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還童老媽

 ■望塵  無以印證或遺忘,嬰兒的「專氣致柔」  孩子長大,記憶也撤退了三十餘年  讀老子第十章時的疑惑就如潛龍  一潛多年,直到──  老媽回到三歲時  不再分人好壞,不再  事有對錯,不再物有美醜  我才記起童顏無邪的模樣  即使皺紋縱橫,斑點如棋局  當老媽愈來愈小時  無需言語諍辯,無需  指手畫腳,無需哭笑以鬧  我才覺得幼兒如一的心氣  即使滿頭斑白,清瘦枝枯  當老媽成為襁褓中的嬰兒  沒有頑強抗拒,沒有  大小聲嗽,沒有怒目白眼  我才了解柔軟的意義  只有微笑,蠕動似水的肢體  無法估量代價,還童旅程的啟動  需要丟棄許多東西,捨下  最不捨的聰慧,蟬蛻  所有的殼,才得以嬰兒乎

Read More

奧運女足資格賽 中華隊0比7不敵澳洲

 中央社/台北7日電  東京奧運女足亞洲區第3輪資格賽,中華女足今天出戰地主澳洲隊,後防頻頻出現漏洞,讓澳洲隊前鋒福德上演帽子戲碼,終場以0比7吞敗。  東京奧運女足亞洲區第3輪資格賽,共7隊參賽,分為A、B組,中華隊與澳洲、中國、泰國同在B組,取分組排名前2名晉級最終輪,爭奪2張奧運參賽門票,而B組賽事原定在中國武漢舉行,受武漢疫情影響改至澳洲金寶鎮體育場進行。  中華隊3日首戰靠著隊長丁旗接獲隊友妙傳助攻,攻下全場唯一一分,以1比0險勝泰國隊,今天再戰澳洲,門將改由程思瑜取代蔡明容上陣。  澳洲隊上半場第9分鐘就靠著前鋒福德破門得分,福德隨後在第24分鐘繞過門將程思瑜、再度起腳射門,取得2比0領先。  澳洲隊攻勢並未停歇,後衛凱特莉第31分鐘帶球突破,攻下全隊第3分,而福德第38分鐘完成帽子戲法,澳洲隊上半場取得4比0領先。  中華隊下半場曾出現得分破蛋機會,其中李(繡)琴第62分鐘起腳遠射,但卻打中門柱,錯失得分契機,反觀澳洲隊下半場再進3球,包括戈里傷停時間起腳補射,終場中華隊以0比7輸球。  儘管不敵強敵澳洲,但丁旗賽後表示,此役學到能不能在快速比賽節奏中處理、判斷球,而先對戰澳洲,將能改進自身不足之處,她認為將有助於10日迎戰中國隊。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賞月彈阮慶元宵

 文、攝影/翁少非  「ㄑ一 ㄉㄜ ㄌㄨㄥ ㄉㄨㄥ ㄑ一ㄤ…」大年初一迎春的鑼鼓聲,還喧囂在耳際,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轉眼來到,值庚子金鼠年,我要過個不一樣的元夕。  往年慶元宵,不是在家吃元寶、看應景電視,就是騎車到鹽水全副武裝衝蜂炮,要不就是趕赴各地燈會擠人潮賞花燈,這樣的過節方式年復一年,不免因缺乏新意鈍化了節慶感,而漸感興闌珊。  幸運的,前幾個月有緣跟隨溫紹炳教授所帶領的「府城真樂軒客家八音團」,到新竹縣新埔與「太原堂溫三和八音團」進行演奏交流,給了我注入慶節活力的新元素。  溫教授曾任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熱心推展客家文化,真樂軒是他和幾位成功大學客家同事發起組成的,成團已有十多年了;太原堂是兩年前他回新竹老家,鼓勵家族成員參與成立的,每星期練習兩小時,而他逢農曆初一、十五就會從台南回鄉,參加在太原堂公廳的團練。  「每逢十五來這兒,月光(海陸客語ngiedˋ gongˋ,月亮)從對面的山崙升起,緩緩步向廳堂上的天空,我吹著嗩吶,凝望這幅美麗的畫面,心裡總盈滿安詳喜樂…」在去程的車上他分享感受,聲調和緩轉柔,沉浸其中而靜默了下來。這神情不禁也引發我對月亮的美感經驗。  賞月,會因年紀、境遇的增長,加深感受的廣度與深度,記得小學時背誦李白《靜夜思》詩「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時年紀小,都在家鄉生活,哪會知曉有故鄉可思可念?只能趣味成「舉頭望老師,低頭吃便當」罷了。及長,為謀生奔波於異鄉異國,就能體會白居易當年因戰亂飢荒、兄弟失散,看到月亮所作《望月有感》,詩裡「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心境了。  中秋節,又稱月夕、月節,這一天賞月最順理成章,合宜得時。而,元宵節,又稱元夕、燈節,是農曆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意味著新的春天來臨,人們除了賞花燈外,也不忘以圓月來寄寓情感,歷代詩人們皆有歌詠,如歐陽修《生查子元夕》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崔液《上元夜》的「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唐寅《元宵》的「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望月,讓人觸景生情,若心靈又得以生美,那將是另一番的豐收,美學大師朱光潛說「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溫教授每月十五團練,眼前寂靜的山巒,圓月從山後款款步出,「近山祠堂先得月」何其幸運,令人稱羨,而我更好奇其美感從何而來,除了外在的月圓皎潔,也許內心深處還蘊藏著什麼。  那天傍晚,兩團在太原堂前輪流演奏觀摩,農曆二十的下弦月尚在山後,雖未能目睹溫教授所描述的月光景致,但我發現太原堂成員是老中青的組合,年紀最小的是九歲、拉二胡的小男孩。在大吹曲〈大團圓〉、絃索曲〈打花鼓〉、北管〈三仙會〉等金石絲竹旋律、鑼鈸鼓鑼奏鳴聲中,我感覺到透過八音團的成立與演出,溫教授把家族幾代間的成員,穿針引線的織成一張具有實踐理想、情感交流、家族支持功能的網絡。  「客家地區三街六巷九祠堂,每個家族成立八音團就能活化祠堂,不要說拜祖先時,大家才回到祠堂,平常關門養蚊子…」  回程時,聽得溫教授想把成功經驗倡導與推展出去,我表達欽佩,或許因此邀我加入八音團,而後,得知我會彈吉他,上個月送來一把中阮借我,這樣的熱心使我推辭不得。  阮,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相傳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後人遂稱為「阮咸」,今簡稱「阮」。上週日,我下樓看見中阮,端端正正的坐在客廳沙發,似乎早已在等我的練彈,而它的音箱宛如黃澄澄的圓月,於是讓我有了idea今年要用「賞月彈阮慶元宵」,過個不一樣的元夕。

Read More

楊建辭世 台文館向家屬致哀

楊逵之子楊建(右)和女兒楊翠,當年捐贈楊逵文物給台文館,促成《楊逵全集》得以順利完成。 (台文館提供、記者林雪娟翻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讓作家楊逵的文學價值重見曙光的楊建,日前辭世,楊建為楊逵次子,生前捐贈大量楊逵文物給台灣文學館,台文館特地向家屬表達感謝和悼念。  生於一九三六年的楊建為楊逵次子、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之父,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他,深知歷史文獻保存意義,支持當年由文建會文資中心籌備處、中央研究院合作的《楊逵全集》編纂計畫,帶領全家族蒐集散落的手稿、文物等資料,提供全集撰述參考;難能可貴的是,全集出版後,將該批文物全數捐給台文館,更促成「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成為台文館首批數位典藏博物館資料。  台文館表示,當時新化已籌議興建楊逵文學紀念館,然楊建認為,重要史料應由國家級設備典藏保管,以助研究、展覽與推廣,台文館也以兩年時間複製楊逵手稿,提供展示之用,為中央與地方館舍資源共享進行重要示範。  楊建長年奔走在楊逵生長地新化、奮鬥地高雄、中晚年生活地台中三座城市,致力保存楊逵的歷史記憶。楊建曾指出,他所保存的不是楊逵單一作家作品集,而是跨越兩個時代的人權史,當年楊逵與葉陶夫妻在那個時代留下的創傷,在楊建歲月裡,烙下深刻傷痕,他決意承繼父母堅韌意志,翻轉黑暗、一切攤開在陽光之下,他也認為楊逵的文物是公共財,樂於分享,盡力讓這個世代,了解一段重要的台灣歷史及文學意義。

Read More

南智師生彩繪燈籠慶元宵

台南啟智學校師生彩繪的燈籠高掛在慈聖宮舉辦的社區燈會上。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巿安南區慈聖宮攜手台南啟智學校舉辦燈籠彩繪慶元宵活動,師生共同彩繪了三百個燈籠,高掛在慈聖宮舉辦的社區燈會中,為新春帶來的歡樂氣氛,並祈求大家身體健康共度肺炎疫情。  南智實輔處郭雅秋主任表示,因南智家長會長黃盟堯與慈聖宮總幹事陳清賢熟識,在其牽線下,前年底南智就曾與慈聖宮合作,進行「安南區慈聖宮燈籠踩街活動」,獲得社區們的熱情回響及議會的認同。  今年郭雅秋主動與廟方聯繫合作事宜,並向市議會爭取活動經費,將燈籠彩繪融入各班藝術課程,並於校慶週時將各班完成的燈籠布置於學校穿堂供大家欣賞,慈聖宮也將燈籠悉心做好防水工序後,在元宵節移到慈聖宮社區燈會展出。  校長林宏澤表示,班級參與燈籠彩繪活動相當熱烈,在去年十二月中校慶時先在學校布置成燈海展示,就嬴得來賓及全體師生的好評,師生看到自己彩繪的燈籠,懸掛起來相當興奮、開心及有成就感。  郭雅秋表示,師生發揮創意,每盞作品各具風格,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實習組長許家菱也指出,彩繪燈籠活動融入教學,可培養學生對美的鑑賞力、陶冶人文氣息,也提升學子對台灣燈會的興趣,真是一舉數得。

Read More

技職校院數位學習 崑大冠全國

崑大通過五件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在武漢肺炎防疫期間,更可兼顧學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及防疫期間的學習需求。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數位學習績效續傳捷報,再通過五件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歷年認證數量累積達四十五件,居全國技職校院之冠。該校不斷提升數位化遠距教學能量,武漢肺炎防疫期間,更可進一步兼顧學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及防疫期間的學習需求。  崑大因應數位學習的全球化趨勢,自九十一年起開始發展數位學習,有計畫且逐步地配合國家發展政策,與全球趨勢相結合,並持續推動課程及教材數位化與認證。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績效卓越,鼓勵與推動優秀教師投入數位課程製作行列,共同做好數位學習內容建設。  崑大校長李天祥表示,當國內學校逐漸提升數位化遠距教學能量後,可以適時地應用在各種不能當面授課的情況,例如武漢肺炎造成的全台學校開學延期,若學生透過數位學習系統學習,可兼顧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及防疫期間的學習需求。  還有結合教育部彙集教育雲及相關的線上學習資源、平台與工具,全面性推動數位學習優化政策,鼓勵師生在家善用數位平台資源,讓學生們的學習不中斷、不落後,可以在家補缺課之進度。  李天祥說,崑大八年前更積極推動全校校務系統資訊化,如今對於疫情防護更提供了積極效用。相信未來5G基礎建設逐漸普遍化後,數位學習課程在疫情嚴峻下,可謂解決群聚感染的良方,是繼口罩、酒精之後另一項熱門需求商品。  近日,崑大啟用國際版問卷調查系統提供英文、印尼文、越南文等七種以上語言的疫情問卷調查版本,透過校務系統嚴密追蹤可能有問題的個案,不需等待問卷調查結束就可即時掌握學生狀況。

Read More

<中華副刊>婉拒簽名

■揚歌  參觀退休同事國畫個展,只能套句流行語讚美她,說她真是個「被化學耽誤的畫家!」因為身為化學老師的她,退休前後習畫僅十餘年,畫作已現大家風範。  同事在邀請函上註明:響應環保,懇辭花籃!於是兩手空空到場,一點祝賀的機會都沒,夠不好意思了。哪裡想到,她還備妥一本精美畫冊,除了現場作品外,裡面尚收錄未展出的一些畫作,送給蒞臨參觀的同事及好友。  其實幾張由畫作精選做成的明信片已然足夠,那畫冊真是厚重的饋贈啊!  不能免俗的,當然要請同事在畫冊上簽名,讓畫冊更顯珍貴。我是這麼想的,哪知同事以自己的字不夠漂亮加以婉拒。  這顯然是一個不太高明的藉口,因為她邀請函上的鋼筆字端莊秀麗,畫作上的草書落款龍飛鳳舞。但無論如何央求,她就不依,說自己真的沒有在任何一本畫冊上簽名。  或許人人心中都有說不出的難處吧。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強人所難。  不過,這倒讓我想起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  有幸出過幾本書,每次都會自購數十本來跟友人分享。書送出之前,明知字體雜亂,都會不揣淺陋的寫上對方姓名,加上一句「謝謝指正」之類的敬語,再簽上自己姓名和日期。  自以為那似乎就是贈書與人該具備的一種儀式,少了簽名,這儀式就不夠完備,失去一份莊重一樣。有時甚且暗忖,如此受贈者應該更有可能像自己一樣珍藏送與他的書。  有一天心血來潮,上了舊書網站尋找自己已經絕版的幾本書,找到一本近三十年前出版的舊書,買回來後很訝異發現,書的內頁竟有我送給一位同事的題字、自己的簽名和民國七十九年九月的字樣!  也就是說,我竟無意中買回了自己在二十五年前買來送給別人的一本書!那種奇妙的感覺真不知如何描述。有點像是讓人收養的孩子,經歷一段奇異旅程,二十五年後又重新回到自己懷抱一樣,喜出望外。但一想到它不知何故變成「棄書」,流落在舊書堆中打滾,又不禁有些悵然。  其實,說「棄書」也不盡公允,因那本書還維持相當良好狀況,顯然一直被善待著,只是為了某種原因,輾轉寄居在舊書店裡,期待遇見下一個愛書人,又剛好與我相見,不也是個完美的結局嗎?  畫家同事婉拒在自己畫冊上簽名,這個我自以為是的「儀式」,莫非早就洞悉,再如何莊重的儀式也無法保證永恆,萬物皆然。沒有簽名的羈絆,作者少了冀望別人長時間珍藏的不切實際,等時空轉移,事過境遷,受者也能在較無掙扎的心境下,自由處理那本獲贈的書冊。  如此,雙方都心無罣礙,豈不妙哉!

Read More

不合格契作番薯 開放撿拾

佳里番薯園開放撿拾,有人扛著一大袋,還有人手拿水桶裝,滿載而歸。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林相如、盧萍珊/台南報導  目前正值番薯產季,安定區農會表示,今年番薯的批發價格較去年的十幾元高出近兩倍,也是近幾年來,難得看到番薯一開盤就有高價;佳里區子龍里的番薯園正進入採收期,由於契作規格嚴謹,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撿拾不符規格的番薯,還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體驗,每個人都滿載而歸。  聞風而來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撿番薯,順便曬太陽防疫。 (記者盧萍珊攝) 安定區農會指出,近幾年來番薯的市場價格一直都不是很好,像去年一開盤,價格一公斤只有十幾元,後來產量增加,一公斤批發價滑落到只剩幾塊錢,農民採收不划算,甚至還出現放棄採收的情況。  但今年的番薯一開盤,一公斤的價格就站上三十幾元,較去年增加了近兩倍,且至今採收中期,產量多,每公斤批發價也有十幾元,與去年的最高點一樣,對農民來說,今年番薯的收益,比去年確實增加不少。 今年番薯的價格翻漲,有農民採收後自行在路邊販售。(記者林相如攝) 佳里區子龍里的番薯園目前正進入採收期,在佳里區子龍里種有零點七公頃番薯的農民,與廠商契作,主要供應知名超商使用,從去年九月間栽種,經過一百三十天的生長期,昨天開始採收。行事低調的農民說,今年契作價每台斤七元,去年十二月間遇上大雨,產量稍有受到波及,不過昨天下田採收,產量還算不錯。  契作廠商昨天先以機器將長在土裡的番薯挖出來,接著由僱工下田將符合規格的番薯撿拾裝袋,由於要求規格嚴謹,賣相不佳的番薯就不能收,待機器將一袋袋裝滿的番薯送上貨車後,開放讓民眾撿拾。  番薯園一時湧入不少民眾帶著塑膠袋、麻布袋、塑膠桶來撿番薯,另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下田體驗。家長說,因為開學延後二週,趁著天氣晴朗帶著小朋友外出曬太陽,一方面撿番薯、一方面防疫,拉近親子關係。

Read More

研發疫苗太耗時 專家建議借助SARS疫苗

 中央社/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全球研究人員再度忙著研發對抗疫苗,但沒人能保證疫苗能及時推出,有專家建議不如把當年對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實驗性疫苗拿來一試。  中國科學家日前分享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圖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隨後開發出疫苗的可能關鍵成分,希望能在4月1日以前展開測試。  相較於以往疫情,各方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作業正以閃電般速度進行,然而許多專家一致同意,要研發出準備供廣泛使用的疫苗恐怕仍得花上一年時間,而且這還是在所有步驟都順利進行的情況下。  美國德州研究人員曾研發出原本要用來對抗SARS的實驗性疫苗,但當年推出時機太遲沒能派上用場,只好將其冷凍冰存;如今他們正在催促美國和中國政府試用這支疫苗。德州兒童醫院和貝勒大學醫學院專家霍特茲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關係密切,施打後或許能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防護作用。  和德州兒童醫院同事波塔奇共同創造出這支SARS疫苗的霍特茲表示,「我們的(疫苗)已經製造好,或許很快就可以建功」,但「此刻爆發嚴重公衛疫情,仍然沒有製造疫苗的技術路線」。  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表示,與其追著疫情跑,不如設計出對整個病毒家族都有效的疫苗原型,如此一來,未來新的疾病一旦出現,就能立刻拿出來使用。

Read More

<中華副刊>過往的歲月如夢

 ■琹涵  好朋友見面,就是要不停的說話說話,說個沒完沒了。  小時候,我們曾經是鄰居,一起長大,如今都定居在台北,相聚不算太遠,卻也很久不見了,快有十年了吧?想來各有各的忙碌,平常還是通電話的,居然沒有見面,或者是不曾想到要見面?  其實,相見亦無事,只是,不來常思君。  她能來訪,我有多麼的開心。  心裡想的是詩人杜甫的〈客至〉一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春來時,在我住家的房子南面和北面都圍繞著一彎溪水,只見一群鷗鳥,天天都打從遠方飛到這兒來。種著花兒的小徑,不曾因為有客人要來而打掃乾淨,落花可也是一種美啊,就保存著它天然的姿態吧。用蓬草編成的門,今天為你的來到而打開。盤子裡的菜餚,由於離市區遠,一時買不到,也沒有甚麼好料理。請你喝的酒,因著我家窮,只能拿出往日釀的薄酒來款待。如果你願意跟隔壁的老翁對飲的話,我會隔著籬笆,喊他過來,讓我們一起乾幾杯吧。  詩裡自有一番情深意切,客至的歡喜,即使沒有上好的招待,心中的誠意滿滿,洋溢著難以言說的愉悅和溫暖。  儘管今日,我住的是都會區的水泥森林,沒有春水、群鷗和花徑,依舊欣喜之情流溢。  她是個很好的朋友,幾十年來,我曾經得過她很多的鼓勵,所以才能持續寫作,也有了差強人意的成績。她是個努力的人,也一直是我的榜樣。人生路上,能遇到這樣的人,多麼的幸運。  我們也談信仰,談一己的軟弱。如此說來,相互的鼓舞,何其重要!  那天的確說了很多話,約四個小時,她起身告辭。  回去以後,還特地打電話來說:「謝謝,大有所得。」  我以為,這是她客氣。我們也不過只是聊聊天,隨意說說而已。  我力勸她要多微笑,因為微笑會招來好運。這是某一個知名的命理學家在其專欄裡說的,因為簡單,所以我記住了。  她卻跟我說:「妳的確全程都保持了笑容。」  真的嗎?我真心希望這樣。  還記得我教書時,由於身體不好,工作的負荷沉重,我知道我經常在走路時沒有表情,因為,我覺得,連微笑都好累。所以,我的同事們看到我,都覺得我老是木著一張臉,卻不知是我力有不逮。  學生們倒是對我有不同的說法。  他們說:「只要老師一站上講台,就彷彿『活』了過來。表情生動,笑容可掬,有時還願意說故事給我們聽……」  他們不曉得,其實是因為疼愛他們,所以花了許多時間去找尋和準備,於是上課的進度必須嚴格掌控,才能挪出時間去講那些考試不考,我卻認為重要或有啟發的文學篇章。他們也不會知道,下課後我的極度疲憊,幾近虛脫。可是,我的心裡歡喜,因為可以分享文學的豐美,在我,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他們仍在年少,喜愛文學的種子必須及早播下,即使將來他們未必如我一樣走上創作的路,然而做一個愛書人,也有可能成為書香社會的基礎,影響了家人和朋友,那真是太好了。  縱使過往的歲月如夢,然而,今生緣會,多麼令人珍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