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務公司積極與離岸風電產業溝通 成為綠能政策最堅強夥伴

(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交通部交通科技產業會報於109年中成立「海空港綠能關聯產業小組」,致力綠能關聯產業發展,由港務公司董事長李賢義擔任小組召集人,維持每年舉辦兩場諮詢委員會議之頻率,持續與產業面對面交流,積極與業界溝通。港務公司表示,今(112)年4月已完成第一場海港諮詢委員會議,由港務公司董事長擔任主持人,本次會議港務公司與交通部航港局分別與業界就「港務公司針對第三階段及浮動式風電發展之因應作為」及「離岸風電船舶船員培訓資訊分享」進行分享溝通,會上各方熱烈討論,為邁向綠能世界齊心努力。 港務公司強調,針對各界所關注港口基礎設施及資源議題,港務公司將持續透過「海空港綠能關聯產業小組」,廣納業者意見進行評估規劃,多方蒐集浮動式風機、綠能相關未來趨勢與技術等資訊,滾動式檢討、調整及升級港埠服務量能,持續提供優質離岸風電港口基礎設施及港埠資源,成為國家發展綠能政策最堅強的夥伴。

Read More

航港局鼓勵學子設定職場目標學士後專班受關注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今(112)年第一次航海人員測驗榜示成績揭曉,其中學士後專班受到關注,交通部航港局亦提供學子成功案例,鼓勵有志投身海事工作優秀學子設定職場目標。 航港局舉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學士後專班的楊易紋,84年次臺北人,是個非常獨立自主的女孩,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學系畢業後,負笈出國赴莫斯科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學成回國後遇上疫情,留在國內的營造集團發揮她的語文專才,因緣際會接觸到離岸風電的海事工程工作,引起她對海上工作的興趣,於是開始尋找相關資訊。她發現航輪學士後專班可以快速累績自己的專業知識,幾經思考,決定報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學士後專班。 大學就讀語文科系的她,從未接觸過航海相關學科,也不熟悉,雖有點膽怯仍勇於嘗試,所有的課程中以航海學和船舶穩度這兩科讓她最感興趣,尤其是航海學老師是位非常優秀且聰明的領航者,剛開始雖對她傳授的知識有些迷茫,但上課一段時間後,自己慢慢吸收消化再翻閱上課筆記及回想老師課堂上的提醒,會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讓她很享受上老師的課,也獲得許多課外小知識。 楊易紋說,學士後專班的同學都比較知道自己的目標,自己大學時也迷惘過一陣子,很能理解大學時的志向變化無常;相較於大學同學,專班同學對於未來都比較有明確的想法,無論讀書或考試也比較帶勁。她第一次參加航海人員測驗就全部科目都合格,對未來她充滿信心,也已經準備好,希望有機會可以當上船長或考取驗船師,投身更多更廣的海工項目,她相信這過程雖苦卻是一條不悔的路,只要堅持下去,便能登上自己設下的高峰。 附圖為楊易紋在救難艇操縱實作課程進行救生艇操作演練。(航港局提供)

Read More

經濟部發表全球穿透率最高透明螢幕 規格超越韓廠逾兩倍

(經濟部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經濟部技術處昨(19)日在2023年Touch Taiwan科專成果主題館中,展示23項智慧顯示創新科技!其中,全球首創的「高透明顯示系統」,穿透率達85%以上,超越韓廠逾兩倍,並與國內面板大廠合作開發搭載高透明顯示系統的智慧座艙,預計最快兩年將可聯合歐系車廠搶攻上千億元商機。此外,這項技術也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將於今年暑假在大型水族缸上打造高達165吋的顯示互動系統,未來更可應用在運動賽事、博物館、畫廊等多元場域,民眾透過高透明螢幕除可觀賽、觀展外,更可在玻璃上同步獲取多元資訊,拓展多元的虛實融合體驗。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目前大陸面板全球市佔率達67%,臺灣目前為18%,略勝日韓的15%,面對低價競爭,產業需發展高階車用面板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在全球競爭下彎道超車。經濟部技術處過去4年來投入45億元新臺幣以開發智慧顯示系統、拓展場域應用、拓展場域應用等三大策略,補助法人及業者投入相關技術研發,至今已累計超過100項研發成果、促進研發投資超過102億元新臺幣。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李正中表示,未來顯示科技不只是訊息的載體,應具備更好的互動性與更貼心的服務,為生活精采度加值;國際面板與系統大廠逐漸將產品觸角延伸至多元應用,開發新興顯示應用產品,樹立差異化市場。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補助下,持續整合虛實融合技術與系統能量,攜手產業加速開發高值化、差異化創新技術。打造出全球首創高舒適性觀光導覽系統,資訊會因應車子晃動而做對應的動態補償與提供類似遠方恆定水平面圖像,提供乘客舒適不暈眩的虛實融合觀光導覽系統使用體驗,並透過手勢與景點資訊進行互動,帶來更舒適的觀光搭乘體驗。而在車用與智慧顯示器多元發展需求下,調研機構Omdia上修2023年全球車用顯示器年產值至95億美元,更預估2024年將成長至100億美元。面對產品智慧化趨勢,運用封裝技術將多個晶片高度整合以提升運算速度為必要關鍵,「適應形圖案化IC封裝技術整合方案」具備即時調整黃光製程圖案的能力,不需傳統光罩即可讓晶片線路連接率達100%,此技術已與國內外設備與材料大廠合作,未來可應用於伺服器運算晶片、AI晶片與智能車晶片先進封裝技術,讓臺灣持續站穩全球供應鏈地位。 (經濟部提供) 今年Touch Taiwan展中除了大秀智慧科技外,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補助下研發出「抗暈眩資訊顯示技術」,也獲得台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TDUA)頒發的「智慧顯示應用大賞」(Smart Display Application Awards 2023)肯定,透過整合景物GPS座標定位與使用者視線追蹤,可依乘客視線提供正確景物導覽資訊,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也不暈眩,去年底已與友達光電合作,將透明Micro LED智慧窗正式導入高雄亞灣智慧渡輪。Touch Taiwan自4月19-21日止於南港展覽館一館4F盛大開展,歡迎業者及民眾蒞臨參觀。

Read More

萬海航運舉行行春輪/萬春輪/結春輪新造船命名典禮暨公益捐贈活動

(萬海航運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萬海航運委由日本聯合造船公司津船廠量身打造的3,013TEU 與 3,055TEU 系列貨櫃輪中的「WAN HAI 361行春輪」、「WAN HAI 362萬春輪」與 WAN HAI 366結春輪」昨(18)日上午在日本津船廠舉行新造船命名典禮暨公益捐贈活動。 本次命名的三艘新造船中「行春輪」與「萬春輪」為3,013 TEU系列貨櫃輪中的第十與第十一艘,「結春輪」為3,055 TEU系列貨櫃輪中的第二艘。命名典禮特別邀請日商瑞穗銀行台灣營業部部長林裕新與夫人陳桂選女士, Wismettac Foods , Inc.代表取締役社長與倉元貴子女士,以及 ZEON CORPORATION 統括部門長安濟靖與住友愛花女士,擔任「WAN HAI 361行春輪」、「WAN HAI 362萬春輪」與 「WAN HAI 366結春輪」的命名人與擲瓶人,為新造船獻上一帆風順、保人船貨均安的圓滿祝福。 為推動綠色航運,由日本聯合造船公司津船廠所建造的3,013 TEU系列貨櫃輪特別設計有符合含氮硫化物排放標準( NOx Tier III),與配備AMP (Alternative Maritime Power) 岸電系統,於船舶靠岸時能有效減少燃燒燃油之碳排放。3,055TEU 系列船為 3,013TEU 姊妹船型,兩型船皆安裝節能主機,全平衡扭曲球型舵以及螺槳前的預旋流設備,藉由安裝節能設備促進船體推進效率達到節能環保的成效。此外兩型船皆獲頒「智能船舶」(Smart Ship Notation)認證,安裝智能船舶系統與各項監控及通訊設備,全方位蒐集船舶航行與設備運作數據,盡全力強化船隊安全管理。這批新造船自2022起逐步竣工交付,有利於加速該公司船隊船齡年輕化,除了節能與綠化推動,透過船型優化,可多元化營運船隊發展以及為客戶打造安全與高效率的貨櫃運輸服務。 萬海航運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並善盡社會責任,除了舉行新造船命名典禮,同時捐贈日常物資給日本的三間社福機構 Learning for…

Read More

工研院舉行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

(工研院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在經濟部指導下,工研院昨(18日)舉辦「ITRI NET ZERO DAY-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以集結國內24位產官學研重量級專家、全臺21家公協會等能量,共同端出淨零永續發展解決方案。本次論壇以莫比烏斯環為主視覺,透過環環相扣的圓環象徵循環生生不息,也代表大家同心協力、團結攜手,啟動對淨零排放、綠色轉型目標的努力;論壇中有三大特點,包括免費提供「工研院碳盤查系統」給本次參與的公協會上萬名會員廠商使用、端出完整「一站式淨零排放平台服務」網站協助廠商減碳解決方案、建立首創「淨零融資」服務,協助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以淨零技術獲得融資進而轉型升級。 現場也從「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等面向展出42項關鍵淨零技術,如「智慧化地熱電廠」可提升發電效益到1MW以上,且提前7天預知電廠損壞,降低運維成本;「工業用高效率馬達」節能效率高於IE4規範等級,目前已和台達電合作,用於桃園機場捷運站空調系統,最高可節省20~30%的用電量;「常溫土壤可控生質分解膜材」,可根據農作物成長需求,客製化調控膜材3~12個月的使用時間,解決傳統塑膠農膜需耗費大量人力回收難題。相較於傳統焚燒方式可減少超過5成以上碳排;「南科再生水利用」是一個罕見污水回收再利用技術,達到半導體製程嚴苛的水質要求,目前已協助半導體產業進行污水再生利用,預計日產20,000m3 (兩萬立方米)的再生水。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表示,因應全球淨零趨勢,各國政府相繼提出綠色轉型相關政策,核心理念不僅限於「減少環境污染,善盡地球公民責任」,更希望能「提供產業創新轉型機會,創造新經濟成長動能」。政府在去年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就是希望減碳同時,也利用臺灣既有堅實製造能量及全球供應鏈重要樞紐的地位,開創綠色成長商機。面對淨零挑戰,今年一月,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上任後核定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匯集了9個政府重要部會,共同合作發展淨零計畫,協助國內各項產業、相關領域與國際接軌,預計四年投入743億元,帶動國家整體淨零轉型。淨零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包括法制、技術、財務、人力與制度等,工研院2021年就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宣示全院2050淨零排放目標,同時協助國內產業推動淨零轉型,本次論壇也切合政府能源轉型策略。工研院是淨零技術的火車頭,希望工研院針對地熱、生質能、電動車、與地熱等技術,給產業更多的提升與協助。讓臺灣的淨零轉型,能夠走得走得更穩、更好 走得更遠。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淨零排碳要能成功推動有兩大要素,首先,科技投入是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基礎,在行政院科技預算的支持下,經濟部與工研院已攜手產業、公協會一起合作投入技術研發;第二,淨零技術若要深化發展,財務金融是關鍵,這方面工研院已推出無形資產融資,提供企業更多銀彈。未來三年經濟部將藉由疫後特別預算支持,透過信用貸款提供企業8,800億元貸款額度,投入低碳化、智慧化行動。工研院已結合21家公協會實質投入淨零行動,鏈結產業朝商品化方向走,因此引述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的期許「明天的競爭力、今天就要建立」。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因應淨零排放趨勢,工研院在經濟部指導下,以跨域合作推動淨零排放七件大事「財、米、友、研、將、查、促」,其分別代表減碳智財專利、資金、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創新減碳技術、人才培育、企業碳盤查、一站式淨零排放平台,期盼藉此這七件大事幫助產業減碳、提升競爭力。本次論壇有「三多」特色,產業多、解方多、參與者多,首先是產業多,今年協辦的公協會數量超過去年有21家共襄盛舉,這些公協會旗下企業會員,將可免費使用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其次是解方多,現場展出的技術數量創新高,並有許多產業轉型成功案例;第三,論壇的參與者多,整體規模更勝去年,盼擴大號召產官學研各界,用綠色行動讓地球循環永續,就像論壇的主視覺「莫比烏斯環」一樣,環環相扣的圓環象徵循環生生不息,打造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許多人對「2050淨零碳排」的第一印象,就是增加營運成本,為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其實應該要有逆思維,因為背後的商機其實也將伴隨淨零挑戰而來。本次論壇有三大特色,第一,提供「工研院碳盤查技術」,找出減碳熱點。這項技算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目前已吸引逾700家廠商加入;第二,端出「一站式淨零排放平台」,平台以客戶為中心,如百寶箱般全方位提供淨零新知、服務、技術、人才培育等。第三,建立全國首創的淨零融資服務,鏈結臺灣企銀、台新銀行、土地銀行等40家臺灣金融行庫,讓擁有淨零減碳相關專利技術之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能以淨零專利技術獲得資金挹注。 此次論壇從四大主題邀請各界對談,首場「解鎖零碳排關鍵密碼」展現工研院淨零排放作法,並邀請4家企業分享製造低碳化成果與建言、第二場「打造減碳產業鏈」探討供應鏈碳管理分析及綠色貸款發展、第三場「發展永續供給與需求平衡」分享氫、地熱、生質能、風電及太陽能都等綠色新能源,對企業淨零轉型的助益、第四場「建立資源循環零廢棄」則點出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思維,如何透過廢棄資源材料化、燃料化及肥料化的方式或是結合科技平台開創循環共享,讓資源零廢棄。 臺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願景需各界攜手合作。工研院攜手21個公協會共同舉辦ITRI NET ZERO DAY「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包括三三會青年企業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台灣平面顯示器材料與元件產業協會、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ASIP 、台灣氣候聯盟、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區流體傳動工業同業公會 TFPA、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台灣綠電應用協會、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TAMI、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低碳產業永續發展聯盟、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等,期能匯聚各界專家智慧能量,全面提供產業邁向淨零碳排的突圍對策與關鍵解方,邁向永續的未來。

Read More

中遠海運港口汽車供應鏈數位化平臺上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遠海運港口全程數位化供應鏈標桿產品-汽車供應鏈數位化平臺在廈門遠海碼頭及比利時澤布呂赫碼頭同步上線。(附圖取自中遠海運) 中遠海運集團表示,平臺由中遠海運港口旗下廈門遠海碼頭開發團隊自主研發,通過業務操作便利化、全鏈動態視覺化、現場辦公移動化和產業協同資料化等數位化應用,打造中遠海運港口數位化供應鏈的特色產品,可有效提升汽車供應鏈綜合服務水準和運營效率。 該平臺支持中英文雙語,可滿足上汽等國內外汽車終端客戶對及時洞察貨物狀態的業務要求,也實現中遠海運集運、中遠海運特運等航運企業對智慧化業務協同的需求。平臺立足於全球綜合物流供應鏈服務生態,整合港口、航運、物流、場站等資料鏈和業務受理功能,為客戶提供智慧化、視覺化的數位化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

Read More

聯邦快遞50天關愛行動實現幫助5000萬人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聯邦快遞成立50週年同時舉辦50天關愛行動,實現並超越幫助5000萬人目標。 聯邦快遞舉辦「50天關愛行動」,於創立50週年之際舉辦一系列社區服務專案,近期在亞太、中東和非洲(AMEA)地區舉辦一系列社區服務專案,以慶祝「50天關愛行動」。 超過一千名聯邦快遞的志工和家人在AMEA地區的21個市場包括:澳洲、阿布達比、巴林、埃及、香港、印度、印尼、日本、肯亞、韓國、科威特、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奈及利亞、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臺灣、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越南舉辦各項社區回饋活動,包括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教育、福利活動,和支援弱勢族群。 所舉辦的項目如在澳洲、中國大陸和南非舉辦淨灘活動,以減少垃圾,幫助建設更乾淨的沿海社區;在日本進行公園清潔活動,在印度、阿聯酋、巴林、科威特、埃及、奈及利亞、肯亞和南非舉辦淨街活動,創造一個更乾淨、零垃圾的環境;在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度和越南舉辦植樹活動,並在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辦公設施周圍添加植物和灌木。 此外,透過循環再造計畫,讓包括聯邦快遞在泰國和印尼被淘汰的制服在內的舊織物獲得新用途,並在菲律賓、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韓國舉辦與永續生活/飲食、垃圾分類、道路安全和永續物流等相關的教育研討會。作為阿莎亞帕提拉基金會下的營養午餐計畫中的一部分,在印度發放食物,為弱勢族群提供營養食品。 聯邦快遞亞太、中東和非洲地區總裁裴佳華表示,該公司相信一個具連結性的世界更加美好,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個50年內,透過貢獻資源和運輸網路等各種方式來幫助個人和企業蓬勃發展。為慶祝這一里程碑,沒有什麼比以永續發展活動回饋社區更適合的了。在慶祝周年的期間,看到其團隊成員為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所做出的努力感到無比自豪,為客戶和服務的地區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以及建立一個更永續的世界,是凝聚團隊成員的原動力。 為紀念聯邦快遞自1973年以來成立50週年,該公司正繼續組織活動,分享故事以表揚團隊成員,並聚焦客戶讓世界瞭解未來發展。

Read More

中遠川崎承造OOCL又一艘2.4萬TEU貨櫃船下水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公司為東方海外建造的又一艘2.4萬TEU及貨櫃船下水,該船是大連中遠海運川崎建成下水的第二艘同型船,象徵著大連中遠海運川崎開啟全球最大級別超大型貨櫃船雙塢連續建造新模式。(附圖取自中遠海運) 由東方海外訂造的24188TEU貨櫃船總長399.99米,型寬61.3米,型深33.2米,與市場同類船舶相比,該船實施低阻線型優化,採用自主研發的船體結構全生命週期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和45呎貨櫃雙外邦綁紮方案,安裝最新開發的節能型球鼻艏、槳前導流罩等多種節能裝置,搭載全球最大容量的高效永磁軸帶發電機系統。 據稱通過一系列新技術應用,該船具備綠色節能、裝載量大、智慧化程度高等顯著優勢,油耗、載櫃量、營運快速性和安全性等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Read More

海洋事業協會:將恢復兩岸學術交流

中華海洋事業協會召開理監事會,由理事長張文哲(中)主持。(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中華海洋事業協會於國軍英雄館召開第十屆第四次理監事會,由理事長張文哲主持,他在致詞表示,疫情期間為促進交流,每月舉辦短講,邀情海運專家學者,針對講題進行主講分享。另外,因疫情停辦的兩岸學術交流將恢復,而原本兩岸學術交流預定在七月舉辦,但時間有點趕,希望能延到九月,可以準備較充裕,地點應該是舟山,並期屆時能發表五到七篇論文。 張文哲提到,為啟動兩岸交流機制,發表論文者將補助一萬元,有興趣前往大陸交流者將補助五千元,在目前疫情和緩下,樂觀其成。副理事長王堉苓表示,在兩岸事務推動方面,協會前輩貢獻很大,透過論文發表重啟交流,協會規劃的短講多多舉辦,讓協會發展更蓬勃。 本次會中通過擬修正中華海洋事業協會部份條文,因應疫情,內政部公告至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全面解除二級警戒止,全國人民團體及合作社放寬會議措施,得以視訊方式召開會員大會及理監事會議。 會中也邀請到金洋國際旅行社董事長李秀琴,針對該協會辦理112年青年壯遊點計劃介紹,包括壯遊點營運規劃,海洋青年壯遊點已進入第三年,為了營運方便由海大轉至中華海洋事業協會,透過協會力量導入更多社會資源。112年計畫內容包括認識海洋環境:海洋大學獨木舟、SUP、SDGS的教育,傳統漁業漁法扒手網、金山蹦火,讓參與活動的年青人更了解即將失傳的漁法,外木山海上王爺祭,傳承百年以上的外木山李府王爺海上出巡,謝天謝地謝海專屬儀式。 基隆海洋青年壯遊點過去兩年致力於推動海洋相關的活動,透過與船老大互動,認識漁村文化,透過食魚教育,認識海洋資源,透過海上獨木舟、SUP認識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已累積的特色亮點與績效,秉持在地韌性,浸泡於當地環境,榮景歸於在地居民,從大學出發結合產、官、學讓青年認識海洋,與八斗子當地娛樂漁船業共創合作模式,了解在地文化並回饋在地。深耕海洋漁業教育、海洋環境教育、海洋文化傳承,「利於在地、寓教於樂」的核心價值。

Read More

亞馬遜AWS宣布推出生成式AI新工具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亞馬遜AWS宣布推出生成式AI新工具,AWS資料庫、資料分析和機器學習全球副總裁Swami Sivasubramanian 宣布推出Amazon Bedrock這項新服務。(附圖由AWS提供) AWS指出,採用機器學習典範轉移協助業務發展已經存在幾十年,隨著足夠的可擴充運算力的到位、海量資料的爆炸,以及機器學習技術的快速進步,各行各業的客戶開始對業務進行重塑。最近,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應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引發了諸多想像。正處在一個機器學習被大規模採用轉捩點上,相信生成式AI將會重塑大量客戶體驗和應用程式。 二十多年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一直是亞馬遜關注的焦點。亞馬遜提供客戶的許多功能都是由機器學習驅動的,例如電商推薦引擎、營運中心撿貨機器人的路徑選擇,以及供應鏈、預測和產能規劃。Prime Air(亞馬遜無人機)和Amazon Go(亞馬遜實體無人零售實體店,消費者可以自選商品後直接離開,無需現場排隊結帳付款)中的電腦視覺技術都使用了深度學習。   生成式AI是人工智慧的一種,能夠創造新內容和想法,包括對話、故事、圖像、影片和音樂。與所有人工智慧技術一樣,生成式AI的能力由機器學習模型提供。這些模型是基於大量資料進行預先訓練的大模型,通常被稱為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機器學習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基於transformer的神經網路架構的發明)直接帶來這一種模型的爆發式增長,這種模型通常包含數十億個參數或變數。2019年最大的預訓練模型是3.3億個參數。現在,最大的模型包含的參數超過5千億個,相當於幾年間增加了1600倍。如今的基礎模型,例如大型語言模型GPT3.5或BLOOM,以及由Stability AI開發的文生圖模型Stable Diffusion,可以執行跨多個領域的多種任務,例如撰寫部落格文章、生成圖像、解決數學問題、對話聊天、基於文檔回答問題等。基礎模型的規模和通用場景的性質使其不同於傳統的機器學習模型,後者通常僅執行特定的任務,例如分析文本觀點、分類圖像和預測趨勢等。   聽取了客戶的意見,該公司宣布推出Amazon Bedrock這項新服務,允許使用者透過API存取來自AI21 Labs、Anthropic、Stability AI和亞馬遜的基礎模型。Bedrock是客戶使用基礎模型建構和擴充生成式AI應用程式的最簡單方法,為所有開發者降低使用門檻。在Bedrock上,用戶可以透過可擴充、可靠且安全的AWS託管服務,存取從文本到圖像的一系列強大的基礎模型,以及發布的Amazon Titan基礎模型目前包括了兩個全新的大語言模型。憑藉Bedrock所帶來的無伺服器體驗,客戶可以輕鬆找到適合自身業務的模型,快速上手,在確保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使用自有資料基於基礎模型進行客製化,並使用已經熟悉的AWS工具和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