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暈船之於旅遊的樂趣

 還以為這次有吞暈船藥就萬無一失,沒想到還是落個跳船也不是,不跳船也不是的窘境。一個大浪打來,我急奔船尾,嘩啦啦的,心中惋惜著才吃下的檸檬塔與瑪德蓮。 文/攝影 湯長華  去相熟的咖啡店,老闆一看到我就說:「妳怎麼曬那麼黑?」  2020年打從一開始,就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  退了兩個預訂的旅行,固定排隊買口罩,出入噴灑酒精,大部份時間窩在工作室,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外頭大風大浪的真實感,只會從每日下午兩點防疫五月天開記者會的畫面,稍稍飄散出來。由冬天走入春天,眼看立夏也過了,朋友來訊邀約,大概這幾個月真的悶,希望週末一同搭遊艇出海繞繞。  我把工作的地方搬到漁光島上的小屋已經五年,打字、看影片、畫圖,就算沒疫情我也經常一個人。  好呀!沒多想。  很久沒見朋友了。  遊艇俱樂部入口就在漁光橋邊,經過了無數次,頭一次走進去。  那是個晴朗的好天,走沒幾步路已經冒汗,到入口處量體溫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過關。警衛閒閒地說:「你們都去帳篷底涼一下,現在量一定不會過的,這種天...不要搧了,越搧越熱,相信我。」  卡在入口處的大家,開始分享各種「量不過」的經驗,走太多路啦,曬太陽曬太久啦,防疫算是深入每個人的生活,成為習慣。  走進遊艇碼頭,一隻隻白色遊艇停靠在岸邊,海面反射著頭頂的豔陽,以及帶著白雲的藍天。我的神經也太大條,沒防曬沒帽子沒什麼,瞇起眼睛看了一下天空,出發前就只吃了顆暈船藥。  遊艇沿鯤鯓湖開出,第一次由外海往內,看到島邊緣的紅樹林,樹尖上站著好些白鷺鷥,突然感動了起來,平時在島上還不大容易一次看到這麼多。  船長輕輕繞過幾個漂浮在水面的蚵架之後,就穿出有著綠色燈塔的北堤與紅色燈塔的南堤海面,進入較深的水域。搭船遊港對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來說,就像小學生遠足,前一天特別興奮,一同搭船的朋友們,有人帶滷味,有人特地準備了甜點,有人買了好味咖啡跟手沖壺,還特地用保冰袋裝來冰涼的比利時啤酒。  我抓起一客檸檬塔,倒杯咖啡,看著經過的華麗帆船,滿意地吃著。疫情雖帶來不安與蕭條,也提醒人類該好好檢視以前過度浪費資源的行為,看看這段時間,少了我們的糟蹋,天空變得多麼好,拍照不用濾鏡也不必Photoshop。  開到水深處時,浪稍微變大,但對我這種暈車體質的人來說,已經...。還好遊艇加的不是柴油,不然還沒開船就可以吐了。  正當我的胃努力翻攪時,腦海閃過2011年專程為了看張學友演唱會的香港行,朋友特地包下小遊艇,招待我與家人前往西貢半月灣。那是我頭一次坐遊艇,太傻太天真,竟沒準備任何暈船藥,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一上船就知死,隱隱作嘔的感覺如影隨形。  西貢半月灣,沙幼水清,海天一線的美景跟香港繁忙急促的步調極為不同,遊人如織,有些特地來潛水,可以觀察到許多水底生態。身穿淺藍Polo衫,皮膚黝黑,打著赤腳的船東將遊艇停在離沙灘稍遠的水面,下錨,打開小電扇就在駕駛座上翹腳看報紙,隨著溫柔的海浪搖擺,一派輕鬆。所有的朋友早換上泳衣紛紛歡呼跳船游向沙灘,沒準備泳衣也不會游泳的我,本打著如意算盤留在船上休息,但其實連最微小的波浪也忍不下去了,掐著喉嚨衝向船尾吐得一塌糊塗,睜開眼睛一邊喘氣一邊還能看到水底小魚爭食著我送給大自然的...禮物。心想還好大海很大,回頭望望套著游泳圈,泡在海水裡悠哉悠哉的朋友們,心裡冒出小小的抱歉。    回到現實,隨著風浪,剛才的極品甜點在我的喉嚨裡不上不下的,還以為這次有吞暈船藥就萬無一失,沒想到還是落個跳船也不是,不跳船也不是的窘境。  一個大浪打來,我急奔船尾,嘩啦啦的,心中惋惜著才吃下的檸檬塔與瑪德蓮。  等到水面平靜下來,我們已經繞近林默娘公園,正要經過停滿小漁船的碼頭,還有下午空無一人的魚市場。  白天的漁港通常安靜,漁家還沒出海,魚市也還沒營業,如果站在岸上望去,小漁船一艘艘在自己的「停船格」內,有風吹過就跟著輕輕晃,不管陽光多毒辣,氛圍就是跟每天打陀螺般的生活節奏不同,光是看一眼也能讓心平靜下來。  遊艇慢慢駛離安平港,原路回到俱樂部,經過深水區時又打來一陣可惡的浪。  全船仍只得我一個人吐,朋友見狀大概覺得好笑又可憐,拿著精油拚命幫忙我抹額頭抹鼻子,搧風。也許吃暈船藥還是有點作用,吐完之後馬上有胃口把剩下半個檸檬塔裝肚子裡帶回家。  旅程結束後,碰上一個婉拒參加遊港的朋友,她也是暈船體質,聽聞我來回各吐一次,拍著心口大呼好險她沒上船。  我一派輕鬆地同她說:「好險妳沒去,不然我們要搶地方吐。」  暈船之於旅遊,對暈船的那個人來說,當下根本沒什麼樂趣。  不過出遊過後,回想一切,什麼都有趣了,遇到不同朋友還可以拿出來講,哈哈哈大笑三聲,值得回憶。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三月新住民

 文/攝影 高潤清  春節過後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校園謝絕訪客,讓原本假日蜂擁人潮頓時幽謐冷清,卻也讓校園生態休養生息而生氣起來。初春三月杜鵑、櫻花、流蘇、棋盤腳相繼綻放,沒了簇擁的人潮也無傷花團錦簇的綺麗,只是中大人好福氣盡收眼底。  然而不知舊圖學務處門前五株老榕樹上何時悄悄搬來新住民,這可不是低海拔常見的嬌客,台灣國寶鳥─藍鵲。常年以來校園老住戶以松鼠為患,野鴿、白鷺鷥、牛背鷺及黑冠麻鷺乃至喜鵲、麻雀與燕子也都是串門子的常客。三月初某日晨曦初見三隻藍鵲追逐嬉戲,原以為是喜鵲,後經眾人指認驚豔是久居中海拔棲息地的藍鵲,竟然飛來雙連坡棲息。  然而不知不覺欣賞新住民風采,倏地已入五月,卻發現牠們築巢於舊圖老榕樹上,似乎也習慣眾人眼光,調皮地低空飛翔於迴廊與路燈及松樹上,讓人目不轉睛欣賞這新住民的英姿與鮮艷的羽翅。  猶記藍鵲剛遷徙校園,總是羞怯盤旋於樹幹,不知是否已是進入繁殖期,開始對於巢穴下的行人,總會突如起來的示威,撲飛而來。因應颱風季節即將到來,校園已開始剪修枝葉,然而此舉不知是否驚動新住民。然而大自然不可預期的災害,總須未雨綢繆,但願這新住民的巢穴平安。畢竟這是難得一見的嬌客,保護牠成為中大校園的一大亮點吧。 作者註:三月因應「新冠肺炎」學校延後開學及謝絕訪客入校,因而人潮退去卻也讓校園生態得以獲得嬌客青睞,定居築巢繁衍,因而予以拍照紀錄,5月10日寫於雙連坡中大舊圖。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送別作家鍾肇政先生

 ■曾美玲 聽說您在睡夢中 離開將近一世紀,摯愛的家鄉 告別滿山遍野,綠色的茶香 告別開了又謝 謝了又開的魯冰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猶鮮明記得,天才小畫家的故事 被發掘又被埋沒 流星般殞落的悲傷結局 千千萬讀者與觀眾的眼睛裡 閃著痛惜與不捨的淚光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憶及徬徨少年時,徹夜拜讀 《濁流三部曲》,史詩般壯闊 一冊接力一冊,綿延土地鄉情 激盪著人間悲歡 讓心又笑又泣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請您安息,永恆的夢土上 魯冰花會加倍燦放 三部曲將高聲傳唱 在現代文學不歇的大河裡 在每個台灣人踏實走過,母親的土地上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作者註: 「台灣文學之母」,作家鍾肇政先生,於2020年5月16日逝世,享年96歲。 《魯冰花》、《濁流三部曲》與《台灣人三部曲》是鍾先生著名的代表作。

Read More

悅讀台南!跟著獨立書店散策地圖走

文化局推出〈台南獨立書店散策地圖〉,鼓勵民眾踏訪城市書店風景。(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悅」讀台南!台南市的書店各有風情,有獨立、二手及複合等,市府文化局推出「台南獨立書店散策地圖」,邀請民眾走訪城市書店風景,走踏充滿書香的台南!  文化局為為行銷台南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推出「悅讀台南」活動,二十五日起,至「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網站活動頁面所列的二十四家台南市獨立書店,消費滿一百五十元,即贈送古蹟限定創意商品,包括成功洋芋片等,每店限量六十份,送完為止。

Read More

普綜技高創作 鹽埕圖館展出

台南高商老師莫嘉賓(左)率學生參加普綜技高學生作品展。(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延續今年「二0二0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推出的學生作品及學校課程展,即日至六月七日止,在有著建築特色的鹽埕圖書館展出,全棟三樓展出普高、綜高、技高等三學制藝術課程的學生作品,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高中職有普高、綜高、技高的選擇,有關藝術課程的發展,因應學制及學生特質亦有不同,這次展覽延續日前舉辦的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展出三種學制藝術課程的學生作品。  普高展出學校包括有南科實中、北門高中、大灣高中、台南二中、新化高中、永仁高中,加上秀峰高中、北一女、師大附中的教師,組成社群共同開發「博物學」課程,從觀察生活環境開始,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與社會世界的關聯,因為是隨身物品及周遭人事物,吸引不少同年齡學子駐足。  台南高商莫嘉賓教師是台南彩繪及公共藝術的最大功臣,帶著南商學生在台南各地有多項傑出作品。南商學生的專業技法及色彩配置,展現職科專業,圖書館三樓展出版畫及西畫,有多幅作品是台南市與全國美術比賽的得獎作品。  綜高則是新豐高中楊定山老師的3D課程,利用程式軟體,將設計理念具體呈現,展現新課綱中藝術與科技涵養的成果。

Read More

蕭敬騰打籃球減壓 不愛健身房

蕭敬騰出席活動,展示正能量大使的狀態。 (記者陳建興攝)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蕭敬騰(老蕭)擔任服飾品牌正能量大使,他22日出席活動表示,自己會透過運動減壓,特別喜歡需要爆發力、衝撞的運動,像是籃球,反而健身房重訓就讓他興趣缺缺。至於與老東家華納音樂的合約問題,老蕭顧左右而言他的表示:「一切都要靠緣分。」  受到疫情影響,老蕭透露大多待在家裡,靜的時候就會畫畫或寫書法,甚至於創作新的歌曲,由於他之前因左手受傷,動了微創手術,現在已可以自由活動,甚至打起最愛的籃球,「但裡面沒有完全好,一直都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要等到完全康復,才會知道手傷會不會因此受到天氣影響而痠痛。  有關「好好生活衣著提案」,其中一項以「減壓」為主題,老蕭分享自己會透過運動減壓,特別喜歡需要爆發力、衝撞的運動,像是籃球,反而健身房重訓就讓他興趣缺缺。  此外,他與華納唱片簽約12年將約滿,傳出各大唱片公司積極和他接洽,是否會續約?蕭敬騰不願多談,僅保守透露:「真的就是緣分,跟人相處就是信任和緣分,達到一定默契就可以合作。」被問及前華納唱片大中華區總裁陳澤杉將自立門戶,是否有機會合作?他說:「不排斥。」

Read More

維持異國婚姻40年 楊烈分享2秘訣

台灣資深藝人楊烈(右)在台日合作影集「路~台灣Express~」中飾演「中野」一角,為日本演員高橋長英(左)片中角色的台灣好友,兩人以精湛演技詮釋相隔一甲子再會的片段,讓其他演員都紅了眼眶。 (公視提供) 中央社/台北22日電  藝人炎亞綸和日本藝人波瑠在電視劇「路~台灣Express~」大談戀愛。此次參演藝人楊烈現實生活中的妻子也是日本人,他特別分享結縭40年維持感情的祕訣是「決心」和「覺悟」。  楊烈過去也嚐過異地戀的酸甜苦辣,見到炎亞綸和波瑠的「台日戀」,他坦言很感動,感受到雖然無法經常聚在一起,但彼此都將對方放在心裡的感情。  楊烈與妻子40年來感情依舊,他認為相處之道就是「決心」和「覺悟」。他表示,「以我的經驗,日本人若要交往就不會隨隨便便,不會好像在玩一樣,當時要見面很困難,熱戀時一個月要往返好幾次」。  覺悟則是指兩人文化差異,需要長時間磨合。楊烈舉例,婚後發現吃飯或休息都要問好,這是以前沒有的習慣,且太太嫁到台灣後,台灣人習慣吃飯時夾菜以示好客,但日本沒有這樣的文化,「很多東西她不敢吃,所以有時很尷尬,當然我解圍的方式就是幫她吃掉」。  楊烈此次飾演中野一角,與有灣生背景的葉山勝一郎(高橋長英飾)是好友。楊烈坦言,一開始準備角色時其實有點頭痛,不只要了解灣生歷史還要揣摩心境。直到楊烈想起父親兒時故事,才驚覺父親就是中野的角色原型,「爸爸後來也跟一些日本朋友聯繫,晚年經常有同學從日本來台灣找爸爸玩,會一起聚會吃飯」,因此準備角色時,這些記憶捕捉的很快。  楊烈與高橋長英從未見過面,且第一場戲就要演出60年來的首次見面,情緒相當濃烈,但兩人都是硬底子演員,簡單一句「我回來了」,就讓在現場的波瑠與炎亞綸也紅了眼眶。  最新一集「路~台灣Express~」將於23日播出。

Read More

HPC線上直播培育高手享有國家資源發展文化原創設計

加工區主辦的國網3D動畫全國大賽,線上直播,並運用國家資源,豐富學員的原創設計。(記者陳雯萍攝)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今年第九屆「HPC功夫─國網3D動畫全國大賽」已經報名完畢,共有一百三十六組,四百零九人報名參加,創歷年新高。此次首次採線上直播方式,五月份的培育課程,除了國網中心說明算圖農場資源之外,特別邀請夢想動畫講師講解文化部台灣數位模型庫,推廣台灣經典文化內涵,鼓勵參賽者充分運用文化部台灣數位模型庫素材,發展原創內容。  經濟部加工出品區管理處表示,為迅速變換的產業環境及就業市場做好準備,課程內容亦安排二○一九年第八屆HPC競賽冠軍隊伍童浩毓學長分享、谷汩文化林思翰導演演講「讓創意點石成金!踏入創新娛樂產業第一步及展現價值之要點」的主題,分享創作心路歷程與文化內容創作技術,並透過業師實例分享與交流,讓學生瞭解未來就業的方向及技術發展趨勢。  此次,除了參與的學員,也有動畫、多媒體及設計領域相關老師、同學,包含多所知名多媒體、設計科系的大學,大家皆反應熱絡。

Read More

纖維工藝博物館常設展出代表性纖維工藝作品

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常設展「華麗派對:纖維工藝的生活時尚」。(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大里報導  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常設展「華麗派對:纖維工藝的生活時尚」,常態性以數位科技方式寓教於樂,也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世界博物館日之核心議題:「博物館平權:多元與共融」,展出代表性纖維工藝作品。  近來常設展獨家展出設計師許艷玲與工藝師馬毓秀之跨界作品「山光水色」,運用工藝師馬毓秀之生絲藍染創作,結合設計師許艷玲擅長之立體剪裁與原創實驗接縫技法,精確展現藍染與服飾工藝中詩意優雅的藝術性。作品靈感來自中臺灣秀麗山水,以天然藍靛在半透明烏干紗絲布上,染出山水的空靈感,呈現水墨畫作般雲霧繚繞、撥雲見日的意象,捕捉山水綿延不斷之神韻。  同檔展出詹朴「逐漸消失的奇異生物」,作品運用自動緹花、類刺繡緹花布料與純絲針織橫機毛衣,以及手編棒針羊毛配件等不同的織品技藝,呈現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的奇異生物,包括逐漸消失的大角鹿、石虎,數量稀少的櫻花鉤吻鮭、已經消失的恐龍或是想像世界中的人魚與多尾狐狸。這些奇幻色彩中的生物們,宛如不同的故事篇章隱藏在緹花編織中的森林、水底、書頁間,呼應纖維工藝創作的多元,以及對不同面向的關注。

Read More

家屋與天地聯展 恬靜舒悅

畫家黃品玲(左一)在一0二當代藝空間導覽她的作品。 (記者楊淑芬攝) 記者楊淑芬/台南報導  仁德102當代藝術空間正展出「家屋與天地」聯展,細膩多彩的畫作,帶著寧靜的氛圍,家屋溫暖的視角,微風吹過原野的清涼,遠觀近賞都有甜美愉悅的心情,正是武漢肺炎疫情趨緩後,最佳的藝術解放劑。展出即日起至七月四日。  「家屋與天地」聯展收錄了兩位年畫家溫孟瑜與黃品玲近年的作品,共有二十一件作品。溫孟瑜的創作以細膩的家屋意象為主,而黃品玲的作品是抒情的天地景致。  溫孟瑜畢業自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曾入圍台北美術獎。她的創作關注生活中細微的情感,她的家屋空間內,有著鮮明飽和的色澤。絹印的部分就像是刷上一層大自然的質地,對照稜角分明的室內結構,顯得朦朧而寫實。她以多視角觀察,將家屋內物件特有的線條,轉換為平面形狀,以斑斕繽紛的色塊呈現出實際的立體感。作品內常有椅子、床舖和大大的窗戶,窗外的景色天色海洋,則是心中所見。  畢業自法國高等美術學院的黃品玲,創作向來以大自然為主題,她帶著抒情的筆觸或緩或快,牽引出油彩的流動性,有時像海、有時像雨、有時像瀑布。她的畫彷彿讓人聽見水的聲音,有二幅題名為「風吹」的油畫,油彩的晃動,彷彿風正舒緩的拂過,還有一幅名為「青草味」滿眼映綠,青草春味撲鼻而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