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看待「不一樣」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7期 (本報資料照片) 撰文/黃郁瑄(崇明國中) 在校園裡,偶爾能看見特教班的學生,他們的外表或心靈和平常人有些不一樣,而我也從他們身上發現了許多事。 每次經過走廊,總能看見一位身形高瘦,患有特殊疾病的學生靠著柱子看書,而我發現他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即使在吵鬧的走廊上也能專注閱讀。雖然天 生的缺陷讓他有溝通上的困難,但我反而認為那一刻,他的「不一樣」不是缺點,而是優點,甚至讓我有點佩服他。 而我也時常看到一位坐著輪椅的學生,她雖然身形瘦弱,行動不便,但我從她身上看見了比別人多了好幾倍的樂觀。每次看到她,她臉上總會有讓人療癒的笑容,感覺像個小太陽,不會因為自己的「不一樣」而自卑。人生遇到不能避免的挫折,反而看得更開,並讓周遭的人能受到她的影響力,為別人帶來溫暖。 我認為這些「不一樣」的人,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需要的是了解他們,並適時提供協助。這些不一樣,卻讓他們有更豐富的人生,他們並沒有因身心障礙感到自卑,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用偏見的眼光來看他們呢? 他們比我們要克服的東西多很多,卻能夠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美麗、精彩,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對於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我們必須給予他們尊重,不要認為自己比他們更好,有一天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竟然有這麼多事都比不上他們呢!

Read More

太空漫步-黃亭菀

摘自《南市青年》流行創意文誌第386期 採訪報導/《南市青年》編輯室 「在外太空,我走在一條很長的路上,時而漫步,時而奔跑,從一個非常、非常黑暗的地方,跑向一個光明之處。」黃亭菀說。 這是她的想像,也是她的人生寫照。 黃亭菀投身社福界多年,每天兢兢業業,有弱勢族群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的專長是照顧弱勢老人,在偏鄉角落裡,生活著一群被人們忽略的老人,而黃亭菀就是他們的依靠。 一路走來已六年多,說不辛苦,是假的。她每天都很累,但每當看到弱勢老人因她的出現而生命有所改變時,一切辛苦也都值得了! 黃亭菀很少訴說自己的事,她其實有段悲慘青春期。十四歲那年,她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女生,似乎跟多數人不大一樣,也曾因此迷惘。 即使她接受這樣的自己,但她的家庭卻無法接受,她生於一個觀念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家中長輩對此很不諒解,辱罵是家常便飯,凌虐毆打也是常有的事。 更有甚者,其中一名長輩還用手銬將黃亭菀反銬,把她打到整個臉腫脹、嘴巴合不起來,她帶著滿身傷痕去上課,被同學的母親通報社會局。 當同學們拿著彩色筆,恣意揮灑青春時,黃亭菀卻在如此不堪的環境中成長,幾乎做什麼事都被否定,或面對家暴的噩夢,或面對沒自信的自己。 但她始終沒有放棄人生,她內心疲憊,卻很勇敢,她走得雖慢,卻很堅定,即使面對很多困境,仍一步步邁著勇氣的步伐,朝著有光的地方前進,期許這個「不太一樣」的自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因為失去家庭溫暖,黃亭菀高中時就在外出打工,賺取日常生活費,提早學習到比同齡人更多的懂事與成熟。打工時,學習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以及注意細節與整潔。 她於念大學時期投身殯葬業,在每一個服務案件中,學習規劃、執行,乃至於危機處理的能力。她說,死亡是人生最後一個章節,最後一段路,必須以誠敬的心來做好每一件事。 黃亭菀說,在生命的最後,家屬通常很難接受這個事實,透過治喪期間的陪伴,慢慢了解往者的過去,每一位往者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每一位家屬都需要真心陪伴,這段時間所付出的真心誠意,也為自己埋下日後投身非營利組織的種子。 現在的黃亭菀,在社福機構主責新化區的任務,長年深耕下來,已在當地獲得許許多多民眾的肯定。無論是現在功成名就的自己,或過去滿是傷痕的自己,或喜歡女生的自己,那都是同一個自己,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取代。 她想要告訴遭受家暴或多元性向的人們,當遇到與她類似的事情,在學校、在社會上不被認同的時候,還是要勇敢走下去,像她一樣活出自我,撕下別人貼在她身上的標籤,最終翻轉別人眼光,一如她的努力過程-「從一個非常、非常黑暗的地方,跑向一個光明之處」。

Read More

《叫我林彩香!》舞台劇 20日衛武營精彩演出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春河劇團舞台劇《叫我林彩香!》由郎祖筠擔任導演,並攜手演員鍾瑤、孫翠鳳、高玉珊、陳漢典、楊小黎、吳怡霈、吳定謙和徐淳耕演出;《叫》劇在台中、桃園演出後好評連連,製作、演員們也從中汲取了許多演出時的經驗,相信5月20日在高雄衛武營的演出定能再次突破,呈現一齣更完美的戲,歡迎戲迷前往觀賞。 《叫我林彩香!》舞台劇20日衛武營演出,圖為劇照。(記者王正平翻攝) 《叫我林彩香!》是公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前傳舞台劇,故事講述的是婆婆林彩香從少女時代一路到婆婆中間的心路歷程。 台中場飾演母親的孫翠鳳老師,將在高雄場次回歸,這次將攜手桃園場的飾演一朗的陳漢典,在高雄共同演出;飾演林彩香的是最近電視劇《和平歸來》、《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的重要演員鍾瑤,首次跨刀演出舞台劇,並要在短短150內要演繹並呈現近整整40年的人生,對她來說會是個十足的大挑戰;而飾演彩香的婆婆,則是曾受金鐘獎肯定過的資深歌仔戲演員 高玉珊老師。 《叫》劇導演則是由春河劇團團長郎祖筠親自操刀,並帶上楊小黎、吳定謙、吳怡霈和徐淳耕等演員,結合眾位明星演員一齊來協力演出。

Read More

南藝大漢寶德紀念館將常態開放

漢寶德紀念館採清水模的極簡建築。(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官田報導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內的漢寶德紀念館在鳳凰花開的點綴下更獨特,南藝大決定於十六日起改為常態開館,讓更多人不受預約所束,自在入館參觀,一起來認識既是文學家、書法大師,又是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啟蒙者的漢寶德不凡一生。 南藝大的漢寶德紀念館於去年底開幕後,採預約方式入館參觀,因有不少想親近紀念館的民眾總忘了先預約,為此南藝大決定將紀念館改為常態開館,即每週二至週六上午十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至五時,讓民眾可以自在入館參觀,觀賞「青山餘韻」常設展,及「遊于藝」特展。 紀念館二樓內高十三米的清水模牆面,處處展現出書藝之美。(記者張淑娟攝) 南藝大表示,常設展「青山餘韻」位於三、四樓,是以漢先生的生平編年,介紹其從山東至澎湖的戰亂流離,並於台南求學、哈佛深造的學藝打底,返國後,於東海大學任教、擘劃自然科學博物館、南藝大,而漢先生的建築事業,以及他人生的愛情、親情、友情人際網絡,均以文字、影像及文物,深入說明著這位謙謙君子的豐厚一生。 至於「遊于藝」特展則以漢先生風格獨具的書法藝術為基底,製作書法影片投影於紀念館二樓內高十三米的清水模牆面,如此可清楚感受到漢先生或敦厚、或飛揚的大字,展現出書藝之美。 紀念館二樓內高十三米的清水模牆面,處處展現出書藝之美。(記者張淑娟攝) 南藝大指出,漢先生為後世留下文人典範,更是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啟蒙者,也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創校校長,紀念館記錄了漢先生的一生,是學校提供土地,家屬出資建造,建築物設計由漢先生的高徒姚仁喜建築師,採清水混凝土的極簡建築。

Read More

統一玲廊滿藝線上藝廊 W TAIPEI展出王國仁個展

統一玲廊滿藝線上藝廊 W TAIPEI 微醺藝術分享 盛邀藝術家說故事。(統一企業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統一集團 玲廊滿藝線上藝廊,邀請此次於五星級飯店—W TAIPEI展出「迷霧森林—王國仁個展」的藝術家王國仁,特意從高雄現身台北,分享迷霧森林展的藝術密碼。微醺分享會也聚集了藝術界的傑出名士共襄盛舉,在場貴賓相當熱絡地與藝術家交流作品背後層層故事。玲廊滿藝亦邀請在場貴賓品味並聆聽調酒夥伴介紹4款藝展限定的調酒發想,讓貴賓感受視覺與味覺的極致雙重饗宴。 此次玲廊滿藝攜手藝術家王國仁,搭配WET BAR場景,以「迷霧森林」為主題,展出王國仁植覺系列作品,充滿鮮豔視覺、野性活力的藝術風格在WET BAR盛大釋放。W TAIPEI響應王國仁藝術家打響知名度的「植覺」系列,融合酒吧微醺元素,創作迷霧森林為主題的四款飲品,歡迎喜愛藝術與調酒的民眾,享受此次的限定結合。 統一玲廊滿藝線上藝廊 W TAIPEI 微醺藝術分享 盛邀藝術家說故事。(統一企業提供) 玲廊滿藝 線上藝廊為統一集團 全新藝文品牌,以成為藝術品與一般民眾的橋樑的目標前進,希望能「讓藝術走入生活」,讓藝術品也能成為家戶之間的美感饗宴。 ●迷霧森林—王國仁個展 藝展時間 : 即日起~06月18日(開放時間 : 14:00-20:00) 藝展地點 : W TAIPEI,WET BAR (臺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10號10F,WET BAR) 歡迎免費進場賞畫;玲廊滿藝線上藝廊-迷霧森林活動頁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58965)也將同步展出

Read More

王建民揭腳傷原因 坦言復健心很累

王建民拜訪腦麻小鐵粉,鼓勵別放棄復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旅美球星王建民即將升任中信兄弟隊一軍投手教練,在應《誰來晚餐14》節目邀請,拜訪任職於職棒啦啦隊隊長的姐姐琪琪、與腦麻兒弟弟翔翔一家時,自曝腳傷期間「心好累」,但也鼓勵翔翔不要放棄復健治療。 《誰來晚餐14》嘉賓邀來王建民拜訪翔翔一家,翔翔患有先天性腦性麻痺,但對運動充滿熱情,從小看著王建民的比賽長大,更是王建民的一大鐵粉。 提及在2008年一次跑壘受傷後,對王建民的運動生涯有相當大的影響。他在節目中分析,當初會受傷的原因,是因為在跑壘過程中,踩到紅土跟草地之間高低落差而造成腳傷,「雖然腳受傷後會影響到我全身,但在這過程中,學到怎麼去調整心態。」 王建民擔任「誰來晚餐14」嘉賓,拜訪腦麻兒家庭。 由於翔翔對於腦麻的復健治療感到倦怠,王建民也分享自己經歷快2年的復健經歷,坦承感嘆當時也會覺得「心很累」,但也深知復健如果沒有努力去突破,就不會有進步的機會,也鼓勵翔翔不要放棄。

Read More

配音小美人魚 閻奕格跪著聽

閻奕格為《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配音獻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華特迪士尼歡慶100週年的經典鉅作《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11日公布主角愛麗兒中文版配音為華語美聲天后閻奕格擔綱,中文主題曲〈嚮往的世界〉單曲也由她獻聲,將於今天(12日)搶先全面數位上線。全新版本歌曲令閻奕格大呼「超級高難度」也大讚海莉貝利演技太精采,讓她配音時入戲到忘了講台詞,直稱眼睛一亮直接跪著聽! 閻奕格以參加《超級星光大道》踢館賽創下5戰5勝的紀錄,一戰成名的她更獲得「閻羅王」的封號,並奪得《超級星光大道 星光傳奇賽》總冠軍。除了發光發熱的歌唱生涯,她也演出音樂劇及舞台劇,扎實且強大的表演基底,因而雀屏中選擔任愛麗兒的中文配音實至名歸。 閻奕格表示,《小美人魚》是她從小到大最愛的迪士尼公主,小時候就也想當美人魚,長大後開始潛水也算一種「美夢成真」。 談到擔任愛麗兒中文配音,閻奕格不忘再度讚揚海莉貝利:「讓你眼睛一亮,要跪著聽!」希望大家也一樣喜愛中文配音版,《小美人魚》將於5月25日暑期第一檔搶先美國全台中英文版大銀幕登場,預售票亦將於12日正式開賣。

Read More

陽明交大藝文中心展出「玩世 當代水墨的臺灣圖記」

陽明交大藝文中心展出「玩世 當代水墨的臺灣圖記」展,策展人李君毅(右6)以中華民族四大發明呈現水墨創作,可說係全球獨創。(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陽明交大藝文空間即日起至廿三日展出「玩世:當代水墨的臺灣圖記」,透過藝術呈現,針對臺灣在近年國際詭譎多變的政經情勢中不斷邊緣化,經歷風雨飄搖的衝擊與挑戰,「寶島」表面上還是一片歌舞昇平,但社會內部其實存在著各種紛亂騷動的不安跡象,意圖揭示臺灣當下社會所呈現錯綜紛繁的現狀。 陽明交大表示,策展構想源自於水墨藝術家李君毅的新系列創作「玩弄股掌上」,以革新水墨的創作觀念著稱的李君毅,擅長運用富於象徵意義的諷寓手法探討當代性與現世性的議題。 李君毅的每一幅作品裡都承載著一段記憶,體現著一種心境,也是生命狀態的紀錄;在用色與運筆間表現當下情緒,內在形象的投射,不拘泥於固定一種方式和技法創作,因應心境的變化而轉換。 李君毅說,創作應該是活的,是生命不斷的演繹變化、思考想像創造出來的結果,創作形式也應配合內在意義與情感而有所變化。創作媒材部份,更以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及活版印刷,應用在其水墨變化之呈現,一改以往只用毛筆呈現的水墨技法。 展出者除了策展人李君毅,更集結其他十位在師大藝研所蒙受其指導的新銳水墨藝術家,包括李孟芳、李璐宇、吳上瑋、吳惠淳、洪小澎、徐祖寬、許宸家、郭錦屏、楊?、簡詩如。在水墨創作的延續上,他們承襲中國文人「依隱玩世」的傳統精神,反映與反思商品文化下「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以多元的媒材和不同角度詮釋當代水墨創作,窮形盡相地圖記了臺灣現實生活豐富多彩而矛盾複雜的生命情狀。

Read More

獲美國職業製琴賽金獎 蔡明助發表藝術創新作品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湖內報導 曾獲美國職業製琴大賽金獎的製琴藝術家蔡明助,9日上午帶領學生「思嚮曲曼陀鈴樂團」團長黃楨真,以及「油畫肖像藝術曼陀鈴」收藏家陳淑媛、吳涵宸、「黃金孔雀藝術曼陀鈴」收藏家陳盈如女士等,在高雄市湖內區藝文空間「拾閒堂」舉行記者會,將他苦心泣血的藝術創新作品,獻給媒體朋友和台灣民眾共享。 曾獲美國職業製琴大賽金獎的製琴藝術家蔡明助,是首位得到此項殊榮的亞洲人,其創作的藝術曼陀鈴,多年來更被日本皇室及企業名主典藏,並不斷研發藝術創新作品。他於5月發表「油畫肖像藝術曼陀鈴」、「黃金孔雀藝術曼陀鈴」及「小提琴曼陀鈴」共三項創新作品,作品結合他最專長的製琴專業、油畫繪畫、鑲嵌及演奏技能,把曼陀鈴推向極致的世界級藝術高峰,令人讚嘆不已。 蔡明助老師曾獲日本收藏家封他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製琴師,「東尼蔡(Antonio Tsai)」更成為曼陀鈴界精品代表。蔡明助認為,真正的藝術品不應曲高和寡,身為一個藝術家需「懷赤子之心,方有天使之作」。他表示,在19世紀以前的歐洲,宮庭古典音樂盛行,為了演奏的極致效果,不但講求音質的優美宏亮,也追求琴外觀的藝術美感。手工樂器的製作成為一門專業藝術。 蔡明助老師所製作的藝術曼陀鈴,包含製琴專業、油畫繪畫藝術、鑲嵌藝術,以及演奏技能,他強調,必須有相當的演奏能力,才能製作出好琴。

Read More

〈中華文薈〉蕭宇翔 人該如何燒錄黑暗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生命」 這本詩集也許是推動下一個詩歌黃金世代的開端 第八屆楊牧詩獎得主蕭宇翔首部詩集 在靈活的意象擺闔間,處理內在幽微的念想 書訊: 《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是蕭宇翔的第一本詩集,於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日由雙囍出版社發行上市。收有五十首詩,分為六輯:敲擊後的音叉、浸入波紋、緊握的手在水中分離、一物縫合一物、通往音源、游牧的爵士。 蕭宇翔。 作者介紹: 蕭宇翔,一九九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現就讀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M.F.A.)。 獲二0二二年楊牧詩獎,為該獎項至今最年輕得主。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創世紀詩刊開卷詩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以《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榮獲二0二二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蕭宇翔以詩集《人該如何燒錄黑暗》獲「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推薦語: 以充滿智慧與同情的語言,展現出表述真理、呼籲正義以及追求善美的抱負,呈現了詩意,更展現思想,難能可貴。 ──須文蔚(詩人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夢土上》、《孤獨國》、《苦苓林的一夜》、《夢或者黎明》、《舟子的悲歌》、《水之湄》……二0二二年,是他,雀的眼睛帶領我們迻譯生活,蕭宇翔首部詩集。 ──詩人 吳懷晨 蕭宇翔的詩歌同時具有古典與現代的精神;這本詩集也許是推動下一個詩歌黃金世代的開端。 ──詩人 曹馭博 機敏而節制。面對自我吞噬的語言世界,宇翔無畏,且並不焦急──一代人的勇氣已然成形。 ──詩人 楊智傑 這是一個格局恢弘的青春祭壇,上有詩的縱橫開闔之自由演練,展現詩神最初的傷痕與榮耀。 ──詩人 廖偉棠 作者小序: 當人們談及什麼是詩,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樣很好。我們知道詩之為詩,一個經久不衰,且往往就是最為前沿的文體,不只因為情感的共鳴,或以語言為情感賦名──不只如此。詩,是為了成為他人的容器,且完全不設限他人的想像。 因為語言是人體向外延伸、鋪展的一套神經系統。一個詞的跳躍、一道分行或斷句、一首詩的結尾,都不斷搜索著各種新的人類處境和心理現實,永遠在經驗世界的風口浪尖睜大雙眼。這龐雜的意識流,可能源自於一個詞:一個詞經過意識的折射,成為一顆旋轉煥發的水晶,投出數種角度,而那些折射又會反過來重新定位人的意識。 事物的本質似乎早已允為無限。 我們對於一個詞彙、一道分行斷句、一首詩的結尾所產生的反應,就是這神經網絡所帶來的作用,我們忘不了一個詞彙所帶來的,或粗糙或纖細的感受,我們忍不住去追究,即便那可能是毀滅性的觸發,不可預期的衝擊。我們忍不住去增加和提煉,正如我們忍不住對敏感與精緻、美和善產生渴望。尤其,語言錯綜複雜的變異常常會自動銳化或發展原觀念、原主題;尤其,語言的加速度總是飛掠過那些不可言明的東西,終使它們不言自明。 當語言作為我的神經,即便坐在斗室裡哪也不去,也能感到世界正尋找我。 人類的心無法相通,但我相信最終有一種系統可以將價值共享,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的命運與意義,而人們仍保有其主體性與獨立的創造力。這系統不正是語言嗎?如果語言最終達成一種革命性的演化結果,一種人與人之間共同互惠的區塊鏈能否成立?與其他藝術相比,詩歌的本質不是音符節奏,不是顏料線條,正是語言,以其高效、迅猛和加速,通往共感、通情與同理。布羅茨基曾這樣為詩辯護:在類型學中,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而在人類學的意義上,詩歌是人類演化的目的。用我自己的話說:眾情敵擁護著同一個心上人,我們對真理的愛使我們浸漬,穎悟,決絕。 我今後還要寫這樣的詩:掌握一個主題動機、敘事視角,並斟酌一句當定而未定的獨白、一個拳拳赤誠的故事與心意,藉此興發,佈置縱橫座標,將知識經驗裡最尖銳、透徹、飽滿的觸感予以披露,以最為寵辱不驚的方式,如一個鋼琴演奏家也有他的專業,細心把控觸鍵的深淺與高低,隨情緒起伏與合理的辯證思路,適時綴以合情的裝飾背景,設定它們成為寓言的一環,配合主題的趨指,帶動輕重緩急,反覆如此,只要耐心,眾多線路自然在最後的段落匯沖為強力的隱喻,彷彿奔流碰到溪石,擊出響亮的扇形,更在迴流以後製造深度與潛力。惟耐心,惟時刻警醒,不被遐想所帶跑,如此,便可以唱出完整的曲目,懇切而必然,從心而不逾矩。 我相信,一首詩能為人類的眾多心靈求存同異,一經創生,就在這世上獲得了一席之地,一個可以自由進出,內外分明的結界,一首詩能保護裡面的故事與心意不為外在紛繁所侵擾,不因宇宙之大而絕望,不受時間漫漫點滴之腐蝕。一首詩使我相信,世界是真實的,而且語言、心靈、物質三者同樣真實。 因為一首詩就像音樂,它無抱可擁,它直接熨貼胸口。 The Virtuoso 「不是噪音,也遠非音樂。」 ──〈近乎哀歌〉約瑟夫‧布羅茨基 足足兩個月沒有發音,我再次將你下載到 我的喉間。二十六年後你的壓縮包已廣為流傳 當我唱:「нe мyзыкy eщe, yжe нe шyм.」 不免我也陷入徒勞的搜索,心裡想 那意思是不是雷同於我的鄉音:「靜── 這裡是一切的峰頂?」然而雙手抱胸 你說:「不,」在閘門口等待著列車(笑容 煥發如禾本科):「濟慈早說過,更早 是歌德。」這種植物只在將死之際開放花朵 我試著向觸目所見的詞語撒網,是有些 痛苦掙扎其中,撼動我逡巡的步容 在狂風即將到站的捷運溝渠:此地,此時 遠非天堂,也遲未掉落地獄,我們能考古些什麼? 「仔細一點。」他說:「仔細看──」 還真有個白點(或者黑?)非黑非白的 小圓形:堅固,駁雜,顆粒,這宇宙中的突起 在閃光中變焦。「像什麼?」他問 「花崗岩?」搖搖頭,「水墨畫?」再搖 「那麼一定是癌症了。」他大歎一口 「再更仔細一點!」但這網子輕得已近負數 廣如將我包裹的另一個維度。透過孔洞 化身為孔洞,我俯瞰內部黼黻無限穿梭的光針 沒有任何一根線為了引導誰走出這世界的迷宮 如看一場露天電影:太陽繞著天空轉 符號未必就象徵著無限,即便是上帝的書法 我嚐到那十二分之一茶匙,一隻蜜蜂採集一生的蜜 牠生前的動態也如那顆勞碌的太陽:一隻比較老的蜜蜂 我目睹了維納斯像斷臂的瞬間,裙子向虛空掉落 挪姿,飛升,呈螺旋──失去了雙手但衍生出情節 我還看見復活的度度鳥和貝多芬第十號由AI續寫 還有什麼未竟的,還有什麼不可能? 他大罵:「胡來!這些比考古更可恥。」 「可奧登說,」我反駁:「藝術誕生於此。」 浪花中有三十種已知的白,還有十七種未解 而當雷聲無限放緩,迫壓時間解漓 猜猜我計算出幾種對位與合聲? 蝴蝶柔軟的機翼,反覆裝滿 又倒空大氣,煽動雲朵的縮放軌跡 打發著奶油般的永恆 因為技術就是材料的死亡,鐵匠手中 毀滅正向材料試金:增長的極值 正以毀滅,換取極值的增長 一切已不同凡響。鏽澀著,苔生著 狂風仍未到站的捷運溝渠,此時 此地──下起一場意料未及的雨 「你最後看到的是什麼?」他問 「淋著雨的鐵軌,淋著鐵軌的雨。」 他抿唇,點菸,表達著滿意 那熱能倏忽抽乾站內的電燈光 「別怕,只是質量守恆。」拿起菸 他在空中比劃,像拉拔一根鎔造中的鎢絲 像是夕陽的狐尾,以火的流言掃蕩入夜的城 果戈里也曾如此──流亡的列車沒來載他 不必的,他已是炭,是火 是《變形記》中的一小節:輸出為蒸氣與動力 揹滿整車的難民,這橫向的天堂電梯 這移動的墓葬,他的輪廓已藏身於層層玻璃 他,果戈里,早已抵達了未來,潛入元素的隧道 像潛入良夜的魚雷──爆炸前的寡言 如〈The Minor Bird〉,或者〈寓言:黃雀〉 從瘋狂的黑暗中回來,只為了與我沉默相對 而布羅茨基與我,這晚,乘上了浮梯 在出站口,感到一陣襲來的狂風 一陣狂風正驟起──因我回頭 菸霧已冷不防散開,恍如激蕩的雲泥 刮過他的臉頰。看啊,他正將自己 以水的行書,抄入夜的台閣 Mångata:盡頭一盞訊號燈──月亮 引導他游向雙魚,為祂點睛,自此 失去所有質量,或者說,從質量中獲釋 大師已回歸宇宙位元無窮量原子態檔案數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