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山越

眺望花東縱谷 文/攝影 柯帕  時序入夏。  列車悠緩滑進花蓮火車站時,時間甫逾晚上十一點。信步出站,天空驟然落下稀疏的雨滴,站在廣場上,內心隱隱為明天的走路感到不安。  翌晨,花蓮市區到豐濱的天空,烏雲一路優哉游哉。為了預防下雨,我走進豐濱的便利商店添購一件雨衣備用。  回憶起來,來去花東走路已數算不清是第幾回了,但這回要走的路有點特別。有一天,我在居住的城市去常光顧的一家咖啡館,遇到一位在豐濱長大的朋友,他聽聞我常往花東去,建議我去走這條路。我把他的建議記住,在今年夏天梅雨季剛過,遂決定踏上這條豐濱往光復的台十一甲線路,俗稱光豐公路。它的特別之處不在於有沒人行走,而在於它必要越過海岸山脈。  「走路和寂靜是一體的。寂靜很抽象,而走路很具體。」  我從豐濱橋這頭走到橋那頭,又從橋那頭走回這頭。其實往光復的指標很明確,然畢竟是頭一回走這條非主要幹道,內心稍感焦慮。我到加油站向年輕人再次確認這條山路,他說是的,往光復,並覷我眼光以猶疑。  我回憶起當兵時候的行軍,只要當日出發內心稍感焦躁,那天的路必定不會好走。許多年後我才感悟出,走路,一定要身心合一,心理因素常常會影響身體狀態。  在我邁步慢慢走往山裡去的當口,有輛摩托車停煞在我左後邊。回頭一看,是一位女郵差。她問我要去哪裡,我說去光復。  走路去嗎?是。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先開車環島,後徒步。她說。  我看著她有個性的瘦削的臉,但看不見墨鏡背後的眼睛。她說每天上班時間,從瑞穗開車將郵件運來豐濱郵局,再騎摩托車沿著此路發送。我請問她,這條路況如何。她說,路況不錯。聊畢,她繼續送郵件,直送到和平橋一帶再返回。我上路走約一公里時候,她已回頭。她撳了兩聲喇叭,為我加油。真是一個爽朗的郵差。 老人與黑狗 「走路的同時,生命延長了。走路擴展了時間,而非掐縮了時間。」  後來,我也路過了和平橋。過和平橋前的豐富部落,聊天的阿美族耆老們以為我要搭車,說,你在這邊等,等一下就有公車來了。我大力揮手,向他們言謝。然後,過和平橋,和平橋下是丁仔漏溪,文獻上記載,阿美族人稱此地為Tingalaw,是早年往返豐濱部落與光復鄉阿美族經過暫歇喝水時,發現水質甘美而清澈,遂稱Tingalaw,有清澈之意。雨季剛過,橋下的溪水細瘦。  我慢慢慢慢循蜿蜒的路走,發現這裡的生態非常豐富。溝渠裡游動著數大魚苗,不同的蝶種和蜻蜓翩舞周身,鳥聲和蟬唧不絕於耳,似斷還連。日頭大起來了,這也表示我愈來愈接近天空了。沿途錯身的車偶爾會停下,送暖問需要載我一程?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滑過身邊後,回頭朝我招招手,我報以揮手回應,他騎遠後,我方聽清楚他的音響大聲播放著黃品源的歌曲小薇。  時間走到正午,十九公里的路走了一半,看著蒼翠的前路和來時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路無車無人煙,我疲累地拖著步伐,揣想只要我認分一步一步地走,也許前面轉彎後便會出現什麼,比如人家,或者一爿小店,但總是落空,而我仍舊繼續認真拖著疲憊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  當我在一個大轉彎處駐足,回頭望遠,天邊的山頭覆罩靄靄白雲,那是我徒步的源頭嗎?我在倦怠中升起了感動。  在傍近十點五公里處,出現的福德宮顯得如此不真實,彷彿海市蜃樓般。  但即使是海市蜃樓,我似撲火的蛾,義無反顧的疾步向祂。是,是,是一座真實的廟宇。先合掌膜拜,再卸下背包,取出毛巾和水,緩緩坐下擦汗飲水。風很舒爽,有棵老茄苳樹遮蔭著廟,廟宇還有建管理處,只是建築內空無一人,狂風一掠,鐵皮沙沙的發出怪響,像聊齋。但此刻有什麼比歇腳吹風還重要呢?  再啟程已是下午一點許。路過轉彎處時,有條黑狗吠著竄出,後頭主人隨即出來喝止。主人的家對面接有山泉,牆上寫著山水清涼大家用。他說,水很涼請使用。我捧水沖涼後,問他在這裡住多久了。他說十幾年了。最後我把他和黑狗留在相機裡。  「走路,也就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的能力,創造了我們。」  當里程只剩六公里,迴彎處,花東縱谷現蹤了。頓時,已經徒步近四小時的鐵腿(編按:台語)已無疲憊的知覺,反被一股莫名的喜悅淹沒了。路開始呈現之字形的下坡,路過碩大蕉葉,路過布滿十字架的墳場和野狗,路過豐年祭的廣場,我在太巴塱的一間雜貨店買了水和咖啡,借坐在雜貨店門口。有一年在靜浦進行踏查老地名時候,太巴塱這地名曾經出現過,當時口述的阿美族媽媽的丈夫,就是太巴塱小學校長。  當我起身告別雜貨店的阿美族媽媽時,她竟然用台語問候我:多謝,慢走。  我繼續背著灼身的烈日走,走在太巴塱浮雲幾朵的清朗天空下。稻禾還沒結穗,綠油油迤邐到天邊。一輛郵車靠近身旁停下,我茫然看著客座不認識的男人的臉,再伸頭看駕駛座,嚇,是女郵差,他們要回光復的郵局去了。彼此都意料不到還會在此相遇。  十九公里多一些的路之後,終於進入光復鄉了。我四處張望著,搜尋可能找到旅館沖洗身體。當我經過一排水泥樓房,有個聲音冷不防響起:走到現在喔?我循聲去找,有個綁著頭巾、面容黝黑的原住民朋友對我說。我請問他,怎會知道我在走路。他說:我早上就在豐濱橋那裡看見你了。啊,我恍然大悟,而另方面也感嘆偏鄉人口的稀少。就在陌生朋友的關注下,留下祝福後道別。  光復鄉不會是走路的終站,將是下個旅程的起點。我離開時這麼想。  附註:文中「」內文字,摘自《就是走路》(作者:厄凌‧卡格)一書。

Read More

于美人做好事 義賣糕點助受暴婦女

由藝人于美人(右6)發起的「做好事小組」17日宣布推出糕餅義賣活動,相關款項將捐助給長期協助受暴婦女的婦女救援基金會。 (婦援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由主持人于美人發起的做好事小組今年邁入第12年,今天宣布將推出糕餅義賣活動,捐助對象為長期協助受暴婦女的婦女救援基金會,盼讓受暴婦女獲得即時協助。  全球上半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導致無薪假及失業人口驟增,在許多頒布禁足令的國家,像是西班牙、希臘、日本等國的家暴通報數都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台灣雖然沒有明顯漲幅,但在今年第一季,整體家暴數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5%,其中新北市至今年3月止甚至增加到3成。  有感於疫情讓很多人失去生命、自由,甚至讓許多婦女受到暴力對待,今年邁入第12年的「做好事小組」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與糕點業者合作,透過義賣捐助給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Read More

客家詩人羅慶士公祭 獲頒總統褒揚令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代表總統蔡英文頒發總統府褒揚令予羅慶士,由家屬代表接受。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客家三行詩之父、新竹縣關西鎮台灣紅茶公司董事長羅慶士日前辭世,享壽88歲,告別式17日舉行。客委會主委楊長鎮代表總統蔡英文頒發褒揚令、一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客家委員會褒揚狀,感恩羅慶士對客語文化的戮力推動。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參加公祭,緬懷並感佩羅慶士一生對客家茶產業與客家語言文化逾一甲子的打拚。陳邦畛說,羅慶士出身關西製茶家族,家族企業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37年日據時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老茶廠之一,此建築物2006年列為具文化資產之歷史建築。  羅慶士在繼承產業後,積極將茶產業設備現代化、外銷台灣茶葉。在1970年代台灣紅茶外銷量萎縮時,率先拓展日本煎茶市場,領先業界引進日本煎茶技術,成功帶動後續台灣蒸菁綠茶外銷日本,讓優質台灣茶葉持續在國際發光發熱。  羅慶士除了在茶專業領域取得成就外,更積極創作推廣客家三行詩,主張客語融入日常生活,能信手捻來客語詩被譽為客家三行詩之父,為國內客家三行詩的最大推手。

Read More

張震開講 妻夫木聰驚喜現身

日本男星妻夫木聰(後)以視訊方式現身課程,與演員張震(前)共同分享當演員的經驗談。 (金馬執委會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第一梯次金馬電影大師課15日落幕,不只剪接指導廖慶松、攝影指導李屏賓、聲音指導杜篤之、藝術指導黃文英、作曲家林強及演員張震分享,日本男星妻夫木聰也以視訊與學員見面。  張震在課程中分享與不同導演的合作經驗,認為演員需要多年的累積才能有成長,但他鼓勵學員:「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去做的每件事情,你的信任夠、投入夠,詮釋角色就沒有什麼問題。」  張震也在課程上與好友妻夫木聰視訊連線,讓學員驚喜不已。妻夫木聰分享,「每部電影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對角色要有愛,你如果不是真心去愛上這個角色的話,是沒有辦法真正去演好的。」  杜篤之認為,電影裡的聲音其實與真實生活是兩回事,「當大家看電影覺得很寫實,其實這些聲音都是經過編輯、篩選,都有著戲劇性與電影感。」同時分享為了拆解聲音素材,其實自己現場錄音方式已經改變。  廖慶松表示,剪接師就像演奏家,左右手需要做不同工作,因此要培養理性與感性,理性要具備系統性的了解,感性上則要訓練自己的同理心,讓演員細微表現都能打動自己。  李屏賓建議學員大量嘗試,不需要刻意尋找風格式的影像拍法,「因為電影不是個人的拍攝,電影是好多內容、好多細節、好多要求。」  林強則認為,若創作者不去考慮市場,反而讓音樂影響力無遠弗屆,希望學員跟隨直覺和創意努力,讓作品更有能量。黃文英也勉勵學員,「當你深入且盡力去做,風格定調就能慢慢呈現出來。」

Read More

國泰藝術節線上賞毛月亮

國泰藝術節18日晚間播出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編舞作品「毛月亮」。 (雲門舞集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7日電  2020國泰藝術節將18日推出線上觀看雲門舞集演出。8月1日起,雲門舞集連續5個週末,將在全台灣5縣市的公共空間,進行10場社區巡演。  雲門舞集表示,希望透過舞者踏入公眾場所,打破舞台與觀眾席的界限,以多元互動和民眾一起跳舞。  2020國泰藝術節將於18日晚上8時,在國泰人壽與公共電視YouTube、雲門YouTube和Vimeo頻道,首播2019年由公共電視錄製,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作品「毛月亮」,以及記錄去年戶外公演於兩廳院藝文廣場演出的「林懷民舞作精選」。  雲門舞集表示,2場演出接連播放,除了全球連線線上觀賞之外;雲門舞集也將推出「2020國泰藝術節-與雲門共舞」活動,8月1、2日在桃園市文化局大廳,8月15、16日在新竹竹光運動中心綜合球場,8月22、23日在故宮南院2樓大廳,8月29、30日在屏東國民運動中心直排輪場,9月4日在台東公東高工風雨球場。

Read More

<中華副刊>走進賽珍珠的故居-鎮江

珍珠紀念館 文/攝影 王國元  在網上,得知2019年9月5號於鎮江召開的「賽珍珠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有來自海內外的116名專家學者參加,不禁令人回思數年前的一趟鎮江「賽珍珠故居之旅」。  我們搭乘動字號子彈型快速列車,約一個小時車程即抵達鎮江市,距離市中心不遠的一處景點「金山寺」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民間傳奇「白蛇傳」的原生地。正是這些特有的民俗小說,一幕幕地浸潤了一位出生美國,卻成長於中國的小女孩的心靈,待長大後,竟成了一位文壇鉅擘,榮獲1938年世界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這位一頭金髮,藍眼珠的小女孩,中文名字叫賽珍珠(Pearl S. Buck 1892- 1973) ,她在鎮江渡過了青澀的少年時光。雙親皆為美國長老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一共生育了7個子女,由於生活環境困難,夭折了4個,僅存活了一個哥哥及一個妹妹。 /鎮江童年/  小珍珠中文講得字正腔圓,平素特別愛吃零食麥芽糖,而遭父親碎碎唸。在家中晨時由母親授與西式教育,下午則由一位宿儒孔先生從基本的倫語、孟子教起,言必以「子曰」為始,替她打下了一些古學基礎,對日後的寫作頗有助益。後來孔先生驟逝,她委隨孔家人披麻帶孝行跪拜禮,永銘夫子的指導:「知恩不忘報」。誠如她在1938年,由瑞典國王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典禮上,致答詞的開場白:「如果不提中國小說對我的影響,我就是個忘恩負義的人。」  小珍珠自幼常隨保姆王媽上金山寺禮佛,理解了世上併存著許多外國神祇。王媽也常帶她去書場聽故事,奠定了她日後誓言,要將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世界。書名引用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All Men Are Brothers),甫出書即讓來自梁山的108位好漢躥上美國權威的「每月讀書俱樂部」排行榜首位。該書在出版近80多年後,再度於2004年9月被美國歐普拉讀書俱樂部(OprahBook Club)選為必讀之書,是一種極不尋常的文學現象。  1911年,年方18歲的賽珍珠,決定返美上大學,就讀於維吉尼亞州梅康女子學院。在祖籍登記欄上是「中國鎮江」。她在校際的詩歌與論文比賽中皆掄元,增添了不少寫作的信心,原本想追隨兄長續留美國發展,卻因母病,毅然決然返回鎮江照顧,並也以傳教士身分,進入鎮江的崇實女中教授英文,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故居/  賽家的雲臺山故居,距離鎮江市的火車站不遠,鮮為人知,得先行穿越一長條小商店及攤販,鱗比櫛次的傳統市場,迂迴轉至巷底,一條混凝土鋪面的山坡石階道,共計88台階梯,脩然躍現於眼前,坡道兩側的梧桐樹枝椏交錯,掩成遮天的綠蔭,爬越陡坡叫人喘息不已,整個山頂區均已開發成高層的住宅小區。拜改革開放之賜,賽家「反革命」的罪名終得平反。鎮江市政府出資修整賽家的舊居,一棟外青磚木構造的二樓洋房,底層砌石的西式迴廊環繞,進口大門上掛一橫匾「賽珍珠故居」,房內的家俱陳設,儘量保持了原貌。一間保姆王媽的私人臥房,顯出她在賽家的地位。走出賽氏故居,轉往西翼的「賽珍珠紀念館」,一幢新建的單層建築物,入口廳的大片牆上,彩繪了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的巨幅肖像外,還展出她早歲居住過後的故居、家庭成員、筆墨文物的舊照。 /感情世界/  父親賽兆祥是第一位在廬山牯嶺上,興建別墅的外國人,牯嶺山城夏季涼爽宜人,是賽家人每年必來的避暑勝地,目前已改為賽珍珠紀念館。1917年在廬山上,她邂逅了一位美國康奈爾農業經濟大學畢業的英俊青年約翰巴克(John Lossing Buck),他被派來中國作農業經濟調查,並協助中國農民改良農業耕作方式以增產,二人陷入熱戀並決定結婚。婚後的她隨夫遷往安徽宿州定居,卻不幸生下一位患有智障的女兒。精通中文的她,對丈夫在中國的農村調查工作幫助甚大。離開宿州後,夫婦倆前往南京的金陵女大任教,曾與梁實秋、徐志摩同事過。賽年老時,曾言之鑿鑿地談到自己曾與一位中國詩人產生情愫,許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與中國文壇上的大咖胡適、梅蘭芳、老舍及林語堂等皆曾來往密切。 /諾貝爾文學獎《大地》/  賽珍珠陪伴丈夫在宿州的五年農村生活,徹底瞭解了中國的農村社會,艱困的農民生活經歷,蛻化成日後寫作的好素材;她以宿州黃莊的農民王龍為原型的《大地》小說,屢屢獲獎,且成為她一生的代表作,也是斯年西方世界,研究中國必讀的小說。  賽珍珠尚在襁褓中,就隨著父母親遠渡重洋,經運河而抵達鎮江,若干年後,那座橫跨運河的橋樑賜名為「珍珠橋」,橋旁還有一片紀念她的「珍珠噴泉廣場」。賽的雙親當年來華傳教的心路歷程,堪稱篳路藍縷,賽父後來病死廬山,賽母則鬱悶一生終老鎮江。賽珍珠紀念雙親的二部傳記:《奮鬥的天使》與《異邦客》在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過程中,替她加分不少。她的得獎在美國引起許多爭議,咸認為她僅書寫了中國,在中國,文壇大腕魯迅及巴金等,批評她對中國農民生活的描繪,亦僅能代表一種外來客的觀點。 /夢回鎮江/  賽珍珠於1935年返美,替中國的抗日戰爭奔走爭取支持,呼籲廢除「排華法案」,設立「歡迎之家」專門收養美亞混血兒,成立「賽珍珠基金會」慈善事業,並積極參與婦女解放,提高黑人社會運動。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賽珍珠非常渴望能隨行,卻因她在30年代的一些反共言論及政治因素,未能獲得簽證,並於次年鬱鬱而終。臨終前的遺言:「多麼想再嚐一口鎮江黑橋的燒餅。」  她的墓地座落於賓州的青山農場,潔白墓碑上刻有「賽珍珠」三個字。長眠地下的她,穿著一襲絲綢旗袍,魂魄飛回第二故鄉鎮江。尼克森總統特地親臨她的喪禮,頒發書面悼文:「一位敏感且富同情心的人,一座溝通中美文化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著名的作家徐遲說的中肯:「她寫得不比我們的作家差,但比我們最好的作家寫的多得多。」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月台的鼓勵-感念蔡文甫主編

 文/攝影 李燕瓊  最近興起,著手整理舊詩稿,記憶緩緩拉回往昔的詩情…,享受著重溫寫下字句的當下心情,閱讀著也開始回想何時寫下第一首詩的?  突然,叮咚,螢幕右下角跳出即時新聞,不經意掃看,霎時,啊!趕緊點開頁面…  「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辭世」,短短幾字卻如此震撼,想起來了,就是這二句…  開往台北的火車就要開  是否也載去我青春的思念……  這首〈月台〉是我書寫人生裡刊登在報紙副刊的第一首詩作,彼時剛大學畢業,嘗試同時創作散文和現代詩,很幸運地第一篇投稿就被刊用在《中華日報》副刊上,更榮幸的是我收到了當年副刊蔡文甫主編的親筆鼓勵函,雖然簡短數語,卻是如此溫暖、無比鼓舞,像是起重機般,把我吊拉上了創作舞台。  蔡文甫主編對我意義非常重大,早期九歌出版的好幾本《花雨》文輯,收錄了我刊登在華副的小品文章,這對剛起步且完全是無名小卒的我,可以跟大作家出現同一本書裡,那真是千軍萬馬的推力。  猶記得蔡主編的親筆函寫著:妳已經在月台上了,繼續努力…。  蔡主編,或許您不知道,您的一紙短箋,於我卻恩重如山,我會繼續努力,寫到最後一天。  從第一首詩〈月台〉被刊出,牽繫起我的書寫夢。我自知不是天才型的作者,所以,很清楚唯一的守則「勤能補拙」,才能走穩在書寫路上;更砥礪自己:只有走進月台,才上得了文學專車。蔡主編選刊了〈月台〉一詩,我始終覺得,他的鼓勵更大過於被採用的水準。  來到德國,多次旅行,穿越過歐洲多國的大小車站月台,與匆匆來去的旅人,我常想起〈月台〉一詩和蔡主編的鼓勵;也會想念廣播著車子到站時間的台灣車站月台。早期南部的廣播並不是錄音檔,那是記憶中有著口音的溫度。坐在歐洲線安靜無聲的車廂內,車窗外倒退的歐洲鄉野風情,恍惚間彷彿回到了滿滿綠意的南台灣…,我忽然了悟,月台上的鼓勵,那是來自我文學鄉土的溫潤記憶,深植心底永不褪色的思念,沉默質樸卻無盡遼遠。

Read More

可不可以躲混混 陳妤曹佑寧跑不累

陳妤與曹佑寧飛奔,開心像拍特務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陳妤、曹佑寧在校園愛情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中,一場在大賣場意外得罪黑幫小混混,2人狂奔躲避的戲碼,超會跑步的2人不停來回飛奔,讓愛運動的陳妤大呼過癮:「我們好像在拍特務片啊!」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改編自作家肆一的暢銷同名散文作品,由億萬編導林孝謙與呂安弦等人編劇,台灣新銳導演簡學彬執導,集合台灣青春實力派新星曹佑寧、陳妤、林映唯等人共同演出的校園純愛故事。  雖然是充滿粉紅泡泡的初戀告白電影,但簡學彬卻不時安排動作場面,一場曹佑寧與陳妤在百貨公司討論如何追求校花的戲,內心五味雜陳的陳妤意外揮手打中黑道小混混的鼻子,曹佑寧挺身保護她,引發一場追逐戰,讓他們2人跑遍了百貨公司。為了求真實感,劇組只在定點架上攝影機,工作人員沒有擋住逛街民眾,陳妤笑說:「我們起跑前會討論一番,像是左前方有2個小朋友,遠方右邊還有一群人,都要避開。」 陳妤與曹佑寧飛奔,開心像拍特務片。 曹佑寧是棒球隊出身,跑步是他的長項。沒想到個子嬌小的陳妤也是運動好手,之前上吳宗憲主持的《綜藝玩很大》,跑步的速度嚇到所有來賓與主持人,她透露因此instagram增粉上千人。  這回和曹佑寧一起在百貨狂奔,陳妤非但沒喊累,還很興奮,「一起跑,我們就一直左躲右閃,很刺激,讓我們都很快入戲。」。

Read More

總統府光雕耀國際 文總奪紅點設計獎

文化總會邀請光雕藝術家陳怡潔擔任藝術總監操刀2019雙十國慶光雕展演,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在「空間傳達」項目得到「品牌與傳播設計」獎。 (文總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文化總會去年舉辦的2019國慶總統府光雕展演,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在「空間傳達」項目得到「品牌與傳播設計」獎。  文總成立50年以來,首度獲得紅點設計大獎。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表示,文總致力宣揚在地文化、提升國家美學及提供台灣許多新創設計力、藝術家等更多舞台能夠揮灑。去年邀請光雕藝術家陳怡潔擔任藝術總監操刀雙十國慶光雕,獲得紅點設計獎肯定。  李厚慶提到,去年光雕秀不僅慶祝國慶,也是總統府建築落成100年,文總以百年時光機展演為主題設計的光雕秀,在德國紅點設計獎獲獎,讓總統府首度在國際獎項中被看見、被討論,別具意義。  李厚慶表示,設計協會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一共邀請24名專家,分別查看和評估在線評審團提交的6992份參賽作品,最後由文總報名的「世界同行.台灣耀飛─2019國慶總統府光雕展演」脫穎而出,獲頒「2020品牌與傳播設計獎」。  陳怡潔得知獲獎後立刻在臉書發文表示,當初接下這個任務時,把最強的爆發力展現在全國民眾眼前,原以為當時凱道上的相機海已是最大的鼓勵,沒想到還能透過紅點和更多海外朋友分享這份自由與創意,真是太感動了。  她強調,要把凱道變成光雕環境劇場需要很縝密的規劃,她感謝文總與慶籌會開創了這個舞台,對於大家的夢想給予最大的信任與支持。  李厚慶表示,設計協會通知文總獲獎後約在7月30日可拿到標章,8月3日官方將公布得獎新聞稿,頒獎典禮及實體集線上展覽預計在10月23日。

Read More

床戲車震飆髒話 陳美鳳緊張到過敏

陳美鳳挑戰床戲與車震,直呼想拒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最美麗歐巴桑」陳美鳳身材維持啵棒,在新戲中不僅挑戰床戲、車震,讓她坦言:「定裝後一度想拒絕!」但拍完後,被導演鄧安寧直誇:「非常滿意!」  民視及青睞影視改編作家王禎和同名小說《三春記》,16日舉行首映會,民視董事長王明玉及總經理廖季方、製作人潘婕、葉天倫及鄧安寧率領演員陳美鳳、夏靖庭、黃舒湄、龍劭華、邱志宇、王自強、葉文豪、余子嫣、丁也恬、黃浩詠等人出席。 陳美鳳挑戰床戲與車震,直呼想拒演。 陳美鳳在劇中挑大梁飾演「阿嬌」,有3個春天,代表3段不同的愛情。此角色對她而言是一大挑戰,她說是過去8點檔中自己也不曾看過的,看到除了床戰多人的戲還要在劇中罵髒話,讓她開拍前過敏症狀都跑出來,坦言:「定裝後一度想拒絕!」  在《三春記》裡,陳美鳳和夏靖庭演了許多床戲。夏靖庭說,一開始其實很緊張、恐懼,因陳美鳳是大家的偶像;不過到現場後就很放心交給導演,導演還設計好可愛又不淫穢的床戲,反而很隱喻且帶有喜感。夏靖庭開玩笑說:「導演一定看了非常多A片,才有可能拍出這樣子的味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