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高古青銅器鑑偽淺談

戰國 蝌蚪文鼎 ⌾黃文賢口述/劉振漢整理  古文物對芸芸眾生來說除了文化的傳遞外就是在藝術美感的欣賞,但是對收藏家來說,真偽則是必須關心的事,古董文物的鑑定有些通則可參考,可從材質、型制、紋飾、製造細節來入手。接著以青銅器為例做一簡單的探討。  材質: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所構成。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此與後代的銅質明顯不同,例如宋仿銅器含少量的鋅,銅色黃中泛紅。明清則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發黃。  型制: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這就必須下工夫將各個年代的器型特徵熟習,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紋飾:紋飾如同是器物的外衣,必須合體、適合時代的風尚,作偽者有時因為疏忽或想標新立異,容易產生破綻。 製造細節: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因此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會留有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另外,陶範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范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觀察銅器上遺留下的墊片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此外銅器埋藏於地下數千年之久,其上的銹是多年慢慢累積生成的,通常對比人為做出的鏽要更為緊實不易脫落;而且銅質也已慢慢變質,敲起來聲音較為沉悶。以上即為高古青銅器簡易的辨偽方法,但由於偽古工藝的進步,提醒讀者若無經驗,判斷真偽必須小心再小心。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中華文化青銅器最早產生於何時?

戰國 青銅鑑 ⌾黃文賢口述/劉振漢整理  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商代、西周、春秋及戰國時期青銅製造的器物,這些青銅材質以現代科學分析可發現以銅為主,加入錫和少量的鉛(製作銅錫合金時以鉛為熔劑)融合而成。青銅是中華文化很早就開始應用的合金,這類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鑄造性及耐腐蝕性。商代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緻的紋飾。  青銅器也是文化發展的標誌,體現了當代的藝術水平和社會時尚。秦漢以後青銅的使用開始沒落,青銅禮器逐漸消失,青銅兵器和容器為鐵、漆、瓷等材料所取代,只剩鏡、帶鉤等品項持續製作。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陶器與瓷器的分別

 ⌾五代 越窯劃紋豆黃文賢口述/劉振漢整理  陶器與瓷器的分別可由材質及燒結溫度來區分。  材質:陶器由各種礦物粘土製作,而瓷器則必須由高嶺土製作。  燒結溫度:陶器的燒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而瓷器燒結溫度較高,約在1200-1400℃。  由於上述兩個條件的不同,所以造就陶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且敲後發聲沉悶,而瓷器則是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如金屬聲。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原始青瓷

西周 原始青瓷大口尊 ⌾黃文賢口述/劉振漢整理  眾所周知瓷器是中華文化一項重要的發明,就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瓷器的祖型,一般習慣上稱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可說是中國瓷器的一個發端,據考證當時已經使用高嶺土作胎,用含高鈣的石灰作為釉料,表層在1100~1200度的高溫下燒成與胎體緊密結合的玻璃釉質,胎質已明顯地較陶土堅硬細膩。與之後發展的成熟青瓷相比,釉色仍不夠穩定、胎料雜質過多等,因此才叫做原始青瓷。從商周一直到東漢大約一千多年的時間長河,原始青瓷一直伴隨當代的人們,雖然相較後代更成熟的青瓷來看,或許原始青瓷存在某一些的缺陷,但卻彰顯了這一時期鮮明的特點及特有的美感。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越窯青瓷及秘色瓷

五代 越窯天祿獸擺件 ⌾黃文賢口述/劉振漢整理  古代瓷窯名號常以所在州名稱之,越窯主要的產地在浙江紹興、上虞、餘姚等地,原為古越國所在地,隋唐時設越州,因此得名為「越窯」。 五代 越窯刻蓮瓣紋碗 越窯青瓷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於唐與五代,沒落於北宋中晚期。在鼎盛時期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窯的代表作品,特色為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晚唐詩人陸龜蒙曾賦詩讚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干峰翠色來」,歷經五代十國一直到北宋初年,它一直是宮廷的珍玩,後來關於它的史料記載漸漸稀少,以至後人們認為它只是一個傳說;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掘,出土物中明確載入物帳碑中,物帳碑中「秘色瓷」三個字讓專家大喜過望,秘色瓷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Read More

雲林染武肺母女脫離重症

雲林武漢肺炎確診母女成功渡過重症,張麗善探視恭賀獲新生。(記者陳虹伶攝) 記者陳虹伶/雲林報導  3月參加奧捷團感染武漢肺炎確診且收治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雲縣母女,住院不久即轉為重症一度插管,經醫療團隊用心照顧,母女倆成功脫離呼吸器,女兒5採陰性,於12日護士節出院,母親仍住院復健中,院方特別安排母女相見歡,縣長張麗善前來探視,並致贈蛋糕、花束恭賀重獲新生。  雲林分院長黃瑞仁說,母女倆重症需插管時,確實給醫療團隊相當大壓力,所幸在醫療團隊的悉心照料,母女倆插管沒有任何異狀,且在第23天分別成功拔管,恢復自主呼吸,隨之安排在病房中復健,重新學習坐、站、走路;如今女兒已康復出院,母親也復健中,母女檔從重症脫險,對曾進入照顧的數百人次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清潔人員是一大鼓舞,也是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新里程碑。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陳崇裕說,為搶救母女檔脫險,加護病房團隊派一位資深心臟內科、一位資深的胸腔內科醫師擔任主治醫師,以及1名住院醫師,與呼吸治療師、護理師、藥劑師、營養師及復健師組成團隊,每天開會討論包括用藥、血氧濃度、血中pH值、電解質、血糖、血壓、水分補充等細節,是團隊精心照顧產生成功的照護結果。  張麗善感謝臺大雲林分院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發揮最大的醫療診治能力,讓母女能獲得重生,再次感謝臺大醫療團隊守護雲林鄉親的健康。  黃瑞仁說,經過這樣的實戰經驗,醫療團隊照著標準程序就能展現專業、勇氣,承擔這個艱辛任務,看到病患的恢復,有種成就感與榮譽感,也感到自己的專業有價值。  出院的女兒也深深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出院後最想做的就是回家;仍住院復健的媽媽也說,精神很好,但因臥床太久,腿還需要復健,感謝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護人員的照顧,台灣醫療水準高,大家要有信心。

Read More

<中華副刊>甜廢墟 靈魂裡的火焰與星星

 ■劉曉頤  新詩集《靈魂藍:在我愛過你的廢墟》出版近一個月了。目前受訪三次,都問到書名來由。定調為一本情詩集,原本我和主編討論要去除副標,後仍決定保留,用意即為凸顯情詩集的定調。那麼,何不直接定「在我愛過你的廢墟」為書名?因為我在這本書中所寫的情詩,主要都由「靈魂鄉愁」出發——愛情,或者對某些特定懷舊物、時光、斷代的依戀。這些依戀,有相當成分,出於內在無以言喻、渴望被療鬱和被滿足的靈魂軟絲絨層帶。  與其說是對應地理的土地之情,毋寧說是對於無限懷舊情緒的轉化,對於詩意棲居大地的眷戀。法國詩人博納富瓦於詩作〈被照亮的樹葉〉中吟唱:「即使在流亡地,人們也愛土地∕的確,什麼也不能戰勝愛情」,而扎加耶夫斯基更是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流亡地,並在其間看到奇異的美。一位美國評論家形容其「像談論新洗的亞麻布或新鮮野草莓」。即使把整個世界視為流亡地,深情於心所轉化的詩意、情感,可以如此之美。  靈魂鄉愁,我的概念首先獲致於詩人諾瓦利斯和思想家盧卡奇。盧卡奇早期著作《靈魂與形式》,針對愛欲發言,述及二人結合在一起,就像是回到家,但真正的渴望卻沒有家——真正的渴望總是朝向內在。奇異的是,渴望,足以造出一個更美麗的自己,「渴望可以創造自己,卻不能擁有自己。渴望的人對自己而言是個陌生人,因為這樣的他並不美麗,而一個陌生人卻因為渴望而美麗。」  即使真正的渴望只朝向內在,無法真正獲致完全的滿足,但卻能透過愛欲,看見一個陌生卻美麗煥發的自己。更美的是,盧卡奇走上學者之路後,進一步闡釋靈魂鄉愁:當渴望回家的感覺是如此強烈,靈魂會盲目地選擇第一條路、第一顆眺望的星星,「滿天星斗是可能道路的地圖——這樣的時代是由星光照耀的路途——人們是幸福的。在這樣的時代,一切都是新的,也是為人所熟悉的。一切充滿冒險,但這些冒險卻由十帶所有。世界是廣闊的,但卻又像一個家,因為人們靈魂中燃燒的火焰和星星同源。」  人們靈魂中燃燒的火焰和星星同源,因此,想要,就可以回到家。  至於副標「在我愛過你的廢墟」,我不諱言,是受華裔詩人李立揚的影響——非常喜歡其詩集《在我愛過你的那座城》。城市也好,窮鄉僻壤也好,哪怕已成廢墟,哪怕先前的文明或愛情將成為廢墟,精神不都仍然徘徊著?如西蒙娜.羅伊所歸納,整個文明歷史中,留存兩樣不可能被簡化成任何理性主義的東西,即時間和美。廢墟之所以美,原因之一必是殘餘留有愛。凡是投擲向時間的,縱使過境,都不會消失至無影無蹤。  愛情,能指向大地之愛─把脆弱、短暫的大地,深情地銘記在心,使其本質在心中再生。儘管這種需求出於內在極幽微的部分,所需求的「療癒」成分大於被滋潤或被滿足,渴望朝向內在,但因大地之愛的連結,空間流轉著幸福。空間是時間的居所;詩的想像是幸福的。注視邊陲廢墟的荒涼,賦予愛,如同裂瓷的薄膜遇到手溫,瞬間催發的力量,能以骨螺碉堡的密度抵禦凜冬。

Read More

<中華副刊>溪的記憶

 ■王清厚  雲林溪,源自雲林縣古坑鄉荷包山,全長17.52公里,自西北流入斗六市區約2.1公里。其中1.2公里於八十一年間為因應停車需求,將河道加蓋,並設立停車場。  25年後,地方人士及政府有感於城市因有河流而偉大,政府於是拆除溪蓋,改為明渠,以營造「古都小鎮、水岸風情」的面貌。並將周邊籽公園及官邸兒童館等設施結合打造,還給市民一個友善親水的空間  塵封25年的雲林溪,終於掀起了蓋,還給溪的真面貌。雲林溪曾走過漫長的風光歲月,也勾起市民對溪的回憶。  童年的雲林溪,堤岸邊蓊鬱的林木,青翠蒼綠的花樹,迎風搖曳;柳樹枝椏彎曲垂掛溪面,半浮半沉,隨風飄晃。溪對面的竹林內,傳來雞啼、鴨嘎聲;放眼望去,養得肥肥的,猜想也逃不過逢年過節,主人宰來大快朵頤。  沿溪岸,住著幾戶人家,平房斑駁矮屋,半遮半掩,屋內擺放,依稀可見。幾隻貓兒依偎在門口,守著主人,守著老屋。看著牠,幾聲或長或短的「喵!喵!」,也會跟路人打打招呼呢。  仲夏熾熱的午後,住戶門口擺了幾張矮凳,幾個袒胸露背的男人,蹺著腿,嘴裡叼著香煙,手裡拿著檳榔扇,揮啊揮,也揮不掉滿身的汗水。  溪水深約三、四十公分,清澈見底,彎下腰,蝌蚪,蛤蜊,俯拾可得。星期假日成群結隊小朋友,嬉戲在溪裡;或站或彎;或蹲或跳,「摸蛤兼洗褲」,盡情享受著快樂的童年。  溪裡傳來的叫聲、笑聲、拍水聲;掩沒了淙淙的水聲。一幅天真無邪,返璞歸真的景象,讓人回味無窮。  晨起雞啼,東方露白,三三兩兩的婆婆媽媽,手臂勾著塞滿髒衣物的竹籃,踩著輕快的腳步,趕赴溪邊清洗一家人的衣服。沖,揉,搓,洗,來來回回數次。溪水潺潺依舊流不盡,流走的是滿籃衣物的齷齪。  岸邊有塊空曠的土地,是牛隻買賣集中市場,稱之為「牛墟」。每星期固定一、三、五;或二、四、六;或每月固定幾天,是牛隻買賣的日子。 五、六十年代,牛是生產工具,也是家裡的資產,擁有牛之多寡,代表這家的財富。  每逢牛隻交易日,溪的竹排橋上,載負許多的人、牛,穿梭溪的兩邊。牛販的吆喝聲、攤販的叫賣聲,交織著牛隻的吼聲,聲聲響徹溪的周邊。  人群穿梭在牛群間,摸摸牛背,拍拍牛胸,買賣雙方談妥價碼成交,牛就換了主人。古老簡單快速的交易方式,隨著社會變遷,留下的是讓人回味的童年往事。  雲林溪掀蓋工程漸進尾聲,撥雲見日,再創昔日風華,找回童年親溪的情愫,指日可待!

Read More

募資搶救湯德章故居 國內首宗

民間團體為保存具有歷史意義建物湯德章故居,於募資平台發起募資購買活動,為國內首宗。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湯德章故居因易主恐面臨拆遷命運,幾經協商終有轉寰餘地,多個文史等單位合作,十一日晚間,於募資平台推出「二二八烈士湯德章」故居搶救重建行動,這也是國內首宗為保存具有歷史的建物,於募資平台上發起購買及信託行動。募資分兩階段,至十二日,已經達成百分之十目標。  這項集資協力以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莉莉水果文化館為主,另有多個單位協力宣傳。文資協會表示,二二八當時,湯德章以一人之力,保全數千台南人民的性命和未來;現在,該是讓我們以眾人之力,捍衛一個時代的勇氣和正義。 搶救方案分為八款,從最低的三一三元、七三0元、一九四七元、、二二八0元、三0八0元、六千元、一四六七六元及十萬元;各有其意涵,如三月十三日為湯德章逝世紀念、湯逝世七十三年、二二八事件於一九四七年發生等,十萬元則為企業贊助。  不同捐款,可獲得不同的回饋內容,包括名列紀念館感謝牆、明信片、手帳本、帆布袋、紀念服、創始會員卡、專人導覽等。至十二日,超過三百人響應,突破百萬,達成目標率百分之十。 募資共兩階段,第一階段一千萬元,以支付故居產權頭款為主,至五月二十九日為限,五月底前將款項交付,完成過戶,即可取得產權;第二階段也以二千萬元為目標,除支付剩餘款項,並將以成立信託基金方式,永久管理保存古蹟,並將於審議會上提出將故居列為紀念建築。 協會規劃日後與市府合作修復故居並重建為紀念館,從文獻史料、照片影像、家屬訪談、歷史場景等面向呈現,包括出版專刊、展出影像訪談紀錄、讀書會和講座、走讀小旅行及追思會,讓大眾能正確且全面的認識湯德章律師的歷史事蹟、精神價值。

Read More

台糖長榮閏月豬腳麵線 別錯過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農曆時序進入閏四月,民間有父母逢閏減壽,女兒需準備豬腳麵線替雙親添福壽的習俗。即日起台糖長榮酒店長園中餐廳推出閏四月女兒心豬腳麵線外帶菜餚,方便遠嫁的女兒訂購孝敬娘家雙親。 台糖長榮表示,二0二0年逢閏四月,國曆持續至六月二十日,即農歷閏四月二十九日。進入農曆四月後,豬腳麵線需求增加。長園中餐廳的豬腳麵線,由主廚精選重約一點八公斤的豬前腳,帶蹄花下鍋熬滷。 下鍋前豬腳需經汆燙、油炸,作工繁複。因應健康取向,加入蒜頭、醬油、米酒簡單調味,採費時的傳統客家滷製法,小火悶滷就耗費二點五小時。滷好的豬腳去除部分大腿骨,呈現軟嫩Q彈口感,充滿膠質的豬皮和紮實的腿庫肉香氣四溢、色香味俱全。搭配十人份手工麵線和青江菜,延年益壽價每份千元有找,僅需九百九十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