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左四)表示,水試所跨領域研究團隊陸續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重要魚種魚苗。(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為因應沿近海漁業資源近年來整體呈現下滑趨勢,透過資源增裕計畫,由跨領域研究團隊陸續成功培育出黑䱛、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重要魚種,並於十四日下午在東港區漁會一樓大廳召開記者會後前往小琉適宜海域放流魚苗二萬三千五百尾,讓資源回歸自然,並透過在地放流活動加深民眾對漁業資源保護及永續利用的認知。
此次放流的魚苗黑䱛,俗名黑口、黑加網,最大體長可達45cm,由於棲息水深可達二百公尺,捕獲活魚不易,以釣具類漁獲之鮮度與品相良好,大型個體在東港及小琉球每公斤近千元。漁業年報統計,2000年後全國漁獲量已低於500噸,漁業資源已明顯下降,水試所為增裕此資源,去年完成人工繁殖及培育出全球首例魚苗。
水試所跨領域研究團隊陸續成功培育出黑䱛(黑加網,見圖)、密點少棘胡椒鯛、星雞魚等重要魚種魚苗,並於十四日下午前往小琉球海域放流。(記者鄭伯勝攝)
密點少棘胡椒鯛俗名加志,棲息於沿岸礁石區,幼魚出現於海藻床,分布於臺灣南、北部及澎湖與小琉球,為重要的經濟性食用魚、遊釣及觀賞魚種,魚價約每公斤三至四百元間。水試所首度完成建立野生魚隻培育成種魚並在人工環境產卵的技術,未來將可穩定生產魚苗做為增裕資源之用。
星雞魚,俗名石鱸,棲息於臺灣西部與北部砂泥底質的沿岸及河口,水試所掌握本魚種之生殖期及產卵體型,今年成功培育出魚苗。
此次在小琉球海域放流黑䱛2寸苗約二千尾、密點少棘胡椒鯛1寸苗約一千五百尾及星雞魚1寸苗約二萬尾,期待資源回歸海域後能生生不息,促進漁業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