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美術欣賞

誰在門外◎台南市大同國小六年二班 郭品萱 誰在門外 鯉魚家族 ◎台南市勝利國小五年四班 楊博鈞 鯉魚家族 拯救企鵝大作戰◎台南市永康國小四年五班 戴倢渝 拯救企鵝大作戰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欣賞

Read More

魏德聖今抵嘉 見證日環食奇景

導演魏德聖(左)621到嘉義市與市長黃敏惠、台北市長柯文哲同場共同見證日環食。 (資料照/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21嘉義市即將迎來百年奇景─上帝金戒指日環食。在嘉義市北香湖公園主會場,除了有滿滿的民眾之外,也將出現一位神秘嘉賓,就是導演魏德聖。魏導將與市長黃敏惠、台北市長柯文哲共同見證16時14分上帝的金戒指『食甚』這個令人永生難忘的時刻。  教育處長林立生表示,KANO電影讓嘉義市棒球原鄉天下嘉農征戰甲子園的故事登上國際,為全世界所看見,更讓世界認識到永不放棄的嘉義精神。因為KANO與嘉義市結下深厚因緣的魏德聖,當天特別來到嘉義市與黃敏惠及市民朋友共同見證日環食奇景。  教育處表示,魏德聖得知市府在疫情影響下依然不氣餒,一年前就全面啟動日環食教育活動,希望透過特殊的天文景象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國人走進嘉義市。魏導認為這樣的精神就如同黃敏惠一貫的堅持─永不放棄的精神;也如同他現在的心情,堅持拍台灣人的故事,所以特別前來與嘉義市一起見證日環食,看見台灣的正向能量。  2020嘉義市日環食活動從20日晚間「大師講座與無人機展演」拉開序幕,由天文學家李昫岱教授主講「日食─最美的巧合」,64台無人機在北香湖的夜空排列出「愛嘉義、日環食」等圖案,迎接621日、月、地三星連線日環食的到來。  621當天環食活動在北香湖公園主會場展開,有天文闖關市集與精彩的表演,還有嘉義市、台北天文館、台中科博館連線直播,迎接16時14分上帝的金戒指「食甚」到來。

Read More

書畫家張禮權(文序),獲全球水墨畫台灣代表、國家文官學院講座教授、獲台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獲文化部「文創之星」第一名、全國水墨名家獎、中國文藝獎章、獲文化部獎助華山園區邀請展、任台北藝術院長、個展 23 次作品獲國內外典藏。

Read More

尋人啟事特展 分享記憶故事

林右昌發棉花糖讓參觀的小朋友,雀躍不已,接著打彈珠分享兒時趣事,感謝大家參與。 (記者吳翊慈攝)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尋人啟事 Missing You》基隆中正公園及文化中心人文記憶特展,十九日於文化中心大廳舉行交流茶會,基隆市長林右昌參觀展覽,聆聽民眾分享記憶故事,強調中正公園,未來將蛻變成希望之丘,繼續陪伴基隆人。  交流茶會中,受邀參與訪談計畫民眾分享記憶故事,展場把民眾提供舊照片,輸製大型掛圖,還擺設早期中正公園常出現套圈圈、打彈珠、棉花糖懷舊童玩,林右昌發棉花糖讓參觀的小朋友,雀躍不已,接著打彈珠分享兒時趣事,感謝大家參與。 《尋人啟事 Missing You》基隆中正公園及文化中心人文記憶特展,十九日於文化中心大廳舉行交流茶會。 (記者吳翊慈攝) 林右昌指出,中正公園是所有基隆人共同記憶與回憶,很小時候會到中正公園包括觀音像、天鵝洞等地留下照片,親戚到基隆時會帶他們到公園看基隆港、看大船放尿。念小學時更是小朋友遠足必到地方,尤其,天鵝洞附近有頭青牛像,他還記得老師曾說過不能爬上去坐,否則就被青牛載到天上去。 《尋人啟事 Missing You》基隆中正公園及文化中心人文記憶特展,十九日於文化中心大廳舉行交流茶會。 (記者吳翊慈攝) 林右昌表示,中正公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老少咸宜都找得到回憶,公園將進行整體改造,包括兒童遊戲場現正進行參與式規畫與設計,文化局舉辦這項人文記憶特展,希望把公園過去的記憶留下來,未來會蛻變成「希望之丘」,繼續陪伴基隆市民。  這項《尋人啟事 Missing You》人文記憶特展分四個展區,展至六月二十八日,在文化中心一樓展出,透過市民參與、在地團隊及青年藝術家視角,分別紀錄自身故事與記憶,展覽透過攝影、裝置、聲音、動畫、互動參與方式,呈現中正公園及文化中心的文化記憶與歷史地貌,讓大家回憶也重新感受生活的城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彩墨裡的知與不知 —紀曉嵐第七世孫紀清遠

紀清遠所繪〈齊白石〉 ■劉惠芳  我才畫畫十幾年,他們畫畫幾十年。認識紀清遠不多日,但我尊敬其德藝,嚮往其畫藝,更羡慕他與盧平以繪畫和鳴的琴瑟婚姻。  我住北京多年,節日喜慶親友常團聚。社會日益富裕,人們更愛探索精神文明,於是親戚家客廳那幅高掛多年的《蘭亭雅集》更被人談論,名家真跡總有怡志養神的效果,我也愈來愈留心畫家夫婦的社會動向。幾次茶餘飯後,大夥聊紀清遠與盧平已在藝術界塑造了一個城市精神文化,因為他們的畫裡有靈魂,讓城市人在經濟社會裡體會文明社會的價值。  難得緣份,大家也聊其實另幅大畫《蘭亭雅集》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南廳,畫家北京畫院著名畫家紀清遠是紀曉嵐的第七代孫,不少畫作如《裱畫工》、《雛風淩空》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到底是書香門第名人紀曉嵐之後,最近疫情,紀清遠又為鍾南山畫像,讓人在驚恐危亂中定睛安神;我看他的畫面很有特色,筆頭既清雅飄逸也力道十足,既不傳統也不現代,既不國畫也不西畫,既勾勒也沒骨,既工筆也寫意;沒有「破舊立新」、「舊貌換新顏」那一套,眼前總給人神清氣爽的舒適。  文化是時間和心靈釀造出來的,紀清遠年近七十,十足「從心所欲不逾矩」。網上他擁有百萬粉絲竟沒拒絕我的微信,互動中更知他毫無架子一派天真。我們先聊祖上,他係被乾隆爺封為「天下第一才子」紀曉嵐的七世孫,「作為一個官員來講,文達公是寬正的一個人,他特別強調教化,勸誠勸善,強調人們讀書,而且要讀經典的書。」  記得我們當年的高中國文課本:「紀曉嵐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難怪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兩岸熱播多年,紀清遠也早於1993年以副團長率團赴台灣,進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我看人品即畫品,總透露生活是美好的訊息。紀清遠如此說:「人生是有限的,時間空間都有限,地球這麼大,不可能什麼都經歷過或者每個地方都去過,只有靠讀書這種間接知識來豐富自己。」  夫人盧平貌美賢慧,我以為只是畫家賢內助,沒想到也是專業畫家,尤以「荷花」主題叫好。夫妻均擅人物、花卉、草蟲、靜物,我著迷他們的筆觸因為畫面總有生活訊息。的確如此,幾次互動讓人強烈體會畫家對於世間很多事物,給予真誠的同情,才有真正的關愛。有人說:「這對賢伉儷的筆墨婚姻比瓊瑤寫的愛情還動人!」盧平也說:「人類生活需要美的滋潤,美不是空想出來的,它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愛畫畫的我少畫人物,他倆則瀟灑愛畫人物,雖然肖像難度最高,筆氣豪邁利索,精神謙恭挺拔,因為他們活得自在瀟灑。  靜晨獨坐,再看紀清遠畫家近況。才知老師最近受邀《任伯年研究大系》正忙備文槁,原來今年是清代名家任伯年誕辰180周年;在弘揚國學路上,總見不遺餘力;正像石頭記:「天命總是存在,知又如何?不知又如何?」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五十練習曲

追根畫系列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侯思平 圖/黃豆北 我們拉拔著慾望 溯源而上,找到無以名狀的楚河漢界 細節、物質與其零碎的周章 要把夢想寫得很癲狂 在花香寂滅之前 時間的燃點仍是洗練而圓滿的 象徵性座標 我懷疑 自己是最早收音的知更鳥 筆下的六月是 一字一句 佯稱頹唐的敗筆 只用掉一個浮潛概念中的漣漪 熠耀的擺渡便在你的藍眼睛裡泅泳 更多時候是凋敝的黃金海岸 為驗證你的霸道 蹲踞門檻 在文字的語焉中心 我是,獨樹一幟的風景看板 一如蠻橫的荒野那樣 朝地心紮根 隱藏半點劇透 你知道我用情極深  也不過鏡照前並立的曲賦 猶如過路江南的煙花叢中悄然結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夕陽

札達爾(Zadar)的夕陽 文/攝影 簡玲  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世界上最美麗的夕陽。  從十六世紀威尼斯人統治時代建造的聖馬可石獅城門,穿越廣場上拜占庭建築的教堂和古羅馬遺跡,沿途街頭藝人悠遠的小提琴聲,為海岸譜敘浪漫悠閒的情調。  找一個適宜觀賞落日的角度,或站或坐,也來聽亞德里亞海的歌唱,那是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的海風琴(Sea Organ),優美海岸線風口的石階下埋了三十五根不同直徑長度的管子,海浪與海風吹過風管發出共鳴,此起彼落演奏樂音,彷似露天音樂會,不過,今天的海風完全不給力,聽不見海洋奏鳴的樂章。  緩緩落下的太陽在海上拖曳一條金色帶子,影子在地上拉長,炫燦的金黃天空轉瞬橘色,一顆夕陽正以下沉的方式演繹,靜謐的海上舞台掠過一艘遊船,像是倦鳥歸巢,等候港灣停泊,大家安坐當下屏息以待,眼看一顆火球緩緩隱入地平線,不約而同以掌聲喝采今日美麗的謝幕。夕陽落幕後,城市光廊(Monument to the Sun)登場了,它是由三百多塊太陽能板所製成,夜晚時在這座海岸釋放五彩光線,這個與光交流的藝術創作曾獲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的殊榮。  我喜歡札達爾(Zadar)慢活的底蘊,老城斑駁自有它古老滄桑,其實並不需要繽紛的城市光廊。  夕陽的美麗情境,經常伴隨人的不同心境。漫長旅程中的一次航行,船上寥寥幾人,向晚時分落日餘暉籠罩無邊海天,望著船尾螺旋槳打出的浪花和船隻滑行的水痕,夕陽一路陪伴滄海一粟的我。  又有一次迷路在巷弄,頓覺歧路漫漫,瞬間,一顆懸日近在天邊,似自梵谷的畫裡迸出來,那般溫柔灑在街道那般溫暖灑在身上,循著日落的光我勇敢走出迷途。  不管是遠方的、日常的或者不期而遇的夕陽,總以不同樣貌展現無聲的靜美,彷彿告訴我們人生每場落幕都該如此。  在我的心裡 隱約住著一個已經落幕的夕陽,那是基隆河畔的落日,父親的腳踏車穿過,母親的紫茉莉正盛開,小孩們追逐過,我們一起笑過淚過, 它獨一無二珍藏童年的美麗與哀愁。每當孤獨行旅時,那顆橘紅色太陽總會冉冉升起,在我的眼瞳裡。

Read More

塵封25年 礁溪協天廟老戲台將重組

宜蘭礁溪協天廟老戲台已有96年歷史,25年前因廟埕整修被拆解,如今確定將重組、再現風華,台基19日吊運回協天廟對面廣場,預計2年後完工。 (中央社/葉永韶提供) 中央社/宜蘭縣19日電  有96年歷史的宜蘭礁溪協天廟老戲台,25年前因廟埕不敷使用等因素遭拆解塵封多年。經廟方與有關單位搶救後,老戲台的台基今天吊運回廟方對面廣場,預定兩年後重展風華。  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負責人葉永韶說,礁溪協天廟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關聖帝君廟,廟埕原有座長寬各為8.1公尺、落柱16根、高達7.85公尺、建於民國13年的戲台。  戲台的構造,由下而上分為台基、屋身、屋頂三部分;下層的台基距地面高1.04公尺,台基內底層砌石、上層磚砌,外牆洗石子,並貼磁磚裝飾,結構精美,號稱北台灣最美的老戲台。  他說,民國84年,協天廟因香火鼎盛、廟埕不敷使用等因素,加上當時社會對有形文化資產原地保存較為薄弱的氛圍下,將老戲台相關木構件、台基等逐一拆解,並遷移到協天廟南側的鐵皮屋內,等待適當時間透過修復,重見天日。在等待期間,為避免老戲台相關木構件受損,都噴塗防腐藥劑,防蟲蟻蛀蝕。  經廟方與有關單位搶救保存,爭取到經費後,已塵封25年的台基今天終見曙光從倉庫運出,安座到協天廟前廣場。  葉永韶說,老戲台後續將啟動重組修復,將以專業木作、彩繪、剪黏泥塑,逐步修復老戲台;若一切順利,預計兩年後將重現昔日風華,屆時除成為廟方酬神戲劇演出場地之外,也將當成多元表演空間,或是民眾認識經典建築、戲曲文化的展演平台。

Read More

布列松北平最後的日子來台展出

布列松1948年所攝的「一日將盡,排隊的人們仍抱著希望能買到黃金,上海」,當時被刊登在「生活」(LIFE)雜誌。 (北美館提供) 中央社/台北19日電  法國攝影家布列松1948年末至1949年曾被委託到中國拍攝「北平最後的日子」,記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政權交替時刻,這些黑白影像在半世紀後來台展出,呈現時代印記。  1908年出生於法國富裕家庭的布列松,原希望成為畫家,1930年代投入攝影,1947年與好友創立紀實攝影的指標馬格蘭攝影通訊社,1948年更在印度因緣際會下,拍下甘地遇刺前的最後身影與葬禮。  布列松在1948年末至1949年、1958年曾兩度造訪中國,拍攝中國政權更迭的紀實影像,他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見證時代的攝影作品,奠定他報導攝影的大師地位。  這批影像照片曾出版成書,之後就鮮少有人針對這批攝影再做詮釋與展示,促使法國攝影史研究學者米榭勒.費佐與台灣策展人蘇盈龍策劃「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並先在巴黎布列松基金會展出,由於這批相片對台灣歷史有獨特的意義,因此將台灣作為巡迴展的第一站。  這次展出近170張照片,全都原版照片,其中以1948年12月23日拍的「一日將盡,排隊的人們仍抱著希望能買到黃金,上海」最為獨特,照片裡捕捉到一個混亂推擠畫面,重疊交錯的身體因驚慌的眼神而顯得更加有力,這張照片當時被刊登在「生活」(LIFE)雜誌,成為焦慮、混亂、生存競爭的一個隱喻。  布列松習慣註記膠卷拍的內容,但這張照片是膠卷裡的第37張,理應為不存在的照片,因此沒有任何註記。蘇盈龍說,當時布列松不確定有沒有拍下照片,但在關鍵時刻按下快門,成為日後布列松最著名照片之一。  展覽除展出原版照片,也首度展出電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後續將巡迴北京、米蘭等地。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攝影展,明天起至11月1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策展人費佐也透過預錄的方式,明晚9時30分將在北美館Youtube官方頻道舉行專題講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