年久失修導致牆面坍塌磚塊破損城門被植栽附生更遭民宅占用至今依舊存在。上半部紅磚下半部咾咕石的兌悅門,被稱為「咾咕石門」,當地居民以「甕城腳」稱呼。進門後的信義街古稱「咾咕石街」。雖是台南僅存人車可通行的台灣府城垣城門,雖有著像府城諸多古廟老街的傳說,但右邊民房冷氣機腳架直接釘進牆垣,左邊房舍鐵皮鋼釘直接打進牆面,早已減損門洞看來像「弓」巷道石板路像「箭」的「弓箭」煞氣。不知城門旁建廟供奉「石獅公」坐鎮,是要保衛附近居民,還是護持無力動彈的城牆? 附近高樓環伺,我登上「兌悅門」,已無法眺望安平。弓箭射垮後二三十年出生的洋行,這樣的傳說被人們淡忘也是邏輯上的時間問題,或者說,造物者的先知角色,預告了往後一連串事件的因果。比如說,「兌悅門」成為當地地標和景點,卻無法窺見當年登高望眼的景象;一探究竟的遊客隨興走進特色小店、咖啡廳、民宿及宮廟,但就是無法通過每一條彎彎曲曲的巷弄;取代大西門城外城的兌悅門,卻依舊留有像當年沒受到保護的荒廢棄置般自生自滅的外城心情。 我走入這條玄機四伏的城門內側巷弄,隱約聞到一股散發出如迷宮般的詭譎頹味,房舍新舊外觀並列酷似生鏽鐵管的剖面圖。橫掛巷弄兩旁屋簷的一根木頭被時間剝去了原貌,陽光耀眼地照出牆角的一汪陰影。忽見一女子杵在屋前,像在自拍。 沒有怡然自得模樣,只有劍拔弩張態勢,她不在自拍。屋簷下,她順著陽光方向舉起手機,守株待兔的對著無意間闖入的遊客,在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後,開啟了她驚訝的詢問模式:你是哪裡來的?你到這裡做甚麼?你為什麼到這巷子來?你究竟要去哪裡?巷子不深,文賢路集福宮金安宮都在附近,一眼看得到穿得透,但她與她的手機攔在前頭,卻怎麼就是讓我寸步難行。環河街古蹟兌悅門巷弄大馬路老舊建築等熟悉詞句對不上她的眼眸,無視我的汗滴,縱使愈發坦白愈像一架高速工業用扇發出的颯颯風聲,期待能消去她心中的低頻噪音,但早已烙印的小偷影像太過清晰,淡化了我再三表示只是遊客只想通過這裡的請求,她的小腦袋不時自動重建起原本被抑制的音聲:這裡許多住家財物遭到多次偷竊,所有來者皆帶有偷竊嫌疑,你不要來,來了就會被當成小偷。我本以為府城巷弄都愛遊客,畢竟古蹟是駛向商機的直達車。好比潘元石《歲月凝視》裡描繪的古牆:「油尾巷……是一條狹窄的巷子,兩邊儘是古屋。夏天傍晚,居民會搬涼椅坐在屋前納涼。行人走過,不管熟不熟,總會喊一句『來坐唷,吃飽沒!』……正對面……是……一道古牆,……保持古樸和歲月的原貌。」沒想到只是換個方位,戍守在西邊一隅的住民,在我面前搬演著區域聯境宗廟聯防的情節,一下子讓我回到五條港尚未淤積的風情。但這場獨角戲,如這座單單被歷史遺留下來的城門發出的聲聲哀鳴。試想當年自己被排除在城牆之外,尤其在王公貴族並不為盜匪所困之時,城外防衛殺戮的連鎖反應帶出的厄運糾纏,至今仍舊無法免以宵小騷擾的心情日常,眼下看見遊客驚悸面容不免帶些慰藉,慶幸亙古的憤恨並不孤單,更不難轉換,於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抱憾瞬間便成絕響。 對遺跡抱有天然悲憫,我向來樂於關注那些被人遺棄的物件,更常以嬉鬧言語與長者對應。不經意的無聲,更深潛的默然,往往不止於所見所感。《我是遺物整理師》對我來說並不單單是浪漫主義者的解套方案,我更相信臻於幻境的意在言表重於直接地深情告白,它將因別人有所察覺及試圖解開而張力全開。很久以前,我也曾如李帝勳對患有自閉症侄兒發狠般自顧自地說著話:「這裡不是我的家,我也不是你的親人,所以就算我走了,你也別來找我。」卻又半信自己很能落地為安,自豪如東坡般釋然:「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因為「此心安處是吾鄉」,卻又不肯真的放下身形融入人群。就在不甘自外於所處環境的渾噩疏離,卻又不游於社眾人群的繁糾瑣結,結果便是一任憤懣日益滋長,實質是怯懦到不敢捍衛自己的信念與主張。李帝勳的憤恨,多少帶有迫害情結演繹而出的膽怯臆妄。 時序幡動已過風起雲湧,隨之而來的化明為暗有助於我穩定波瀾擺脫糾纏,在每一個極致的轉折中,我意識到自命清高不是劃清界線而是故步自封,讓自己瑟縮在牆角徒增更大隔閡無助改變現狀。如果我不轉向自己,外界永遠都不如意。如果察覺不到環境的變化,我永遠無法迎向新生。而不改變念頭,如何改變心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得跨出去,告別原地踏步的怯生。好比我踩在被遺忘的牆角,踏入被遺棄的巷弄,那雙冰冷的眼睛,被歷史深埋得如此厚重,那張急切的嘴唇,聲嘶力竭都難以撼動,憑什麼特許我要她和顏悅色地謙讓友善? 陽光似乎總在隔牆的另一頭的不遠處的一棟洋樓上溫存。這般的破敗,這般的傾圮,如果沒有她的沉浸,我不會意識到,張燈結綵的入口巷道,原來才是古城內外的分界,而不是古牆的一個小小的門洞。我無法持續與她聒絮,在她無意冤我為竊取那搖搖欲墜的看似橫陳的僅存的木頭之時,我彷彿得到了施捨般封住了從憐憫中發出的聲聲喟嘆。於是我就當作是世上僅存的一個角頭,被層層拒絕後依然迂迴前行,尋找那條讓自己過來的路徑。我走近里長辦公室,打進市政熱線,不讓「冠蓋滿京華」的金身吸盡一個蹲守在重重難關下的小小巷弄的一絲希望。從累累的廢墟中起身,她要讓這個世界知道,百年來,始終沒有放棄戍守傳承。而我,也要讓自己記得,曾經來過這裡,看見過她,更試圖做些甚麼來回應。 我只能想像,在民權路西門路交會處東北向騎樓下看見大西門城門遺址立柱,並在西門路北向分隔島上撇間大西門牆垣遺址立牌。而當我沿著西門路一路北去,過民族路圓環後仍見到相同的分隔島立牌,卻在成功路後消失,又在對向不遠處的人行道上出現。離城門愈來愈遠,也愈來愈近,一所小學的綠意拉開與來處的距離。立牌在派出所旁轉入45巷後,再轉入47巷,先出現在一棟米黃二丁掛大樓旁步道,再越過公園南路,又接上47巷,之後回到西門路分隔道上。至此,街道錯落承載城垣轉折,也接近尋跡告終的時刻。越過分隔島後,立牌在加油站前232巷及長北街出現,而不遠處,另一座城門──小北門遺址立柱以張開雙手迎接。

Read More

〈中華副刊〉記憶裡的夏日詩篇

■周俊傑 七歲那年暑假,我在鄉下外婆家度過了人生中第一個完整的夏天,也由此開啟了我對夏日的最初記憶。「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老人們口中反復念叨的這句話,彷彿是對夏日酷熱最生動的注解。發燙的竹席緊緊貼著後背,烈日下,香樟樹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晃,那如煮沸水般咕嘟咕嘟漫過午後的蟬鳴聲,宛如夏日的背景音,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夏天已然到來。 直到那個悶熱的傍晚,天空中墨綠的雲層開始翻湧,外婆那句「東閃日頭西閃雨」的呼喊,瞬間打破了院子裡的寧靜。我像一陣風似的沖進院子收衣服,藍布衫在風中獵獵作響,彷彿在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暴雨奏響前奏。天邊沉悶的雷聲似擂鼓,一聲接著一聲,震得人心驚膽戰。第一滴雨砸在額頭,緊接著豆大的雨點鋪天蓋地而來,青石板瞬間騰起白煙,塵土氣息混著雨水,一股腦兒地鑽進鼻腔。外婆拽著我往屋裡跑,潮濕的風掀起她鬢角的白髮,那一刻,夏日的雨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勢,從天而降,也讓我初識了 「夏雨隔牛背,十裡不同天」的奇妙景象。 後來的每個夏天,似乎都在雷雨與蟬鳴的交替中悄然流逝。而我,也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漸漸讀懂了自然的韻律。蟬,這種神奇的生物,蟄伏七年才破土而出,卻僅能在陽光下歌唱一夏。它們用盡生命的嘶鳴,竟也成了「知了叫,割早稻」的農時報信者。在公園涼亭避雨時,我曾撞見過麻雀抖落水珠、爭論不休的場景,雨滴順著瓦當連成珠簾,遠處的荷花在風雨中倔強挺立,粉白花瓣翻飛卻昂頭不屈,那一刻,我彷彿明白了「六月不熱,五穀不結」的道理。原來,酷熱與風雨,都是夏日對生命的獨特饋贈。 夏天的熱,是濃烈而毫不掩飾的。柏油馬路在陽光下變得軟綿綿的,踩上去彷彿能留下深深的腳印。空氣裡浮動著柏油與青草的混合味道,彌漫在每一個角落。老人們搖著蒲扇在樹蔭下下棋,汗水浸透後背,卻依舊笑談「心靜自然涼」;賣冰棒的三輪車叮鈴作響,鐵皮箱裡白霧嫋嫋升起,引得孩子們追著跑過巷子,歡聲笑語回蕩在空氣中。這熱,讓人想起少年時的衝動,想起烈日下奔跑球賽的酣暢淋漓,滿是人間煙火的熱烈氣息。 夏天最動人之處,在於它教會我們接受生命的不同形態。暴雨傾盆時,不必抱怨,因為「一場夏雨一場熱,一場秋雨一場涼」,雨後或許會有彩虹橫跨天際;烈日當空時,也不必煩躁,因為蟬鳴與綠蔭,都是夏日獨有的美好。正如外婆所說:「三伏天再熱,也有乘涼的地方;雷陣雨再急,總會有停的時候。」 這是夏日給予我們的生命哲學,簡單卻深刻。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我,夏天被空調割裂成一個個冰冷的方塊,人們行色匆匆,漸漸忘卻了與自然共處的那份寧靜與美好。但每當聽見蟬鳴、看見天邊烏雲,記憶深處的夏天便瞬間甦醒。外婆家青石板上赤腳追逐雨珠的身影、搖著蒲扇講述?●「夏雨隔田坎」故事的外婆、被雨水沖刷得發亮的香樟樹葉,這些畫面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折射著童年最純粹的光芒。原來,夏天從未走遠,它藏在汗水浸濕的黃昏、暴雨初歇的泥土芬芳裡,藏在與自然坦誠相見的每一個瞬間。生命的美好,往往在這些看似尋常的極端體驗中——酷熱正午總有樹蔭棲身,狂暴雷雨終將迎來雲開月明。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如四季般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段,生命的故事都不再完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