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任務取景 阿湯哥入境挪威免隔離

影星湯姆克魯斯入境挪威為動作片「不可能的任務」最新系列作取景,不用進行隔離。(路透) 中央社/奧斯陸24日綜合外電報導  考量西班牙武漢肺炎確診案例激增,挪威當局今天恢復對來自西班牙入境旅客的隔離規定,但賣座強片「不可能的任務」劇組不受這類規定限制。  法新社報導,影星湯姆克魯斯及其他劇組人員今年秋天入境挪威,為動作片「不可能的任務」最新系列作取景時,無論從何處前往挪威,都不用進行隔離。  挪威農業部長波勒斯塔德在記者會上表示,拍攝工作「會在嚴格衛生規定下進行,劇組成員在挪威期間也會與其他人保持距離」。  這次拍攝獲挪威電影協會補助近500萬歐元(約新台幣1.7億元),預計在挪威西北部巍峨的峽灣取景。  波勒斯塔德說,這部電影相當重要,可以讓世界看見挪威的「自然、文化及歷史」,上一集系列作「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也曾在挪威取景。  相較之下,從西班牙入境的一般旅客都必須隔離10天,從葡萄牙、盧森堡、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入境旅客也必須採取類似措施。

Read More

<中華副刊>來去京城住一晚

 ■李純瑀  宋朝的城市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交通便利,還有不少的文化勝地可以遊覽,哪怕不是汴京,各地旅遊勝地帶來的旅遊體驗都令人欣喜!若我們穿越回到西元十一世紀的宋朝首都汴京(今天的河南開封市),你知道該怎麼安排一整天的旅遊行程嗎?十二時辰的汴京自由行,出發!  宋朝的城市旅遊在市坊分離、夜市興盛、生活出入自由以後逐步發展成熟。當時的人們最熱愛的旅遊城市非汴京,也就是今日的開封莫屬!一方面天子腳下的生活最為便利,還能保證旅途的品質,各色各樣的有趣新鮮玩意兒也最豐富。  宋朝旅館業相當發達,「州府縣鎮,驛舍亭鋪相望於道,以待賓客。」到處都有旅店、民宿供人休息住宿。只要有錢就一定可以找到舒適的棲身之所。《東京夢華錄》說當時「臨汴河大街……街西保康門瓦子,東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員商賈兵級,皆於此安泊」、「以東向南曰第三條甜水巷,以東熙熙樓客店,都下著數」,旅館密集度頗高,不難在城內找到客店休息。在〈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的斜對面就可以看到王員外開設的民宿,他掛了招牌並寫著「久住王員外家」,一晚收個五十文錢,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不是太大的負擔。  因為旅館業的興起和旅館數量越來越多,宋朝制訂出多項管理旅遊住宿的法令。住宿者若身為秀才就可以優先入住上等客房;若為商人,店家則必須主動告知「先赴務印稅訖,方得出賣」以及「止可令系籍有牌子牙人交易」。這是在提醒商人們買賣之餘記得繳稅,若要在旅店中交易買賣,請務必找有牌照的行老、牙人,以免連累店家受罰。  宋人已有聘用合法員工、保障勞工權益的觀念,《東京夢華錄》提到宋朝有非常現代化的人力銀行,「凡雇覓人力,幹當人、酒食、作匠之類,各有行老供雇。覓女使即有引至牙人」,「行老」會替你介紹差役、廚師、精通手藝的工匠、女僕,差役;而「牙人」是指接洽買賣雙方並抽取傭金的一種職業。  出門在外卻感到身體不適、水土不服,絕對是非常掃興的!宋朝政府有著貼心的住宿條款,「客旅不安,不得起遣。仰立便告報耆壯,喚就近醫人看理,限當日內具病狀申縣照會。」意思是旅館老闆若發現客人生病了,不可以趕他離店,而是要提供就醫資訊,「耆壯」(民間基層組織的首領)要請大夫替客人治病。不僅如此,旅館老闆還要在當天報告所在衙門有人生病了,速請政府清潔各地環境,協助體弱者、老人家、兒童加強保健。  如果病人身上沒有足夠的醫藥費,衙門會無條件支付。畢竟是在當地生的病,在地政府得負責到底。除了照顧病人,同時加強周邊環境防疫,是相當先進的做法。  出遊時若走得腳酸腿麻,也可以租匹馬或者雇輛馬車載著你繼續遊玩。《東京夢華錄》:「都人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也就是汴京的市民出門前,若覺得路程稍微遠了點,就會租馬代步;若因事晚歸也不用擔心無法返家,即使是夜晚二更時分都有馬匹出租,和我們現在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輕鬆叫到計程車一樣方便。  除了租馬、雇馬車以外,宋人還有不少種類的「客車」。如「氈車」,是女子搭乘的小車;「獨牛廂車」是貴族們乘坐的代步工具;「三廂牛車」適合長途旅行,因其兩輪、雙層車廂、以三牛駕馭,可載多人;「安車」則是由黃牛拉的車子,步行緩慢,適合老人家或小孩搭乘。  然而不管選擇何種代步方式,在宋朝還是別乘坐轎子的好。看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乘坐轎子的人非常少,這是因為宋人認為乘轎並不體面,人力抬著轎子「以人代畜」亦有損轎夫顏面,因此重視人文精神的宋人不習慣也不輕易乘轎。  《朱子語類》:「南渡以前,士大夫不甚用轎,如王荊公、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馬。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顯示乘轎者多為老病之人。  乘轎既是有辱他人尊嚴的事,自然非宋朝士大夫所為。王安石罷相後隱居鐘山,常常騎著驢子到處亂跑,過著賞花賞月的閒適日子,曾有人勸他「我是為你好啊,你是德高望重之人應當乘轎」,王安石臉色一沉:「自古王公雖不道,未嘗敢以人代畜。」堅持的個性,絕不被情緒勒索!果然是我們熟悉的王安石。  和王安石在官場上相愛相殺的司馬光也不喜歡乘轎,他到山中玩耍時還是乘馬,若遇到狹窄道路就乾脆拿著柺杖慢慢前行。司馬光少數乘轎的經驗是他居相位時「以病不能騎,乃詔許肩輿至東門,蓋特恩也。」這是由於他身體不適,皇帝特別要求他乘轎的緣故。這時候若再推辭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了,司馬北北只好乖乖聽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出版《歡樂宋: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朝代》一書)

Read More

李杏扮女角頭 自嘲天生臭臉

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改編自作家肆一的同名散文,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的李杏(前中)片中飾演一名個性火爆的黑道大姐頭。 (華映娛樂提供)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改編自作家肆一同名散文作品,演員李杏在片中演出黑道大姐頭,自嘲雖不會動手捍衛地盤,卻是天生臭臉,讓人有距離感。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由新銳導演簡學彬執導,演員曹佑寧、陳妤、林映唯演出,導演林孝謙與呂安弦等人編劇。  李杏2016年在電影「樓下的房客」中大膽表現闖出知名度,甚至一舉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此次「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由林孝謙與呂安弦撰寫劇本,兩人一開始就覺得李杏適合角色,之後也獲得簡學彬認可。  收到黑道大姐頭角色後,李杏自嘲,「我和御姐最像的地方就是脾氣偏差,但我不會像御姐那樣動手捍衛地盤,只是平常我是天生臉偏臭,讓人有些距離感。」造型師特別加強李杏額頭上的疤痕,讓大姐頭形象更加鮮明。  李杏片中主動追求斯文類型的哲學男,特別改變造型成為粉紅女孩,創造反差「笑」果。但李杏透露現實中對這種類型男生無感,她說:「我比較不會被這種人吸引,雖說情侶間可以互補,但我是要能找到和我有共通點時才會有感覺,電影中的哲學男應該真的無法。」  為了角色,李杏還接受動作課訓練,她笑說:「我覺得導演真的想整死我吧。」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將於8月21日上映。

Read More

楊謹華扮老 宋芸樺自然喊媽 愛的廣義相對論 經典老歌串連3故事

演員楊謹華出演原創影集「愛的廣義相對論」中的首部作品「明晚空中見」,扮老詮釋一名控制狂母親。 (衛視中文台提供)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衛視中文台、衛視電影台打造全新原創影集「愛的廣義相對論」,以歌手鄧麗君3首經典歌曲,串連出3部系列作品,今天公布主要卡司,由楊謹華、宋芸樺、莊凱勛等人主演。  「愛的廣義相對論」由電影「樂獄」導演孫啟明首度執導影集,全劇以電影規格製作,耗時2年籌備拍攝。製作單位公開卡司,由實力派演員楊謹華、宋芸樺、莊凱勛、劉品言、謝欣穎、林哲熹等人領銜主演。  全劇以鄧麗君3首經典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溫柔」及「我只在乎你」串起系列故事,結合平行時空及跨越生死、記憶的情感主題。  首部作品「明晚空中見」,對應經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劇中宋芸樺飾演電台DJ,與楊謹華是一對關係疏離的母女,因一場意外,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親情救援。  宋芸樺坦言,一開始得知楊謹華飾演媽媽,感到有點違和,因為在她心中楊謹華是姊姊,直到楊謹華把頭髮染白、畫了老妝,那個當下就很自然地叫楊謹華一聲「媽」。 原創影集「愛的廣義相對論」系列故事之一「最後一戰」,由演員莊凱勛飾演職業格鬥拳擊手,莊凱勛自主加強魔鬼訓練,以符合劇中角色。 (衛視中文台提供)  第二部「最後一戰」則對應歌曲「恰似你的溫柔」,劇中莊凱勛飾演職業格鬥拳擊手,與劉品言飾演個性嗆辣的酒店小姐有精彩對手戲。  莊凱勛為符合角色需求,除了劇組安排的綜合格鬥武術訓練外,他更自主報名泰拳魔鬼訓練雕塑身形,讓自己更像八角籠裡面的冠軍選手。  最後一部「迴圈」對應歌曲「我只在乎你」,謝欣穎和林哲熹分飾記憶銀行創辦人與駭客。  兩人都要揣摩在科幻場景拍攝,謝欣穎坦言,這次劇本有重複、無限循環的部分,讓她在拍攝時一度搞混,有一點不知道自己演到哪。但她認為這就是本劇耐人尋味的部分。  此外,製作單位為重現鄧麗君金曲,更邀請樂團茄子蛋和歌手岑寧兒翻唱,用經典老歌勾起每個人的回憶與共鳴。  「愛的廣義相對論」9月將於衛視中文台、衛視電影台全球首播,電影版本也將於日後上映。

Read More

歌仔戲女性反串 唐美雲:擋迷妹

資深歌仔戲演員唐美雲(中)最近上文化總會與寶島聯播網聯合製作的「文化ya總會」,聊台灣歌仔戲演變史。 (文化總會提供)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資深歌仔戲演員唐美雲,近日上文總廣播節目聊台灣歌仔戲演變史,讓民眾一窺當年的迷妹阿嬤們為何追戲。唐美雲分享,當初就為了避免女性觀眾太入戲,男主角才由女性反串扮演。  文化總會與寶島聯播網聯合製作的「文化ya總會」第7集,將於25日下午4時播出。  本週「名人坐檯」單元,特地邀請到唐美雲歌仔戲創團人,同時也是知名歌仔戲演員唐美雲來節目聊台灣歌仔戲演變史。  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表示,出生戲劇世家的唐美雲,並非從小學戲,但她一唱就是40年,令人敬佩。李厚慶也希望透過唐老師的實戰經驗談,一起認識台灣最早娛樂產業「歌仔戲」文化,了解台灣當年的迷妹始祖們所追的歌仔戲,到底有何魅力。  唐美雲在節目中透露,早期的歌仔戲不需要戲台,且是以類似現在的「唸歌」方式表演,是當時農民相當重要的休閒娛樂。  不過早期的歌仔戲主角大多由男性演出,唐美雲說,後來為了避免女性觀眾太入戲「看戲看到跟戲走」,男主角漸漸改以女性反串扮演,且女扮男裝不只演出情感更豐富,扮相上也較為俊悄,因此出現了有趣的「乾旦坤生」現象。

Read More

數位故宮勇奪繆思獎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展覽「文獻行旅-從清代文獻漫遊歷史中的水沙連」,榮獲美國博物館聯盟第31屆繆思獎「研究與創新」銅獎。圖為特展所展出的「日月記影」,民眾可透過滑動平板,一窺水沙連的人群與風貌。 (故宮提供) 中央社/台北24日電  故宮結合典藏國寶與創新數位科技應用,今年角逐美國博物館聯盟繆思獎,一舉奪下「現地數位體驗」金獎及「研究與創新」銅獎兩大殊榮,漂亮登上國際舞台。  今年邁入第31屆的美國博物館聯盟繆思獎,主要是表彰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等文化機構在數位媒體應用方面的表現,業界譽為博物館數位媒體界的奧斯卡獎。  故宮獲得最高榮譽的金獎作品,是現於北院展出的「經典之美—新媒體藝術展」。這項展覽與許多單位共同合作,包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國立政治大學轉注藝遊計畫辦公室、香港城市大學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  故宮希望藉由從美感學習與文物賞析的不同構面出發,將精選文物與中小學藝術教育結合,透過新媒體藝術的展示手法,引導觀眾領略文物美學及內涵。  另外,去年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的「文獻行旅-從清代文獻漫遊歷史中的水沙連」數位展,則獲頒研究與創新類銅獎。  這項展覽運用GIS技術中的數值地形模型(DTM)、衛星成像、地域考察等方式,考究院藏之清代奏摺,並以人機互動介面、虛擬實境、光雕投影等創新數位手法,重現19世紀中台灣山區的歷史文化地圖,讓觀眾透過虛實整合,發現清宮文獻檔案與台灣經驗的緊密關聯。  故宮表示,未來將持續結合多元跨域的策展思維與數位科技應用,除了讓文物教育向下扎根,也持續找尋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讓典藏文物的內蘊,深入民眾的日常美感經驗。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又到枇杷成熟了

 文/繪圖 陳亞南  枇杷在超市水果櫃裡一盒一盒上架了。金黃飽滿,很是好看。  又到枇杷成熟的上市時候了。  我不愛吃枇杷,同時我也有些懶,枇杷果肉不多,要嚐得果鮮之前,還要先剝個半天的厚皮。可是我很愛看枇杷樹,雜叢樹中我很快就能認出有一棵枇杷樹雜生其中。  同時,我也肯定如果我有一點土地,我會種上一棵枇杷樹。  眷村中的小旮旯地,丟下幾個枇杷核,在根本遺忘了的三四年中竟然能驚喜的長出一棵枇杷樹來,然後村中媽媽總有人來摘採果子並夾有幾片葉子,大太陽下翻覆曬乾,說秋冬季節性乾咳泡水喝。我雖不愛那不甜又帶澀的枇杷果實,卻也樂得瞎跟著忙。我也很懷疑大詩人蘇東坡在惠州一絕的詩文中說:「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柳次第新.....」在廣東海南,枇杷有個古名叫蘆橘,但是怎會將枇杷與荔枝同評為一等級的美味呢?  離開眷村北上工作,北台灣冬天濕冷易咳,同事推介不妨吃些枇杷膏。我一面暗歎那標示的售價之高,一面接過那不及一掌盈握的瓶罐,在自責奢侈時,更是極力搜尋不甜帶點澀的回憶,那心情很清醒的區別了桑麻相屬的以往與米珠薪桂的未來。因為捨不得食用,因為自責花費昂貴,那一瓶川貝枇杷膏始終在小桌上,成了北漂生活中的警惕,當然,也絕少買枇杷果子來嘗鮮了。  我也沒有料到走出眷村,再回眷村,已是父親年高體衰入住八0一軍醫院。太平鄉區多的是長著一片樹叢的空地,醫院圍牆旁一處小林叢中便有一兩棵枇杷樹,空地前有一段時間的清晨早市集。  日日早晨,我出院外到小市集為父親添加一點他愛吃的麵點小菜,便先在小林叢中站立一會等待。枇杷樹不高,外形不顯眼,深綠厚葉成叢披垂,沒人照顧也能長得葳葳蕤蕤。為了轉移病因診查不出的焦灼與恐慌,我常常跟他說起枇杷樹,開花了,白色花,有香味喔。父親總笑說:「還好,看護沒讓丫頭什麼都忘了。」而及至查出病因後,日曆已經來到二月,醫師說父親的身體最多能支撐五至八個月。我發抖說不出話的這晚上,父親輕鬆的說:「丫頭,夜裡睡好,早晨去看看枇杷樹長菇荳了沒?」「這個五月,我們買些枇杷來嚐嚐,看是什麼味道。」  看診回診、入院出院,進進出出,父親的診治十分順利。出醫院大門口,在小市集前等待計程車,父親竟然吩咐我,「別忘了,買枇杷噢,老爸要出錢。」我看得父親唯唯顫顫的剝皮去核再嚐食,那表情告知了他其實並不頂愛吃這果,我嘴裡開始調侃他說:「我們就是父女唄,吃枇杷可一個樣,好吃吧!明年還要買還要嚐。還要讓老爸出錢。」  兩年八個月,得老天眷顧,父親始終神智清楚,每一趟回醫院,我總要瞥見一下那小林叢,父親也總問:一個老樣吧?我當然知道他指的是那一兩棵的枇杷樹。  沒有料到那竟是陪伴父親最後一次的進出醫院,說我陪伴父親,其實應該說父親以他堅強的意志陪伴著孤寂的我。  我仍不愛吃枇杷,但是逢上枇杷成熟的時刻,我會買上一盒分給那一天遇上的朋友,飽滿像琵琶的果子,讓每一個人健康知足,我相信。

Read More

<中華副刊>西洋菜

 文/繪圖 湯長華  第一次與西洋菜相遇,他已經在滾水裡與那條生魚交纏幾個鐘,聞起來有股陌生的植物香氣,端起湯碗仔細端詳,一汪墨綠,面上漂有幾瓣南北杏,讓人想起台南公園裡長滿荷花浮萍的燕潭。  大人非常喜歡西洋菜,就算煲到黃掉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我不解的是,這魚明明已經熬到要散了,還叫牠生魚。(註1)  但我才九歲,沒資格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只能捏著鼻子把湯喝完。  二十一歲,我住在三藩市唐人街,靠近通往聯合廣場隧道的一個街角。  那是個很小很小的公寓,只有一片窗戶,打開是天井跟後頭的垃圾場。不管樓上樓下誰在走路,吱吱嘎嘎的一定都聽得到。  廚房就是窗邊一個洗手槽,一卡瓦斯爐,炒一個菜整間房子都是味道,有個開了也沒什麼用的抽油煙機。  雖然居住環境不是很讓人滿意,不過一下樓就是五湖四海各路華人與遊客,每棟大樓掛著不同招牌,都是各個地方來的同鄉會。沿著這個城市獨特的地形,上上下下經過酒樓、外帶腸粉、不知真假的古玩、擺滿風景明信片的人行道、一小時沖印店、洗衣店、南北乾貨、寫著中文的麥當勞、寫著中文的美國銀行....活脫脫覺得自己生活在「喜福會」的真實場景(註2),不管住得多侷促,美國夢就在眼前,大家都可以追。  有天出門上學,對街老中的菜舖請了新幫手,是位女黑人,她高舉一把西洋菜大喊:「一蚊一蚊一蚊!」(粵語:一塊錢)  我覺得她講得很棒很自然,走過街跟她買下幾把,當晚配蒜茸炒了吃,清香爽口,早已不是幼年記憶中那詭異的味道。  三十一歲,這次我遷移到一個會下雪的城市。  紅色電車穿過飄飄白雪,行經唐人超市,透過車窗仍能看見外頭菜架上擺出大把大把的西洋菜,顧不得零下十幾二十度低溫,按鈴下車買了幾把,經過南北乾貨店,心血來潮又買羅漢果跟南北杏。  記得煲湯是這樣的,不管得準備多少材料,總之丟幾塊瘦肉或排骨進去就不會太離譜。  蘿蔔、西洋菜、瘦肉、南北杏一比一隨便放了一些,羅漢果沖沖水丟進去,水滾收小火慢慢煲。  但我心急,老想揭蓋聞聞到底湯煮得對不對。  這種「照著記憶煮」的東西都有風險,只要是別人煮,都煮得很棒,自己煮就會出差錯。  一掀蓋,羅漢果馬上在眼前爆開,幾乎要炸得我一臉,而那鍋湯,有點太甜。  很久以後提起這事,媽媽說我笨,羅漢果要剖開才能煲,而且不用放一整個。  又過十年,現在全家人都知道上菜市一看到西洋菜必須立刻馬上全部打包,最怕人家銷路不好以後不進了。  而且家裡幾乎很少再煲西洋菜,這也是出於無奈,清炒就吃光光了,哪還有剩煲湯。  人的一生,沒什麼意外的話,都有好幾個十年。  在這些個十年的其中一年,我站在深水埗肥auntie的化學舖子前,街上人來人往,腳步急促,如果走路就能幫地球上發條,那麼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是香港人上的。  這顆曾經在神秘東方閃閃發亮的明珠,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有極高的人口密度,每個人身上穿的、手上拿的、小店裡賣的,都是各種最新潮進步的玩意。聽auntie說化學鋪頭已被收購,以後這附近將會改頭換面,包括夾雜在水泥叢林中勉強保持原貌的唐樓與納涼露台。  漫無目的跟著人潮亂逛,行經一個路牌,它靜靜站在路邊,正訴說著很久以前這塊街區原本的樣貌,只是多年後的我實在難以想像。  上頭白底黑字寫著「西洋菜街」。 註1:廣東人西洋菜生魚湯裡用的「生魚」,在台灣叫台灣鱧或七星鱧。 註2:The Joy Luck Club,中文片名「喜福會」,1993年王穎導演的電影,描述一群美籍華裔女子與她們母親(海外華人)之間的關係。 西洋菜:Google了西洋菜的由來,至少看了幾個版本都是差不多的說法:一位黃先生在葡萄牙做生意,患上肺疾,被隔離在荒郊野外自生自滅,他以水邊的某種菜果腹充飢,吃上一陣子沒想到竟然不咳嗽也不咳血了。黃先生在異國發達後,帶著救他一命的青菜種子衣錦還鄉(廣東),嘉惠親友廣結善緣。人問那是什麼菜,西洋來的就叫做西洋菜囉。

Read More

諾貝爾獎得主授權 屈辱改編舞台劇

導演王小棣(右)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親自簽名授權,將小說《屈辱》改編為舞台劇,全劇將由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左)擔綱演出。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3日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親自簽字授權,拙劇團將柯慈小說《屈辱》改編成舞台劇,將在下月推出。團長李小平表示,這部作品有通俗情慾,骨子裡則探討種族性別等議題,極富深度。  導演王小棣表示,幾年前讀到這本書,非常感動,正好有機會讓這個文本成為表演課堂上的教材,也大膽把子弟兵李小平召回,一起重新溫習劇場帶來的本能與力量。  《屈辱》小說主角是一位遭逢生涯困頓的大學教授,多處提及與女人周旋,先是他跟女學生發生了情慾關係,之後回到南非開普敦與女兒相處,意外種族暴力事件發生在他們兩人身上,讓他不得不重新面對自我處境。  李小平表示,拙劇團是由他的老師王小棣所創,找他當團長,「小棣老師希望這個劇團可以作為表演的平台之外,也可以是東方與西方劇場互相探討形式融合,互相學習的機會」。  在《屈辱》中,李小平飾演大學教授,李小平說,當導演久了,口條嚴謹清晰,少了台味,這份「清晰」也讓王小棣低聲提醒「台詞可以念得不清楚一點」,一點就通,也看出師徒2人數十年的信任與默契。  王小棣表示,這次演出計畫起於Studio Q表演教室備受好評的成人表演興趣班,學員來自不同領域,有大學生、社會新鮮人、公務員、空服員、警察、室內設計師等等,透過學習表演探索自我。

Read More

基隆鎖管季藝人吳鳳的海味料理PK秀揭開序幕

基隆鎖管季23日登場,藝人吳鳳(左)以在地海鮮,與市長林右昌(右)上演海味創意料理PK戰。 (中央社)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基隆鎖管季23日晚間由市長林右昌與藝人吳鳳的海味料理PK秀揭開序幕,邀請大家來基隆體驗夜釣樂趣。  開幕儀式中,吳鳳除分享釣魚經驗,還用基隆當令海鮮與林右昌進行海味創意料理PK。林右昌端出香酥白帶魚捲、新鮮鎖管及黃金飛魚卵基隆三寶,吳鳳則以海味沙拉將基隆特有海鮮進行混搭;隨後吳鳳也帶著妻小參與夜釣體驗首發團,由基隆外海欣賞基隆嶼的夕陽美景,體驗基隆夏夜海釣樂趣。  林右昌說,鎖管季內容包括海釣學院、漁村體驗等,白帶魚、鯖魚、竹筴魚及鎖管等更是夜釣當季食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