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病患 類天疱瘡風險增2倍

北榮團隊7日分享類天疱瘡研究成果。(北榮提供)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類天疱瘡好發長者,腦部疾病是患病風險因子;北榮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雖然癌症不會造成類天皰瘡風險,但神經性腫瘤病人罹患類天疱瘡風險增加2倍,這是首次在文獻上被發表。 北榮7日上午舉行記者會介紹類天疱瘡。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說,這是老人最常見自體免疫水疱疾病,是自體的抗體攻擊皮膚造成水疱,發生率隨年紀增加,台灣每年新發個案約1000人。隨著人口老化,近10年來罹病人數增加2倍以上。 吳貞宜表示,類天疱瘡會出現皮膚搔癢、水疱、破皮等;如控制不佳,甚至造成嚴重感染或死亡。這個疾病常發生於臥床的老人,伴隨有多重慢性病,尤其是神經系統疾病,如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等病人。 北榮研究發現,癌症不會增加類天疱瘡的風險。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發現,腦癌及類天疱瘡有高度關聯性,40~50歲左右不是類天疱瘡好發族群,但這個年齡層的腦癌患者與同樣非好發族群相比增加2倍風險,這是首次在文獻上被發表。 北榮曾收治過1名40多歲女性患者,當初因腦癌轉移狀態不好,醫療團隊發現患者皮膚有紅疹,經切片確診類天疱瘡。北榮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說,腦癌與類天疱瘡機轉未知,推測與血腦屏障崩潰有關,抗原釋出到血液,體內免疫誤認侵入物進而攻擊皮膚。 另外,北榮也發現類天疱瘡病人常合併有糖尿病。在糖尿病用藥中,二肽基肽酶抑制劑在第2型糖尿病病人,會增加2倍多類天疱瘡罹病風險;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則是糖尿病用藥中安全的選擇。 北榮曾經收治過1名69歲男性,皮膚出現搔癢紅疹、大小不一水疱破皮,經皮膚切片檢查,確定罹患類天疱瘡。住院期間,除口服類固醇等藥物,發現病人合併有糖尿病,正在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的抗糖尿病用藥,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後更換用藥,已持續追蹤5年,病況控制穩定。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耳鳴腦鳴分叉兩頻率 罕見前方耳蝸動脈缺血

醫師陳建志說,前方耳蝸動脈缺血(藍箭頭處)致整段耳蝸受影響(淡紫色區),僅4000 Hz處功能被保留,是因接受後方耳蝸動脈支援(綠箭頭處)。(醫師陳建志提供) 1名30歲男性接種COVID-19疫苗後,隔日早上右耳開始聽見既像「嘰嘰嘰」又像「嗡嗡嗡」的聲響,彷彿耳道深處有一部馬達正在運轉,間雜著鐵窗摩擦的聲響;與人交談時,聽到的聲音斷斷續續,不僅會震動,還會拖尾音。原本以為是疫苗副作用,暫時忍耐;但過了兩個禮拜狀況依舊,到了晚上睡前更為嚴重,會被耳鳴吵到難以入眠。不僅白天嗜睡、工作效率不佳,甚至出現焦慮、心悸、手抖和盜汗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就醫時,全頻聽力檢查顯示右耳已是輕度聽力障礙,唯獨4000Hz處聽力正常。進一步檢查證實,除了4000 Hz外,其它頻率已是重度耳蝸病變,還好沒有聽神經病變。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缺血性耳蝸病變」,很可能是疫苗注射後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右側前方耳蝸動脈。 根據解剖學,迷路動脈來自前下小腦動脈,分支為前方前庭動脈與總耳蝸動脈。總耳蝸動脈再分支為前庭耳蝸動脈及後方耳蝸動脈,而前庭耳蝸動脈再分支為前方耳蝸動脈及後方前庭動脈。 後方耳蝸動脈在耳蝸管4000 Hz處,跟前方耳蝸動脈匯合供血給耳蝸,彼此可以互相支援;一旦前方耳蝸動脈缺血,除了4000 Hz處,整段耳蝸都會受到缺血性的傷害。若聽毛細胞受損,無法一起柔順地隨著聲響而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息無法同時到達大腦,就會被解讀成「斷續」或「迴音」,容易續發聽覺過敏或腦鳴。 此病治療,建議靜脈注射給予大量水分,短期內每天需服用100毫克乙醯化水楊酸或75毫克保栓通,並口服至少9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並好好控制三高,設法恢復前方耳蝸動脈的通暢。可同時給予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減緩耳蝸內聽毛細胞的水腫,避免其失養凋零。 該患者在接受醫囑治療後,耳鳴已經全然消失,聽力也恢復正常。需注意的是,大多數的耳鳴患者在未查到確切病因對症下藥前,會因為自身的擔憂與疑惑,加重耳鳴。事實上,大多數的耳鳴,只要查得到病因,都有辦法治療,宜早期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Read More

早療家庭困境多 伊甸籲伸援手

今年伊甸以「慢飛家庭特攻隊‧寶貝成長大作戰」為主題,呼籲民眾一同成為慢飛天使家庭的有力支持。(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當孩子遇到成長困境,不少家長會束手無策且孤立無援。伊甸基金會7日指出,據調查,國內有超過6成的家長,曾在孩子生病或有突發事件時無人協助的經驗;更有高達8成的家長曾面臨工作、家事與照顧孩子間無法兼顧的窘境。 伊甸表示,根據服務經驗中,許多家庭遇到孩子的成長有遲緩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若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 伊甸早療服務就像是慢飛家庭特攻隊的顧問,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5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 今年伊甸以「慢飛家庭特攻隊‧寶貝成長大作戰」為主題,邀請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集結慢飛天使家庭組成特攻隊,盼在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下,為慢飛天使家庭賦能,共同來破解孩子的成長任務,同時呼籲民眾成為慢飛天使家庭的有力支持。

Read More

竹聯明仁會辦春酒 警大陣仗盤查9百人

竹聯幫明仁會在台北市五星級飯店舉辦春酒宴,警方重裝部署壓制氣焰,盤查逾九百人。 (記者孫曜樟翻攝)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遭警政署點名掃蕩的竹聯幫仁堂明仁會,六日晚間高調在台北市大直五星級萬豪酒店舉辦春酒,席開八十五桌、有近千人赴宴。轄區中山警分局協同台北市刑大特勤隊等單位,出動近百名警力在飯店大門、地下停車場全程監控,並對赴宴人員身分盤查,總計盤查九百餘人,揪出四名未成年人、逮捕無故攜帶刀械及通緝犯各一人。 據了解,明仁會由有「黑道學霸」稱號的前會長林立騰(原名林京葵)創設,後交現任綽號「松鼠」的林男接任,此次也是其接任會長後首次大擺宴席,不僅林立騰以精神領袖之姿出席,許多幫會內重量級人士也獲邀赴宴。 竹聯幫仁堂旗下現有明仁會、弘仁會、育仁會、旭仁會、文仁會等多個分支,為竹聯幫內目前聲勢最浩大的一支,僅明仁會下轄幫眾就有近三千人;由於近年涉及多起人口販運、毒品走私、暴力詩債等重大刑案,遭警政署列為重點查緝對象。

Read More

輕忽脖子硬塊 已罹4期鼻咽癌

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芃逸表示,鼻咽癌初期症狀以頸部腫塊最常見,若未留意至腫塊變多變大就醫,恐延誤診斷黃金期。(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在超商工作的50歲江先生經常日夜顛倒或超時加班,前年隱約感到脖子有突出的硬塊,去年2月因腫塊逐漸變大求診,確診罹患鼻咽癌4期。經為期2個月的放射治療,同時合併化學治療,期間副作用輕微,至今治療完成將屆滿1年,追蹤檢查顯示腫瘤已完全消除,亦無復發。 鼻咽癌常見於亞洲國家,台灣是盛行率較高地區之一,國內1年約新增1500名患者、600多人因此死亡。鼻咽癌成因不明,有家族史與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感染者為高危險群;患者大多在50~60歲的壯年期,男性的罹病及死亡率為女性3~4倍。 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芃逸表示,鼻咽癌初期症狀以頸部腫塊最常見,且許多病人無使用菸、酒、檳榔的習慣,認為自己不會罹癌而掉以輕心。此類腫塊通常不會疼痛,若未留意至腫塊變多變大才就醫,恐延誤診斷黃金期。 其他鼻咽癌可能的症狀,包括流鼻血、鼻涕∕痰中帶有血絲、長期鼻塞、鼻膿漏,耳鳴、聽力減退、耳朵有閉塞感、臉部感覺麻木、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聲音沙啞、舌頭運動不靈活、視覺產生複視,或是不明原因之頭痛等。統括以上症狀,李芃逸主任建議,若頭臉部有麻痛感、視∕聽∕嗅∕味覺有異常,以及脖子有腫塊。 鼻咽癌治療以放射線療法為主,有機會達到完全根治;第2期以上的患者,需要同時搭配化學治療。治療過程中會經歷口乾、味覺改變等副作用,整個療程約1~2個月結束後可望恢復。

Read More

被控策劃劫鈔3400萬…四海幫大哥無罪確定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街頭五年前發生三千四百萬元現金的重大搶案,行搶的王姓、林姓男子落網後,供出教唆強盜的幕後主謀者,是新加坡舞廳大股東、四海幫郝姓大哥,檢方依加重強盜罪嫌將其起訴。一審郝男被判刑十年,二審改判無罪。最高法院駁回上訴,郝男無罪確定。 黃金買賣業者先前曾多次委託UBER鄧姓女司機送錢,鄧女則會找來王姓女友人陪同。兩人過去曾在台北市長安西路邊收錢點鈔,被斜對面的泊車小弟王男目擊,因此心生歹念。 民國一0七年十月二十九日,王與林、劉三人再度看見鄧女前來收錢,持刀把王女趕下車,把載有三千四百萬元車子開走。 警方循線找到棄車現場,在車內找到二百萬元,循線逮捕王、林二人,後來被依強盜罪判刑九年、九年六月定讞。劉男則被發布通緝。 林男後來供出,教唆強盜的幕後主謀者是郝男,一審台北地院依加重強盜罪判刑十年,並宣告沒收犯罪所得。 二審高院指出,依卷內證據無法認定郝男親自參與犯罪,將其改判無罪。 更一審也認為檢方無法證明郝男是本案幕後主使人,仍判郝男無罪。最高法院,駁回檢方上訴,郝男無罪確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