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磨損8000萬次!研究發現:終止關節破壞素,才能有效恢復關節功能

台灣人關節退化盛行率15%,約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7成的民眾有關節疼痛的困擾;而世界衛生組織也發現,全世界關節炎患者從70歲下降到40歲,甚至將骨關節毛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並列成為健康三大殺手!估計到2025年左右,世界上約有25%的人會有骨關節問題。 一般人關節平均年動100萬次,每動一次就磨一次;活得越久,關節使用次數就越多、磨損得越嚴重,台灣人平均壽命81.3歲,換句話說,一生會磨耗超過8000萬次。因此退化性關節炎幾乎成了銀髮族的國病,想要增加關節靈活度,不再疼痛或卡卡,首要之重,就在於先停損,停止關節破壞素,補進的營養素才能有效吸收、有效恢復關節功能。 先終止破壞,才能有效吸收 根據美國〈Modern Research in Inflammation〉現代發炎研究期刊上Dr. Kevin J. Ruff 及Dr. Dale P. Devore兩位博士發表的研究:〈Re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rats following 7-day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a proprietary eggshell membrane-derived product〉上指出,關節會發炎會痛,是因為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TNF-a、介白素IL-1、IL-6這三種關節細胞激素分泌太多;這三種關節細胞激素主要的功能為調控免疫及發炎反應,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想像成一棟大樓,那麼造成「紅、腫、熱、痛」這些症狀的發炎反應,就像大樓中的安全警報響起,因此引起後面一連串的後續反應;當病原體入侵體內,細胞激素就會啟動發炎反應,但細胞激素分泌過多,這些「紅、腫、熱、痛」的症狀就會持續加重,造成破壞。 當細胞激素分泌太多,多餘的便成了破壞素,破壞軟骨和骨頭,這時就像杯子上有破洞,補進的營養都流失,導致補再多營養素都沒有用、全都流失了;因而會發現,雖然吃了很多關節保養品,如市面上常見的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葡萄醣胺、軟骨素等,但一進一出的結果,保養效果仍有限。 不只膝關節 全身有關節之處都容易退化、發炎 全身有200多個關節,只要是承重的部位,例如髖關節、踝關節、膝關節,或者常出力、或是施力不當的地方,如指關節,全身有關節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退化、發炎,臨床症狀常可見關節疼痛、僵硬卡卡,特別是在早上剛起床時,且就診患者往往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以膝關節疼痛來說,嚴重者甚至會難以行走或蹲下;從關節X光片來看,關節間的軟骨會隨年紀增長而磨損,周圍也容易出現骨刺、關節囊增生、產生發炎,進而使得行走或彎曲時關節又卡又痛。 ▲黑影部份為軟骨,年輕健康的關節軟骨黑色縫隙較寬大;黑縫較細較密即表示軟骨不足,行動時骨頭碰骨頭就容易疼痛、發炎 停損後再進補 最新關節營養素─專利NEM蛋白聚醣 根據Dr. Kevin及Dr. Dale的研究證實,「專利NEM蛋白聚醣」能降低TNF-a、介白素IL-1、IL-6這三種關節破壞素,能有效停止破壞、損害關節,並能保護軟骨、減緩磨損;加拿大是全世界保健食品管理最嚴苛的國家之一,專利蛋白聚醣不僅取得加拿大NEM認證核可,還榮獲加拿大政府NPN (Natural Product Number) 8位數認證碼,並取得「NEM」的標章,目前加拿大、美國等70幾個國家都認證核可,是最有效的關節營養素。根據實驗效果證實,專利NEM蛋白聚醣對於減緩疼痛的效果,比起葡萄糖胺+軟骨素更為快速有效。 關鍵救星第一步 先降低破壞、磨損 把行動營養素都留住 …

Read More

糖尿病有治療有保庇? 醫:飲食、運動同樣重要!

多數病患都需一輩子注意飲食、運動、血糖,長期下來相當容易疲乏,以他臨床經驗來看,強健的心理素質反而是照護關鍵。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00萬例,成為平均十人就有一人的「國病」,除了吃藥打針的治療之外,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飲食與生活型態,但這些日常對有些人來說都是負擔。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邱詮泰分享,糖尿病必須終身照護,雖然有些文獻指出部分病人可以獲得緩解(即不使用控糖藥物時,血糖數值仍可低於診斷標準),但這終究是極少數。多數病患都需一輩子注意飲食、運動、血糖,長期下來相當容易疲乏,以他臨床經驗來看,強健的心理素質反而是照護關鍵。其實治療不單靠用藥,飲食、運動亦不可輕忽!雖然實際執行時,常常很難三項都做到最好,但仍應盡力而為。若服藥後有不適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再進行調整。 控糖心有餘而力不足 隱形挑戰多 長期控制血糖,必須付出的心力遠比想像還多,邱詮泰醫師表示,有許多病友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需輪班的職業,因不時在夜班、白班間切換,所謂的定食定量用餐,按時用藥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恐怕也不會有多餘的心力運動;辦公族若是統一訂購便當,菜色的選擇上就難以個人化,配菜若有南瓜、芋頭等澱粉類,加上原有的主食米飯,當餐醣類便攝取過高了;而量測血糖所需的耗材,對於經濟弱勢的病友其實也會成為一項負擔,一張試紙20多元,若需一天量測三次就將近70元,只得減少量測次數,甚至有人乾脆不量,三個月回診才看抽血報告一次,根本就達不到提醒的效果。這些都是不為一般人得知的心酸,也是醫病雙方的共同的困難與挑戰。 糖尿病長期照護易疲乏 用藥、飲食、運動都很重要 一般對於糖尿病治療的概念,就是用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波動平穩,「所以有許多病友認為,有用藥治療就足夠,飲食不太在意,更別說運動」,事實上,三方缺一不可,且彼此互補,這樣說來,糖尿病照護非得要斤斤計較、每項都做到最好嗎?邱詮泰醫師坦言,雖然面面俱到是最好的,但這樣極致的生活容易彈性疲乏,臨床上也不乏得病前數年控制良好但接著就一路變差的病患。臨床照護上有時可以保留一些彈性:在進食超過建議量且就是無法下修的病患,再三逼迫他們飲食控制只是鬧得不歡而散,醫師必須合理的配合他們增加藥量;真的動得夠多時、稍微多吃一些也無可厚非,有許多病友長期以來控制得非常標準,並非一定都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歸功於三者之間拿捏得宜。 以下由邱詮泰醫師分享一位極端的病例,此病友初診斷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3%,雖然會不會得糖尿病很大一部分跟體質有關,但他一日三桶冰淇淋的誇張飲食習慣恐怕才是超高數值的主因,從邱醫師個人的行醫經驗,此病患不可能單純的靠飲食運動控制就達標,當下除了飲食衛教外,也開立簡易藥物治療,追蹤半年後,糖化血色素確實成功降到6點多,本來想幫他減藥,病友這時卻坦承,因為吃藥引發不適,其實這6個月來根本沒吃,但是他完全戒掉甜食、幾乎不碰碳水化合物、並且每天慢跑10公里。 這個案例並非鼓吹進行極端的飲食控制或運動,只是再次強調飲食、運動的影響甚至不亞於藥物(長期攝取太過低量的碳水化合物恐對健康有不利影響,合理而有上限的攝取才是良方),經過溝通,此病友同意接受輕量口服藥物、也開始合理的攝取碳水化合物,血糖仍維持得很好。邱詮泰醫師也強調,「只一味的依賴藥物是沒意義的,在毫無節制的飲食下,不論醫師如何增加藥物,結果仍總是令醫病雙方氣餒。」 血糖控制不穩定大、小血管病變找上門 血糖控制看整體表現,包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及血糖波動,如果只是平均數字達標,但血糖忽高忽低,對身體一樣有危害。邱詮泰醫師說明,長期控制不良時,容易造成大血管、小血管病變,前者如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後者影響一樣深遠,視網膜可能出血、剝離、導致失明,還會影響腎功能,甚至變差到須要洗腎,神經病變造成四肢末端感覺異常、如果連有傷口都不自知,加上傷口惡化,還可能被迫截肢。 有研究發現亞洲人若想控制達標,飯後血糖特別重要。這是由於亞洲人體內胰島細胞總量及分泌功能皆少於西方人,加上主食多以澱粉類為主,飯後血糖容易升高,胰島素卻供給不夠,即使空腹血糖標準的病人,也可能出現飯後血糖偏高,導致平均表現無法達標。邱詮泰醫師表示,建議飯後可以做一些運動,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讓血液中糖分可以順利進入細胞中。也有一些降糖藥物對飯後血糖較有幫助,例如硫醯基尿素類及非硫醯基尿素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胰島素、短效的腸泌素類似物…等等。只要病友想積極調整、改善,都可在回診時詢問醫師,或至衛教室,衛教師、營養師會針對個人給予更精準、詳細的分析。「只要想改善,都一定會有很好的進步。」

Read More

產後媽媽甩不開痔瘡 黃郁純醫師:恐一胎比一胎更嚴重

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為民眾進行痔瘡切除手術(圖非當事人)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女性在懷孕期間為了養育小寶寶,子宮會變大,容易壓迫到周圍的血管及直腸,引起靜脈回流不佳和便秘問題,這些會促使孕媽咪們痔瘡問題越發嚴重。另外懷孕期間,一種稱為促黃體生成素的女性荷爾蒙分泌旺盛,也會誘發血液回流不佳。而生產時的擠壓也會對肛門周圍造成極大的負擔,另外加上縫合會陰的撕裂傷或切割傷時可能會傷到肛門周圍的肌肉和神經,也對肛門周圍產生負面影響。 34歲劉姓女子第一胎生產完之後,婦產科醫師就告訴她有痔瘡問題,給她藥膏塗抹。但是在她第2胎懷孕期間,痔瘡又發作且症狀越來越嚴重,經由婦產科醫師轉介到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門診,經診察後發現原本就發作過的痔瘡更為充血,排便後都會脫垂到肛門口外,需要用手推回去。但因處於懷孕期間,建議藥膏塗抹及溫水坐浴,產後視狀況來決定下一步治療。產後做月子期間,痔瘡依然充血腫脹,腫脹的痔瘡就如一朵小菊花,甚至有摸到一塊隆起的深紅色血栓,排便時出血情形也越來越明顯,患者表示痛好幾天了,不太能睡,碰了就流血,現在也不太能坐,真的是一胎比一胎嚴重! ▲雅丰麗緻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為民眾進行痔瘡檢查(圖非當事人) 門診再次檢查後,雅丰麗緻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為患者分析新式的微創痔瘡方法和可以使用的儀器有哪些,選擇適合劉姓女子適合的手術方法,很快地恢復正常如廁狀態,和新生兒一起展開新生活!每每看到因懷孕而痔瘡大發作的媽媽們,黃郁純醫師也表示:媽咪們懷孕真的是吃很多苦啊!很開心幫媽咪們解決了困擾! 針對第三、第四等級較為嚴重的痔瘡、症狀無法再以藥膏藥物控制、或反覆發作引發生活困擾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積極介入,新式痔瘡微創治療方式如超音波刀、二極體雷射、組織凝集儀可以選擇,比起傳統痔瘡手術可達到疼痛度較低、恢復較快的效果。 ▲雅丰麗緻大腸直腸外科黃郁純醫師為民眾進行痔瘡諮詢(圖非當事人)

Read More

堪稱「最棘手」婦癌 口服標靶藥物可降復發風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張廷彰教授提醒,即便是晚期或復發的卵巢癌,標靶治療還是有機會帶來燦爛的明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57歲林姓婦人(化名),15年前年因左側鼠蹊部腫脹,原以為是腹股溝疝氣,開刀時醫師就發現有腹水及腸子表面上白色不正常的顆粒。化驗發現疑似來自於卵巢或子宮的癌症。病人來到門診,張醫師診斷為第4期卵巢癌,採取術前化療,待腫瘤縮小後才進行手術,術後也繼續化療,疾病達到完全緩解。治療滿六年後於肝臟及右側大腸處復發,接受手術後再次化療,一年後又因復發,再接受手術及化療。2015年底因右肺積水,廣泛肝轉移及腹水住院,對化療已無反應。其後因腫瘤基因定序發現為BRCA1病理性突變,獲得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恩慈治療,多處病灶明顯變小,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卵巢癌初期難察覺且易復發 張廷彰教授表示,大部分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並不在卵巢,例如在西方國家約佔7成,台灣約4成的漿液性卵巢癌,其原發點並非卵巢本體,而是輸卵管末端開口處的黏液分泌細胞。另外,卵巢透明細胞癌、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則來自於子宮內膜腺體。 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張廷彰教授指出,台灣第三期、第四期卵巢癌比例佔所有卵巢癌的48.7%。晚期卵巢癌病人接受第一線化療之後,仍有機會復發。根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2009-2016年統計報告顯示,卵巢癌第一期475例中有43人復發,復發比例為9.1%;而第三、四期個案數分別為325例及162例,其復發比例分別為25%與32.7%。一旦復發,就有很高的機會再次復發。第一期卵巢癌的組織形態較常為透明細胞癌、子宮內膜樣癌或黏液細胞癌,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多為第三、四期,這是由於不同組織型態的卵巢癌,發病的分子機轉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 卵巢癌患者應進行「維持治療」 降低復發風險 為何第一期治療後還會復發呢?張廷彰教授說明,如果手術能完整將腫瘤取出,預後最好,如術前未考慮到卵巢癌的可能,或因手術困難,腫瘤無法完整取出時,腫瘤在腹腔內破裂,有時腫瘤細胞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癌細胞四散各處,未來可能再度造成突變引起復發,或使用腹腔鏡檢查時難免會有死角,癌細胞可能隱藏其中未被完全發現。 臨床上卵巢癌的治療目標為「延緩復發時間」,張廷彰教授強調,及早進行維持治療是預防卵巢癌復發的關鍵,尤其是晚期非黏液型卵巢癌,可藉由基因檢測瞭解發病的機轉。如果是BRCA基因突變或癌細胞具有同源修復缺失(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HRD)特徵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能有效抑制卵巢癌生長。根據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1指出,服用PARP抑制劑的HRD陽性患者與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發現使用PARP抑制劑的患者能降低約50%的復發風險,而BRCA基因變異患者則可降低60%的復發風險。前述病人如果晚生幾年,可能有機會在首次治療後接受標靶治療,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首次治療未接受PARP抑制劑的病人,如果發現治療後復發,可以進行基因檢測,BRCA突變者可以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治療以降低再次復發風險。當然,維持治療開始的時間,也要是完整的標準治療後,體力與元氣恢復時就開始,才有好的療效。 張廷彰教授說明,口服標靶PARP抑制劑使用上更加方便,且副作用較輕微,但仍可能會出現下腹疼痛、噁心嘔吐、疲倦、失眠、血小板或白血球下降、貧血等副作用,其中「貧血」最為常見1,2,若產生嚴重貧血,療程須先暫停1-2週,接著再逐步恢復劑量,讓身體慢慢調適。 人人可做基因檢測 首要注意這個「前提」 張廷彰教授分享臨床治療個案,曾有位卵巢癌患者檢測出帶有BRCA基因突變,因此也讓兩位女兒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為一位具有變異一位沒有,而具有BRCA基因變異的女兒當時年僅16歲,檢驗結果對她是一個嚴重打擊,甚至讓她一度想放棄求學,認為人生毫無意義。張廷彰教授說明一個重要前提,在進行基因檢測前,民眾須了解帶有基因變異並不代表罹患絕症,倘若為高危險族群或遺傳家族史,可以與專科醫師討論,規劃預防的步驟,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便是一個案例。 參考資料: González-Martín, A., Pothuri, B., Vergote, I., DePont Christensen, R., Graybill, W., Mirza, M. R., McCormick, C., Lorusso, D., Hoskins, P., Freyer, G., Baumann, K., Jardon, K., Redondo, A., Moore, R. G., Vulsteke,…

Read More

血糖過高過低跟這錯誤行為有關!謹守「2不1要」遠離血糖失衡危機

很多人以為健康食品有「健康」兩個字可保證變健康,對藥物反而有諸多疑慮,但西藥通常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安全性,目前市面上也有新的口服降血糖藥物,既不易造成低血糖,也較不傷腎,能簡化腎功能不佳病人的治療,提升用藥便利性。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之前在醫院遇到一些糖尿病人,因為記錯藥物的使用劑量跟時間,用藥不規律又沒有攝取適量營養就外出活動,結果引發嚴重低血糖而送醫,有些人住院時已臥床不起,更恐怖的是還出現心智混亂的現象。」台中知名診所院長杜柏村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只了解糖尿病的高血糖危害,但其實糖尿病也可能出現低血糖問題。當血糖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誘發急症,若長期波動恐引發心、腦、眼睛、腎臟等各種併發症。 「高血糖急症常因自行減藥或停藥而產生,有些病友也會因記錯用藥時間、過量使用降血糖藥物造成血糖劇烈起伏,像有些病友服用類固醇會造成血糖升高,就應該增加劑量或調整藥物種類來加強血糖控制;也常見部分病友因為服用的藥物種類對血糖降幅過快而導致低血糖副作用。因此,病友應與醫師討論合適的降血糖藥物,配合醫師處方正確用藥才能避免高、低血糖的發生。」杜柏村醫師提醒,錯誤用藥行為容易讓血糖失衡,糖友應遵循以下原則避開急症危機! 遵守「2不1要」原則 避開錯誤行為控糖才會穩 1)    「不要」聽信偏方,請依正規治療:坊間補品一般屬於食品,若號稱療效就有問題。而西藥通常會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確保安全與藥效,與其相信來路不明的偏方,不如依醫師指示做正確治療。 2)    「不要」自行停藥,先聽專業建議:病友常因各種用藥迷思而自行停藥,例如吃太多藥傷腎或怕藥物副作用,但其實血糖長期高低起伏才更危險,因為多數併發症都不可逆,因此若對用藥安全有疑慮,建議先諮詢醫師是否換藥。 3)    規律量血糖,波動過大「要」反映:血糖過高或過低容易導致急症,養成規律量測習慣才能及時處置。當飯前飯後數值相差60mg/dL以上,最好盡早向醫療團隊反映。 ▲台中知名診所院長杜柏村醫師 高、低血糖急症很可怕 數值大於300或小於70要注意 杜柏村醫師表示,一般最常聽到的高血糖急症是酮酸中毒,當血糖過高,身體會開始燃燒脂肪酸、氨基酸,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心肌梗塞。至於低血糖危機,若長期發展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腦部缺氧、病變,有時病人還會神智不清。 此外,近期也有糖友因感染新冠肺炎引發低血糖,結果送醫治療。杜柏村醫師建議,血糖最好能量飯前、飯後,數值越不穩測量次數要越多,若高於300 mg/dI或低於70mg/dI,應盡快找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針。 老一輩總以為吃西藥傷腎 醫: 擅自停藥才可能會導致腎病變 台灣老一輩常誤以為吃西藥會傷腎,杜柏村醫師無奈感嘆,其實真正會導致腎臟病變等併發症的不是藥物,而是不正常的血糖值。很多人以為健康食品有「健康」兩個字可保證變健康,對藥物反而有諸多疑慮,但西藥通常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安全性,目前市面上也有新的口服降血糖藥物,既不易造成低血糖,也較不傷腎,能簡化腎功能不佳病人的治療,提升用藥便利性。所以最重要的是,調整好生活型態,勿聽信偏方卻不做正規治療,才能穩定控糖。 高、低血糖依嚴重度處理 從數位工具學習讓治療更順利 糖友發現自己高、低血糖的當下該怎麼做?杜柏村醫師表示,這取決於當下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糖友是否能判斷出適合的處置,以輕微低血糖為例,可試著吃3顆方糖,過15分鐘後再觀察數值是否回升;反之,若已快昏迷當然要盡速送醫。簡言之,血糖高、低變化原因很多,也可能是身體發炎或類固醇等其他藥物副作用所致,若糖友能有正確觀念,與醫師溝通起來就會更順利。 現今坊間已有不少數位工具可輔助治療,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衛教機器人(LINE Chatbot),提供正確又即時的衛教資訊,糖友可透過LINE通訊軟體發問並取得正確回覆,避免在網路上搜尋到錯誤資訊而影響治療,推薦民眾多加利用。

Read More

新生兒滿月仍有黃疸 當心「膽道閉鎖症」上身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皮膚和眼睛鞏膜變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新手媽媽「小真」抱著剛出生1個多月的嬰兒接種疫苗,但醫師發現寶寶黃疸症狀頗明顯,媽媽懷疑是因餵母奶引起,但經醫師比對排便顏色後,察覺狀況有異,趕緊安排抽血及膽道攝影等檢查,果然揪出是「膽道閉鎖」惹禍。 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皮膚和眼睛鞏膜變黃最常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皮膚和眼睛鞏膜變黃,根據黃疸出現的時間點、黃疸指數上升幅度以及黃疸持續的時間,可將新生兒的黃疸歸類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類。 病理性黃疸原因多 哺餵母乳引起數日後消失 以前者為例,通常在出生後的第2或第3天才開始出現,於第4至第5天達到高峰,之後就會逐漸消退,但後者則是在出生後兩天內就會出現,原因包括母嬰ABO、RH血型不合、新生兒有先天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母乳哺餵、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若是餵母乳所造成,多數寶寶會在哺餵母乳多日後,黃疸症狀逐步減緩並自行消失。 亞洲人較易有「膽道閉鎖」 60天內手術治療預後佳 鄭詩橤指出,由於膽道閉鎖引發的黃疸,其出現的時間點和母乳引發的黃疸,在時間軸上有重疊而容易被忽略,加上亞洲人較西方人更容易有膽道閉鎖的問題,因此如果能在寶寶出生後45天內完成診斷,且在60天內接受手術治療,比較能得到較佳的預後,故建議寶寶若在滿月時仍有黃疸的狀況,就要盡快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詳細比對大便顏色 滿月仍偏灰白色需留意 鄭詩橤也建議,寶寶出生後,可在日光或白色燈光下觀察皮膚及糞便顏色,同時比對健兒手冊內的大便卡,特別是在出生後的60天之內,若寶寶的皮膚呈現黃疸現象,眼白也呈現黃色,就需要更仔細比對大便的顏色。 她提醒,正常的大便顏色為黃色或綠色,也就是大便卡上的7至9號,若寶寶有膽道閉鎖因膽汁無法順暢地被排出,大便的顏色會偏灰白色,亦即大便卡1至6號,如果寶寶在滿月時皮膚仍有黃疸的狀況或大便顏色偏灰白色,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Read More

秋燥傷肺咳不停? 中藥材「貝母」止咳化痰

有呼吸道不適症狀,或確診康復出現疲倦乏力、口乾舌燥、咽喉乾涸、皮膚乾癢等症狀,都可以利用「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和散結消腫,且對於因痰熱咳嗽、痰中帶血和潰瘍腫毒等疾病也有療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時序進入立秋,但台灣的秋天通常氣溫變化劇烈且較為燥熱,許多民眾經常出現口乾舌燥、乾咳、皮膚發癢這類「秋燥傷肺」的病症,中醫師建議,平時可食用白色原型食物來養生;若出現頻繁咳嗽的症狀,就可使用白色中藥材「貝母」入菜加以改善。 多攝取白色原型食物  「貝母」入菜改善咳嗽 臺中榮總灣橋分院中醫師唐佑任表示,平時可透過五行學說「金為肺、木為肝、水為腎、火為心、土為脾」的原則,從立秋開始加強食用白色原型食物,例如白木耳、豆漿、白蘿蔔、茯苓、白芝麻、山藥、白合等來養生;而近來許多長新冠症候群的患者因立秋之後天氣轉換,出現頻繁咳嗽的症狀,就可使用白色中藥材「貝母」入菜加以改善。 「貝母」化痰止咳 多種類功效皆不同 唐佑任說明,「貝母」屬於百合科,為多種植物的乾燥鱗莖,味苦性寒,為傳統醫學臨床上常用的呼吸道中藥材。例如常有呼吸道不適症狀,或確診康復出現疲倦乏力、口乾舌燥、咽喉乾涸、皮膚乾癢等症狀,都可以利用「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和散結消腫,且對於因痰熱咳嗽、痰中帶血和潰瘍腫毒等疾病也有療效。 而依據產地不同,貝母種類達8種之多,功效和使用時機也大不相同,其中「川貝母」性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較強,且有潤肺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別適用於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咽乾口渴;而「浙貝母」瀉火消炎的功效較強,適應咳嗽胸痛、惡寒發熱、有腥臭膿痰、大便乾燥、舌紅口乾的患者,是治療肺膿瘍及後期肺結核的良藥。 藥性偏寒適合高熱型肺炎 需諮詢中醫師評估 唐佑任提醒,貝母雖然是治療咳嗽氣喘的良藥,但因藥性偏寒,適合高熱型肺炎,或呼吸道感染後誘發的氣喘症狀,如果是外感風寒後的患者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建議有明顯症狀的病患,應諮詢中醫師評估後再使用,才能對症下藥。

Read More

美研究「吃維生素D無法防骨折」?學會:當中有誤會

骨質疏鬆症患者仍應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以預防骨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出研究結果指出「補充維生素D無法預防骨折」,引起熱烈討論及媒體關注,然而有些人錯誤解讀研究結果,誤以為「骨鬆患者也不需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對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出面解釋,「該研究認為一般民眾不建議補充維生素D,但並非是骨質疏鬆症患者。骨質疏鬆症患者仍應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以預防骨折。」 骨質疏鬆症患者 鈣質、維生素D不可少! 該學會表示,經參考現有文獻以及專家討論討論後,發表針對骨質疏鬆患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 1. 針對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200毫克。50歲以上男性之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000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至少800國際單位。(包含飲食及補充劑) 2. 同時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單獨補充鈣質或單獨補充維生素D,則無足夠證據顯示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3. 攝取過量的鈣質(超過1500毫克)並不會產生更多益處,且可能有潛在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 4.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患者、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應同時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及補充足量鈣質、維生素D。 骨鬆患者 如何正確攝取鈣質、維生素D? 學會說明,依據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和維生素D 800~1000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 IU)。高含鈣量食品以「乳酪類」最便利取得,其它如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乾、頭髮菜、堅果類等。此外,攝取富含維他命C之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可促進鈣質吸收。 補充鈣質時,可參考簡易計算表或諮詢營養師,必要時須服用鈣片補充,但若每日攝食鈣量超過1200到1500毫克,對身體並無更大益處,反而會增加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學會指出,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包括促進鈣吸收,維護正常骨代謝、肌肉功能、平衡功能和防範跌倒,且研究證實,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時會增加骨流失量,降低骨密度,年老後容易骨折。 學會表示,維生素D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和補充劑或藥品。研究建議,骨質疏鬆症病患應每日至少攝取800 IU維生素D。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與藥物治療時,宜同時補充足夠之鈣及維生素D。 資料來源: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Read More

曬日光浴造成眼灼傷 戲水少年狂喊痛險失明

日前一名高中生在戶外玩水不過3小時,回家後發現眼睛痛到無法張開、雙眼淚流不止、視力減退,送到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紫外線造成的光害性角膜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夏日炎炎不少民眾喜歡到海邊戲水消暑,開心戲水之際卻疏於眼睛的防護,可要小心烈日下容易造成眼睛的損傷!日前一名高中生在戶外玩水不過3小時,回家後發現眼睛痛到無法張開、雙眼淚流不止、視力減退,送到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紫外線造成的光害性角膜炎。 小心過量紫外線 造成光害性角膜炎 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林珂如表示,光害性角膜炎為過量的紫外線造成角膜上皮受損,通常損傷後2-3小時會感到雙眼疼痛、淚流不止、畏光、視力模糊等症狀,病人大多去完海邊、雪地後最常發生。而光害性角膜炎與感染性角膜炎兩者臨床症狀皆以疼痛畏光為主,眼科醫師此時將透過裂隙燈觀察是否有角膜浸潤、若呈現雙側角膜上皮對稱的表淺性點狀破皮,即能辨別光害性角膜炎。 嚴重角膜受傷 點麻藥先舒緩 由於眼睛較為脆弱,角膜受到傷害時多半會難以忍受,林珂如醫師說,這時會先替病人點麻藥舒緩,再開立人工淚液和口服止痛藥,通常病人休息一日就能恢復,而病況嚴重者可能症狀會持續一周,但不論損傷程度輕重,在這期間應暫緩佩戴隱形眼鏡、揉眼睛,以免進一步引起細菌感染造成更危險的角膜潰瘍。 所幸光害性角膜炎是能夠預防的,若民眾預計長時間待在戶外時,出門前配戴符合抗UV標誌的太陽眼鏡,就能有效阻隔紫外線的傷害。除了戶外容易造成光害性角膜炎外,林珂如醫師也透漏,防疫期間民眾在家中安置的紫外線燈,也需特別留意,使用時應避免與紫外線燈共處一室。

Read More

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

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夏天喝冰水是禁忌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 Q1:一天該喝多少水? 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 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 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 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 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 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 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 一、起床一杯水 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 二、用餐前後配杯水 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 三、外出要帶水 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 四、製作提味水 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 五、1,500的水 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 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 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 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 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