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拜登親信團訪台 疑為傳達跨黨派共識

丁仁方 美國總統拜登的摯友、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率橫跨民主、共和兩黨的前朝副國務卿、現任國務院官員組團訪台,並在十五日拜會總統蔡英文。這個美國跨黨派的高層政要組合,是歷來首見,向蔡政府傳達美國朝野共識訊息的可能性極高。 這是拜登政府上任後的訪台首發團。訪問團的團員包括共和黨小布希主政的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及民主黨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還有美國現任國務院台灣協調處長白丹利(Dan Biers)。專機在十四日下午飛抵松山機場,十五日到總統府拜會蔡總統,並安排會見國安高層官員。 這個特別的訪問團有幾個特色。其一,強調非官方,但政治意涵高;其二,由拜登的摯友率團,有高度代表性;其三,阿米塔吉與史坦柏格,分屬共和黨與民主黨,而且都曾任副國務卿,政治分量大;其四,白丹利是美國國務院現任涉台官員。 這個組合可謂前所未有。如果說要此行是為了讓蔡政府對美台關係安心?大可派一位亞太助卿來台,又符合《台灣旅行法》;但拜登政府並沒有這麼做。如果是為了表達挺台立場?國務卿布林肯等國安核心官員,都已陸續在公開場合強調挺台,實在沒有必要如此大陣仗請出拜登總統親信與兩黨大老一起出馬。 因此,推測這個訪問團來台主要任務,向蔡政府傳達訊息的可能很大,亦即由前朝大臣傳達現任政策,並有現任政府官員同行闡明執行走向;更重要的是,這個訊息是美國朝野跨黨派的共識,台灣方面不必再找政黨、官員各別遊說。 至於訪問團要傳達的是什麼訊息?外界很難窺究,必須要看未來的蔡政府作為與相關發言才能判斷。綜觀美中對抗的大主軸下,台灣是美國的關鍵盟友已自無疑義,但美國還是回到了傳統的「一中」架構下、以「非官方」來與台灣頻繁交往;簡言之,美國對台政策走回了戰略模糊,並非戰略清晰。 美國會這麼做,與台海情勢升高有相當程度關係。更具體的說,拜登開始務實的處理海峽中線問題,亦即如何讓台海回到美中共管的狀態;至於追究是誰改變了現狀?是非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化解潛在的軍事衝突、緩和台海緊張,才是當務之急。 大陸解放軍的機、艦在台海週邊頻繁活動已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目前看來沒有退讓可能。台海敵對情勢若持續下去,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消耗戰,這對台灣吃不消;二是意外擦槍走火,美國很有可能被迫承擔。 美國目前內政問題多多,不但自己的債務嚴重,國內基礎建設百廢待舉,還有難解的種族歧視議題;美國在世界、在亞洲要維繫和平,有多少能力在各地部署兵力?此刻,拜登政府的外交,著重於多邊結盟、補修與盟邦關係,必須避免在台灣問題上因為意外擦槍走火而被拖下水,與中國大陸兵戎相見。 從北京立場來看,台灣問題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不可能再讓退;大陸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一中,蔡政府不提一中、兩岸關係強調主權獨立,北京最在意的兩岸定位,還會有海峽中線嗎?若從這個角度觀察,要降低兩岸軍事對峙升高,蔡政府是否會有積極作為,可能與美國訪問團此行欲傳達的訊息有密切關係。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學者觀點 鳳梨下一位是誰?蔡政府可有盤點?

余元傑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告從三月一日起,暫停受理台灣鳳梨報關、輸入。鳳梨是生鮮農產品,產季將要開始,此時發布禁止令,影響所及,關鍵不在政府花十億降低衝擊,而是蔡政府在面對嚴峻的兩岸關係下,已是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況且,鳳梨之後,還有沒有下一波?兩岸持續敵對的風險,蔡政府是否已有盤點?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去年台灣輸出至大陸的鳳梨與鳳梨加工品,總計四萬二一二一公噸,價值約合新台幣十四億元。面對台灣鳳梨銷陸受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將花費十億元透過內外銷管道行銷逾四萬公噸輸銷中國大陸的鳳梨。 另據農糧署統計,台灣鳳梨主要產地包括屏東、台南、高雄、嘉義、雲林等地,外銷市場占總產量約一成,而這一成中的九五%則銷往中國大陸市場。 大陸禁台灣鳳梨,問題的嚴重性不在數量與金額,應該從兩岸關係惡化帶來的風險及經貿依存度的現實面來觀察,才看得更精準: 第一,蔡政府執政以來,從國安五法到反滲透法等,相關的法規都擺明將中國大陸視為「敵對勢力」。對於「敵對勢力」大陸出手反制,蔡政府是否本就有所準備? 第二,除了鳳梨外,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主要生鮮農產品還有檳榔、蓮霧、鳳梨釋迦、葡萄柚和柳橙等。鳳梨之後,還有下一波嗎?是鮮果類,還是石斑魚?抑或是台灣的半導體電子零組件? 第三,大陸禁台灣鳳梨,是「窮台論」的起手式。從大陸近年來推動的「惠台」政策著眼,已聚焦在鼓勵、強化台灣的人流、金流、技術流往大陸發展;當兩岸關係惡化時,在台各類產業的兩岸經貿風險只會愈來愈大,執政的蔡政府有幾個十億?有無完備的因應之道? 從中澳關係可看得清楚一些。中國大陸與澳洲關係惡化,限制澳洲進口鐵礦、煤礦、龍蝦、大麥、紅酒等。中澳關係惡化下出現的貿易戰,以及農、工、生活消費產品的經貿制裁,早已在台灣鳳梨禁銷大陸之前上演了。 鳳梨三月一日起禁銷大陸,更透露今日兩岸關係嚴峻程度,只要最上層兩岸政策不改,已經是誰來當陸委會主委都沒用的地步。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公布的統計,台灣去年對大陸出口總值創新紀錄,高達一五一四點五億美元。鳳梨銷陸僅占其中的五0三六點四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四億元)。去年,台灣對大陸順差高達八六六點七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現已高達四三點八%的情況下,若兩岸政治持續敵對相向,我方要付出多大的風險代價,蔡政府是否都已經盤點清楚?如果沒有,那就把兩岸關係看得太容易了。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兩岸關係研究學者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 美對台政策會因川普下台而改變嗎?

古人常用「人去政息」來形容改朝換代後、特定政策被改變的政治發展狀況,尤其是指涉主政者個人色彩濃厚的政治決策思維。若以此名詞來描述蔡英文政府看待美國總統大選對美國台海政策的焦慮,實在太精確,當然也引發台灣社會對拜登是否會「川規拜隨」的討論。 民進黨一定不願也不敢承認,該黨事實上打從心底就是希望川普能連任,不是因為綠營真的喜歡川普這個人,而是過去四年美國「拉台抗中」戲碼不斷上演,使得蔡政府能一直在川普政府的庇護下,炒作「仇共」激情。正因為川普主打「美國霸權」,所以無法接受行之多年的國際組織機制,也必須製造「敵人」來美化其單邊作為,政經實力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就成了頭號對手。 這種外交思維與亟欲打破台美中三邊架構的民進黨一拍即合,因此蔡政府對川普政府的所有對台政策都照單全收,認定只要能有效打擊中共就必然是好的政策,既不先研析是否對台灣有利,也不敢對美方提出異議。由於美台互動頻繁引起中共強烈反彈,反而有利於蔡政府藉此壓制內部的不同聲音,形成「台美互動熱、美中對抗僵、兩岸往來冷」的奇特現象。 平心而論,川普政府過去四年的對台政策確實為美台往來帶來許多突破性作為,卻因把台灣當成抗中籌碼的政治意圖太過明顯,後續影響恐怕在未來才會慢慢浮現,連紐約時報評論都點出此問題的後遺症。 川普任內的美國國會陸續通過許多友台法案,像是「台北法案」、「台灣再保證法」、「台灣旅行法」、「台灣防衛法」及「台灣關係加強法」等,都被視為提升美台關係的清楚標誌。再加上去年起美方官員接連訪台,國務卿蓬佩奧甚至不惜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底線,在政權交接的關鍵時刻欲派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來台灣,種種舉措很難不讓民進黨動心,以為打破「一中框架」的夢想終於成真。 然而,蔡政府在吹捧台美關係達歷史新高的同時,卻不敢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這些所有友台措施都在美國的「一中政策」範疇內進行。連最後一刻叫停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訪台之行都要照章宣稱符合「一法三公報」,可見像蓬佩奧等鷹派官員也深知「一中政策」對支撐台美中三角關係的重要性。向來被視為民進黨好友的葛來儀都質疑蓬佩奧取消美台交往準則的作法,蔡政府還不警醒嗎? 實際上,支持台灣是美國歷任政府都不可能改變的基本方略,新上任的拜登政府也會繼續友台立場,因為這不僅涉及台海情勢的穩定,更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安排息息相關。只不過,拜登不會重蹈川普「只破壞、不建設」的覆轍,而是在支持台灣的同時,也希望恢復美國領導的國際同盟機制,施壓習近平帶領的中共政權能重新遵守國際秩序。 換言之,美國力挺台灣的傳統政策不會因拜登上任而改變,但會與川普高調利用台灣刺激中共的作法截然不同。葛來儀也說,拜登政府會以「多做少說」的方式,推進美台關係,故蔡政府無須擔憂拜登政府是否會為了討好中共而犧牲台灣。 民進黨不該把台灣外交關係當成政黨鬥爭的政治工具,把國民黨反對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汙衊成反美,甚至利用輿論放話操作、惡意批評在野黨對政府的監督,蔡政府應先放下對川普的迷戀,才不會出現過度焦慮,因為這都不是民主國家應該出現的不合理現象。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地方聲請萊豬釋憲 門檻難跨越

■蔡文斌 萊豬元旦起開放進口,行政院卻在開放前夕宣告各地方自治條例訂有乙型受體素(萊克多巴胺)不能檢出的規定無效,新訂者也不予核定。已有多個縣市政府、議會分別提出釋憲及訴願等法律行動。 地方是否有權自訂萊劑零檢出?行政院又能否宣告無效?涉及中央與地方均權與分立的憲政法理: 第一,「均權制度」。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提出,中央與省之權限應採「均權制度」,凡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劃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者,劃歸地方;不偏於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 因地制宜,而有地方自治立法。中央與地方均權,都落實在憲法的基本國策、地方制度法。基於均權制度,應該回歸到憲法的基本國策與憲法增修條文,亦即有關國民健康事項,中央有政策,但地方也可以訂定自治條例做適切的規定。 第二,分立制。除了中央事項、地方事項為垂直分立之外,水平分立也有行政、立法與司法。中央有三權,地方也有代表行政權的縣市政府,以及代表立法權的地方議會,司法則是全國一致,對地方自治條例是否違法進行審查。 所以,地方因地制宜,基於國民健康,本來就有權訂定自治條例,中央政府憑什麼宣布牴觸憲法?行政院並沒有這麼大的權限。如果是個案打官司,也要經由刑事、民事、行政法庭審理,況且,普通法院也沒有違憲審查權。 現在有好幾個地方政府聲請釋憲,地方確有聲請釋憲權,但還要看大法官在程序上是否開門受理?程序就是第一關,即使受理了,由輪值大法官審查,又是否會宣告行政院違憲呢?從目前大法官的結構看來,很難。 大法官要審理法律有沒有牴觸憲法,依法要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出席、出席人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過。但現任十五席大法官,有三分之二都是蔡英文提名、任命,在此結構下,要拿到三分之二的十席,很困難,幾乎是不可能。 地方政府聲請釋憲,未來的可能有三種狀況:第一,直接宣告行政院沒有違憲。第二,做警告性的解釋,讓行政院對地方自訂萊豬零檢出無效的宣告,在一定時間後失效,但這種狀況頗嚴重,可能性也不大。第三,也是比較有可能的結果,亦即給行政院輕輕打一個屁股,要求檢討、改正就算了。 民進黨執政,蔡英文行政、立法、司法大權一把抓,過去陳水扁是朝小野大,蔡英文則是朝大野大。行政院強勢,傷害地方自治權,地方聲請釋憲,又奈若何。 (前考試委員、律師蔡文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直言集〉開放美豬護食安 何難圓其說

被政界認為有可能與盧秀燕交鋒之綠朝何欣純,為南門橋與萊豬議題,意有所指與盧嗆聲。何之出手是否意敲山震虎,有待觀察。 行事一向穩健之何欣純是全國獨占鰲頭最高票立委,何昨天神來一筆,又是認為盧秀燕對南門橋有攬功之餘,同時也表態護食安,萊豬嚴格查驗。 前者而言,現場畫面觀察,盧秀燕並無攬功之說,盧還感謝何欣純等人支持。後者萊豬議題,何不顧藍綠場合表態護食安。只能解釋是否其「壓力過大」,必須向地方父老表態或澄清自身立場。 萊豬議題,綠朝立場昭然若揭,即是一面倒力挺主政者 ,三位跑票綠朝立委已被停權三年,可見一般。換言之,何欣純「萊豬之說」並無說服力,政界認為,何越為此事使勁、說事,反而越費事,一點都撈不到好處。有人替何欣純解釋,可能是綠朝立委背負地方壓力過大使致。 萊豬之事,依民調及地方輿情顯示,綠朝立委在地方「受傷不輕」,選民之指責跑不掉。 何欣純是否會出線角逐下屆市長選舉,一直是政壇關注議題。說法有二,目前盧秀燕民調顯然領先蔡其昌,如果蔡其昌之民調「上不來」,新潮流不排除由何欣純出征。何之「備胎之說」,一直存在。二是大屯區近年來人口數成長,遠超過海線,何與蔡相較,屯區是何之主場優勢。 何欣純昨天對盧秀燕之大動作,不是突然之舉,這是經過頭腦想過才出招的。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直言集〉 盧蔡爭市長 拚誰接地氣

盧秀燕民調上揚,人氣破表、聲量爆棚。盧對蔡其昌讚美之詞,顯示盧秀燕樂於接受挑戰。 大甲是蔡其昌「壓地」,自前國民黨立委劉銓忠往生後,蔡其昌不僅全盤接收大甲,同時扶植子弟兵施志昌競選議員,並扎根大甲。 昨天盧秀燕抵大甲日南國小主持活動中心啟用,蔡其昌雖未出席,盧仍對蔡其昌表達感謝之意。 蔡其昌為角逐下屆市長寶座,數天前已宣布擴大服務圈,除清水及大甲責任區外,其他地區全部納入。蔡每天的行程,一會到梨山,一下到大里,樂此不疲。 政界觀察,下屆市長選舉,藍綠直球對決,盧秀燕與蔡其昌目前而言,依舊是「最大公約數」。 根據分析,蔡其昌與林佳龍、何欣純兩人不同處,在於蔡有先決優勢。蔡與何而言,蔡是新潮流首選,何係備胎。蔡與林相較,市長選戰,蔡是初試啼聲,若林參選,林佳龍是「回鍋」。不是說回鍋不好,而是一般看法,林已擔任過一屆市長,既然做了,照理應讓他人。不過這也只是政界私下議論點評。 就地緣政治關係而言,盧秀燕出自原台中市,蔡其昌來自原台中縣,人口條件及選民數,顯然台中縣略勝一籌。盧這兩年全力經營台中縣,山海屯每個角落都有盧的足跡。 台中縣是傳統農業縣,台中市是都會區,兩造風土民情不一般。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盧與蔡兩人的「市長之約」選戰,也可視為「接地氣」之役。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直言集〉 有所堅持 不應馬虎

台中捷運綠線列車發生連結器軸心斷裂事件,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長張澤雄向議會提出說明交代。這件事,不管是盧秀燕或議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聽其言,觀其行」。 張澤雄前天在台北召開記者會,昨天抵台中議會說明。一是初步認為連結器軸硬度低於規範值,疲勞強度較低,推測製程所需熱處理未適當,導致不正常摩擦未達擺動程度造成事件發生。二是廠商提出提出升級改善,也就是說連結器軸由美國製,改成法國製。除此之外,就是張澤雄道歉了事。 藍綠議員怎麼質詢,也問不出所以然來,關鍵是機械故障過於專案,外行人只能隔靴搔癢,瞎子摸象。 盧秀燕的表態,重申安全至上,同時信任盧團隊的嚴謹把關,希望市民日後搭捷運不要擔心受累。 至於違約賠償問題,必須照法律程序來走,該如何就如何。這點盧團隊必須有所堅持,不應馬虎。 諸多議員關心與氣結是,市府花將近六百億,第一條捷運誕生,市府有多少主導權力?這件事是「形勢比人強」。台北市府有二十多年捷運管理經驗,台中市是一張白紙,此事迫於形勢,委由台北市府發包、招標等。說是台中市府挨不上邊,也不是。主要還是北市府有實戰經驗,中捷是一邊看,一邊學。又如爬山,所謂「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新北就是過來人。盧市府即便有多大委屈,只能暫忍一邊。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府城廣角鏡〉蔡蘇分合與民進黨派系恐怖平衡

司馬正翔 隨著今(二0二0)年即將結束,蔡政府固然有許多事件需要面對,包括美國萊豬進口迫在眉睫、日本核食蠢蠢欲動,還有中天新聞關台餘波盪漾等,但最令媒體、政壇好奇的則是:蔡英文與蘇貞昌的關係,是不是已出現了扞格? 儘管蔡英文曾表示,她跟蘇貞昌合作非常的好,有事情都會好好討論,也分工得很好,但在野的國民黨卻言之鑿鑿,執政的民進黨內也有不少揣測,讓人好奇蔡蘇關係究竟如何,兩人是否到了貌合神離的地步,甚至傳蘇將在年後走人。 最先挑起蔡蘇關係的話題,並非國民黨,而是民進黨,還是蔡英文、蘇貞昌的老長官─前總統陳水扁。陳水扁十一月二日與當年政壇對手、新黨大老趙少康大談朝野和解之際,卻拋出蘇擔任閣揆時,曾以「難相處」為由兩度要他換掉蔡。 陳水扁也提到二00四年勝選連任後,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跑到總統官邸,問他接下來閣揆由誰當,他回:「游錫堃」,蔡英文說,只要游繼續做,她就要離開政府,顯見蔡主見很強,不光是跟強勢的蘇,連與溫和的游都不好共事。 十二月七日,國民黨立委鄭麗文在政論節目中爆料,蘇貞昌在二0一七年五月六日出席屏東縣同鄉會成立大會時,當時沒有任何公職在身的蘇,不僅酸爆與會的藍綠政壇要角,同時更大罵蔡英文三十分鐘,引人側目。 對於鄭的爆料,蘇貞昌沉寂了一晚,第二天赴立法院備詢,面對媒體追問時,並未否認,但強調他跟蔡英文無話不談、彼此信任,還拋下了一句話:「很多沒有必要的這些中傷沒有意義,也無效」。 然而,蔡蘇關係究竟如何,近來已成為台灣媒體追逐的焦點,政壇私下談論的話題也多半會觸及。或許是耳語不斷,蔡英文、蘇貞昌十二月十二日同台參加台灣對抗新冠疫情紀錄片發表活動時,兩人同時闢謠,蘇還六次推崇蔡的領導。 《聯合報》十二月十四日社論鎖定蔡蘇關係探討,並提出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來台,以及駐日代表謝長廷返台,見了蔡英文、經濟部長、衛福部長,卻都未見蘇貞昌兩例,說明蘇在蔡政府處理美國萊豬、日本核食問題上恐被架空。 這一連串的訊息,在在顯示蔡蘇關係的確是有了問題,就算蔡英文、蘇貞昌事後如何澄清,或自圓其說,都難以杜絕外界的議論。畢竟,在憲政體制上,總統與行政院院長不易運作順暢,而蔡蘇兩人個性又很好強,平添了更多變數。 一般認為,以蔡政府當前面臨的難題之多,蔡英文不至於現在就換掉蘇貞昌。 蘇一旦在今年底前下台,因萊豬進口、中天關台而起的民怨,也就失去了擋箭牌,蔡恐要首當其衝,整個政治情勢自不利於民進黨。 也因此,蔡蘇關係的未來走向,必須觀察以下幾個變數: 第一、美國萊豬明年(二0二一)起進口後,地方政府對萊豬檢查是否順利,國民黨與反萊豬民間團體有無抗爭行動,以及民眾反彈情緒能否持續升高。 第二、日本核食是否會在今年底前後突然解禁,國民黨與民間團體能否會據此升高抗爭行動,民眾對蔡政府不滿的情緒會不會一再反映在民調上。 第三、桃園市市長鄭文燦能否獲得民進黨內各派系支持,沒有重大施政缺失,且避開他卸任後不必改選,只要行政院直接指派代理市長人選即可。 當然,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組合,並非有什麼共同的政治理想,也不是什麼一致的政治目標,而是基於政治利害的實際需要,也跟民進黨內派系競逐的恐怖平衡有關。在這種情形下,蔡蘇關係的前景沒有什麼好期待,遲早會分道揚鑣。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本文為大華網路報授權刊登)

Read More

〈直言集〉繫民所思 盧顧大局不拘小節

盧秀燕當面對AIT處長酈英傑,表達台中市民反對美國萊豬進口事件,綠營由地方至中央氣得牙癢癢的。其實「盧的態度,就是民眾的態度」。 綠營唯一說出口的,即是交相指責盧有失外交禮節等語詞。除此之外,也莫可奈何。 若拿有失禮節與市民要吃美國萊豬相較,兩者之間輕重之分,立判高下。更何況,盧秀燕對酈英傑說話態度與語氣是「不慍不火,娓娓道來」。並非對賓客講話盛氣凌人,頤指氣使。 盧寧願略失禮節之分,也要「抓對人與時間」,清楚表達反對萊豬立場,就是基於市民健康而已。換言之,「市民健康」是戰略,「AIT處長酈英傑」是戰術。盧秀燕數十年民意歷練,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這是高手出招。 古話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處事當以大局著眼,無須拘泥小節。盧秀燕善於抓住「時間節點」,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至於「細謹、小讓」就讓其隨風而去。 政界觀察,「盧秀燕變了」。原本盧主政以親民愛民,市政優先為主旋律。這些都沒有改變。盧改變的是,其施政風格愈加純熟與洗練,也就是說,更富有彈性與節奏感。這一方面或許是連任壓力,另外也是目睹國內政治紊亂,必須採寬猛相濟之策因應。 盧秀燕對酈英傑表態,引發朝野廣泛討論。所謂「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做大事者,心心繫民,念念思民,市民看得到,也是明白人。 (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

〈直言集〉延後通車 明智抉擇

 台中捷運綠線連結器軸心斷裂重大事件,引發一連串效應。盧秀燕宣布十二月十九日通車日期延後,另成立「捷運故障審查委員會」審查北捷及川崎重工報告。照這樣看來,通車日期有得拖了。  盧秀燕公開道歉並準備挨罵,已將此案定調清楚,一切安全至上。  這數天來發展了解,北捷及川崎重工報告,市府不放心,交通局詢問「能否保證可有效解決問題,態度卻有所保留」。至此盧團隊已有盤算,北捷及川崎重工既然不能「十拿九穩此事」,通車延後是必然措施。  盧秀燕借第三方力量審查此案,主要是交通局中缺乏捷運列車專業人才,另外也借助第三方不同角度與思維解讀審查報告。相對的,「捷運故障審查委員會」將擔綱重責大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綠營議員見獵心喜,責問盧秀燕。有趣的是,綠營一方面追查斷裂的軸心是否大陸製的。綠營對「中國大陸」有高度敏感戒心與興趣;另一方面綠營陳世凱與施志昌都用大陸語彙「甩鍋」調侃盧。有人認為,綠營只要碰到「中國」,不管好招或爛招都要盡出,以顯反中立場。  盧秀燕宣布捷運通車日期延後,從大方向是明智抉擇。不管藍與綠,民意的壓力對盧秀燕處理此案是重要後盾,也是支撐力量。(記者徐義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