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吊健身後天旋地轉 耳石脫位惹禍

台北慈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提醒,民眾要在專業醫師的協助下接受耳石復位運動。(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25歲的許小姐平常喜歡進行TRX懸吊健身,一次訓練後,隔日晨起便覺得頭部轉至特定位置時會感到天旋地轉,甚至有惡心嘔吐反應,就醫求診,發現左側耳石脫位,經醫師實行耳石復位運動後,1週後許小姐的頭暈症狀便得到大幅改善。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與內耳,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是一種碳酸鈣結晶,包夾於3個半規管中,黏著於內耳掌管平衡的耳石器官上是維持人體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若耳石因某些因素脫落到內耳的半規管,當人體移動時,脫位的耳石會使半規管內的淋巴液產生不正常的流動,進而刺激平衡神經將錯誤訊號傳遞至小腦,使人體產生暈眩感。 黃韻誠說明,耳石脫位主要分為外部及內部兩種主因,好發於兩個族群,一類為喜歡進行瑜珈、懸吊等運動的族群,在頭部大動作下造成耳石脫落,另一類為年紀較大的長者,由於身體鈣離子的流失使耳石容易鬆動。 常見的診斷方式為平衡功能檢查,患者平躺於治療床上,由醫師轉動患者頭部,藉此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暈及眼振的狀況。當確認患者的暈眩是因耳石脫位造成時,再藉由復位運動將耳石歸位。經一次治療後,有9成的病人1週後症狀即有大幅改善,若仍有頭暈目眩狀況,治療2至3次後,即能完全矯正。由於接受復位運動時,耳石會移位,部分病人會出現較為劇烈的暈眩反應,因此建議復位治療結束後靜坐半小時,避免因暈眩而造成身體傷害,半個月內也須避免低頭、搖頭與跳躍等運動,以防耳石再次脫位。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耳石脫位1年內復發率約15%,黃韻誠表示,除了避免強烈運動外,《美國神經病學雜誌》研究發現,透過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與鈣也能達到預防復發的效果。

Read More

莫德納XBB疫苗 最快9月可打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美國莫德納公司規劃投入開發針對變異株XBB新COVID-19疫苗,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13日表示,仍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宣布,若一切順利,希望能跟日本同步,不過現在都是預估的期程,預估最快9月可開打,維持公費。 COVID-19走向常態化,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關鍵之一,莫德納公司近期規劃開發針對變異株XBB新疫苗。王必勝晚間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這是確定的」,但美國FDA究竟何時宣布,「目前聽說是6月中」。 王必勝說,如果一切順利,預估最快9月可能開打,一定會儘早引進提供民眾接種,希望能跟日本同步,不過現在都是預估的期程,畢竟是新產品,是否能通過審核、鋪貨、生產等都是變數。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補充,今年和莫德納簽訂有1500萬劑採購合約,仍有相當大額度可執行,若未來莫德納開發成功,且經FDA核准上市,就會依照合約訂購引進,希望銜接未來秋冬可能的一波疫情,屆時會維持公費提供,優先對象是慢性病患、長者等脆弱族群。 此外,BNT公司原定3月訪台,卻一延再延。王必勝說,日前接獲對方通知,7月的碰面將再延到8月,沒有說明原因。

Read More

流感重症增35例 死亡+5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13日指出,新冠病毒、流感與日本腦炎近日都仍在社區流行,其中流感併發重症上週新增35例,並有5例死亡個案,死亡者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皆有慢性病史,其中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病管制署昨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流感併發重症上週新增35例,並有5例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4男1女的5名死者個案病程類似,先是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3天到2週後開始出現重症症狀,如呼吸急促、血氧下降等,病患經收治住院,分別經過1到5週,因肺炎狀況沒有改善,加上併發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狀況,不幸過世。 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萬9562人次,與前一週持平,整體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近期社區流行A型流感病毒,H1N1與H3N2共同流行。 在新冠病毒疫情方面,台灣進入COVID-19疫情第4波流行,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8325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4092例、約占總體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1劑疫苗者約占70%為多;死亡個案中,89%具慢性病史、57%未打滿3劑疫苗、95%為60歲以上。 羅一鈞表示,預估COVID-19在整個6月仍會處於高點、高原期,但首度看到併發症持平,未來1、2週可以觀察是否逐漸出現下降趨勢。 疾管署統計,新增檢出12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74例本土個案分別為62例XBB、12例BA.2.75;另46例境外移入分別為44例XBB、2例BA.2.75。近4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占72%,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25%,須密切觀察。 另外,疾管署也公布,新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患者為為花蓮縣之50多歲男性,一度意識改變,仍住院中,目前全台累計已有3例;林詠青說,罹患日本腦炎只有小於百分之1的病患會出現發燒、頭痛、嘔吐、腹痛等狀況,長者與孩童出現症狀比例較高,一旦出現意識狀態改變、昏迷等情形,致死率高達2到3成,且目前沒有特效藥物。

Read More

台大×微軟 打造3D遠距醫療

台大醫院攜手微軟合作,透過3D呈像共創臨床醫療教學與遠距會診新未來。 (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與台灣微軟13日發表研究成果,透過3D立體呈像,可以迅速重組電腦斷層影像、標註病灶、轉換成全息影像物件,並可浮空投影到元宇宙,提供創傷智慧醫療遠距會診更好醫療服務,弭平偏鄉醫療資源短缺問題。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此次與微軟合作不僅讓台大醫院創傷電腦斷層影像資料庫,能夠利用先進科技重組成虛擬3D物件投射到元宇宙,使用 HoloLens 2混合實境裝置,讓醫師間可透過直觀的手勢操作,更全面的了解病患創傷的病灶同時進行跨時空遠距會診,有效提升創傷診斷的效率與正確性,並增加臨床教學互動,有效克服過往僅透過2D影像,所造成的遠距醫療教學的困難。 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施立成指出,微軟物聯網卓越中心與台大醫院開啟此項合作計畫已有2年,利用 Microsoft Azure及VSI HoloMedicine軟體,協助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研究團隊探索混合實境技術在醫學與臨床的應用。今年以來更進一步將台大醫院領先全球的創傷資料庫之電腦斷層影像重組為立體影像後,匯入 HoloLens 2頭戴裝置,以延伸實境、更為直覺的判讀方式來觀看創傷病人器官的立體影像,希望有助於提升影像診斷能力,同時優化醫療教學的流程,為醫療影像技術及遠距會診的臨床實用性樹立新的里程碑。 台大醫院與微軟合作,推出頭戴式3D呈像將創傷實況遠距傳輸,弭平城鄉醫療差距。(台大醫院提供) 台灣微軟指出,在新冠疫情衝擊下,遠距醫療已是全球醫療的新趨勢,HoloLens 2是一款混合實境頭戴式裝置,可以讓使用者看到3D影像和資訊,並透過手勢和語音進行互動。Microsoft Teams 則讓使用者進行視訊會議、即時通訊和文件共享。這兩個平台的結合讓遠距會診更加生動和高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表示,遠距醫療及遠距會診能有效弭平偏鄉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HoloLens 2 結合 Microsoft Teams 則是遠距醫療及遠距會診直觀有效的新處方。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的伏筆

蔡富澧 漂浮的都是 塵世中得不到的 彩色之夢 被一隻虛幻的手掌俘虜 心甘情願 以夢囈狀態招供   隔夜的山川 已經褪去崢嶸俠骨 只有輕風依舊 一襲青衫 不肯向烈日的逼供妥協 用一塊塊血色 鋪成自己的邊塞   昔別的一晚長談 終究忘了 金戈鐵馬笑看風雲 甲子人生曾一瞬啊不必留別 多少寄語回首 只剩老酒 在光陰長河裡沉醉   白髮不必細數 落葉是一片片的日子 疊成文章串作詩 這春天的早晨是一個 夢的伏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門前小河

■一靈 我家門前沒有小河,阿嬤家門前有時有。 父親的故鄉是麻豆,我出生的地方;我的老家是台中,是父母構建家庭,養育子女的地方,我長大的地方。孩提時,我們管父親老家叫「謝厝寮的阿嬤家」,而在善化小新里,養著烏骨雞的母親老家,我們叫「烏骨雞的阿嬤家」。父母親是出外人,他們讓我有兩個故鄉,一是我成長的地方台中,一是他們成長的地方台南。過年省親不說,父母常讓我回謝厝寮過暑假,麻豆善化本相鄰,假期尾聲也回外婆家;就這樣,童年夏天是有著阿嬤的故鄉時光。 謝厝寮的日子是我南部記憶的主基調,阿公離世較早,我總是跟在阿嬤身旁;阿嬤頗有江湖闖蕩的氣勢,天氣好時常領我出外,提著帆布包與傢私搭乘興南客運在嘉南平原移行,我總以為她是賣藥的;阿嬤常支援總舖辦桌,俗稱「水跤」,我也因此穿梭桌椅菜盤間,桌席間的菜肴湯品與喧鬧熱騰的人聲和野台啊,我的童年夏日充滿氣味和聲響。 嘉南平原午後陣雨,總來得急快,有時澆灌如傾。也許是當年排水系統尚不完善,也許是地勢使然,謝厝寮阿嬤家的夏日午後,我坐過牛車的門前馬路偶成河道,彼時堂兄弟與鄰居小孩就在墊高的騎樓玩耍。我們有時摺紙船玩。印象中「門前小河」流速急湍,加上暴雨,紙船很快就任由浮沉,隨這曇花一現的午後小河流逝。這畫面,像是記憶的長鏡頭,定置不動,然而望之既久,往日種種又湧現,才覺得有些形象具體可承物載情,卻又變形失卻輪廓,在時間中漸成糊幻,然意念竟也遠長,這滋味竟教人幾許悵然。 這樣一條童年偶現又夏日限定的午後小河,好似繫住一幅畫面,有聲音、有氣味難以命名姑喚之,故鄉。我應該是,確實是,曾立於門前靜看那「河」,或有漩渦,有流紋,有遠處來的物什……這樣的夏日有許多憶念──讓我自居台南人。 後來,我在首都邊境木柵小鎮讀書,在東北角蘭陽平原成家,這裡都以雨著稱,長大我也是出外人了。每回雨落下,入地三分,入心一寸,我心上也偶爾浮現謝厝寮阿嬤家的「門前小河」,啊那時,眼前成遠方,此刻成昔日,臨時成永恆。

Read More

咳嗽吃藥起疹 竟是藥物過敏

醫師王羽安提醒,若有大面積紅疹、黏膜疼痛、水泡、膿皰及破皮等症狀,應儘速就醫。(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40歲張姓男子因咳嗽、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診所就醫服藥緩解;但身上卻長了一些疹子且癢,範圍不停擴散快速,奇美醫檢視用藥診斷為藥物過敏,除請暫停服用NSAID,並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週後回診身上疹子已消退大半,癢感也大幅改善。 奇美醫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王羽安表示,人體對藥物產生的反應可大致區分成免疫性及非免疫性。一般較為熟知的藥物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嗜睡、頭暈等,屬於非免疫性。而藥物過敏或藥物不良反應,則屬於免疫性,主要和體質相關。 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這些症狀統稱為藥物疹。由於每個人的免疫系統有所差異。因此,皮膚科醫師在藥物不良反應的早期診斷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王羽安說,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2、3天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 王羽安表示,隨著快速的藥物發展,藥物的安全性也逐漸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王羽安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下次藥物過敏的產生,最重要的無論是臨床醫師或病人都應為藥物過敏把關。醫師會將過敏的藥物註記在醫院系統及健保卡上,病人在不同醫療場所就診時也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曾有藥物過敏記錄,另可隨身攜帶近期內使用的藥品或藥單,讓臨床醫師可更快速及完善的評估。

Read More

膀胱頸阻塞 難解尿腎水腫

「膀胱出口阻塞」正確診斷,莊女士現身說法喜獲重生。 (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57歲莊女士長期排尿不順導致腎水腫,卻一直被診斷為「膀胱收縮無力」,也因此放了4個月導尿管,甚至出現泌尿道綠膿桿菌感染,莊女士改求診義大醫院,診斷為「原發性膀胱頸阻塞」進而導致尿道阻力變強及解尿困難。經接受內視鏡膀胱頸切開手術,術後2天即能自然排尿,再也不需依賴導尿管,泌尿道感染也完全治癒。莊女士為此13日特地出席記者會現身說法。 義大醫院泌尿科吳俊賢主任指出,莊女士因解尿不乾淨、惡心、嘔吐,尿滯留合併雙側腎水腫導致腎功能變差,腎絲球過濾率降低至33毫升∕分(正常為大於90毫升∕分),於他院放置導尿管,醫師判斷為「膀胱收縮無力」,病患4個月來帶著尿管尿袋生活極大不便,也因此導致泌尿道綠膿桿菌感染。醫師吳俊賢指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如莊女士罹患的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是長期被忽略且不易診斷的婦女泌尿疾病。當婦女有難治型頻尿、急尿、急迫性尿失禁、解尿不順、或反覆性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是因女性膀胱出口阻塞。 吳俊賢進一步指出,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尿道短、阻力低,較易造成尿失禁而不常產生阻塞。但根據義大泌尿科統計,女性因難治型頻尿、急尿、解尿不順、尿失禁而接受尿路動力學評估,有4成病患被診斷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導致尿道阻力增強,因此排尿時膀胱要更加用力收縮才能擠出尿,久而久之會產生如同男性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女性膀胱出口阻塞診斷不易,需做高階「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才能確診。 吳俊賢表示,「膀胱頸」又稱「尿道內括約肌」,位於膀胱和尿道交界處,和男性的攝護腺一樣是由交感神經支配,當膀胱頸因不明原因導致排尿時無法完全打開呈現漏斗狀,即造成「原發性膀胱頸阻塞」。只不過女性病患尿道短,若手術時切開距離太長會傷及外括約肌、切太深會造陰道廔管,易造成術後應力性尿失禁的併發症,並非每個婦女泌尿科醫師都有把握執行此種手術。而膀胱收縮無力的因子,通常會視是否明糖尿病、是否有骨盆腔手術病史、是否有神經科疾病等來論斷。

Read More

〈中華副刊〉萬家燈火

劉洪貞 記得多年前,歌壇出現了一首國語歌曲「萬家燈火」。由於歌詞優美溫馨,旋律動聽老少咸宜,所以推出沒多久,大家琅琅上口,傳唱大街小巷。 在網路不發達,沒有娛樂的年代,同學們在學校裡都很愛唱歌。有一回大家唱得忘情,沒聽到上課鐘響,國文老師都進了教室,我們都沒發現,直到老師敲了黑板,我們才趕緊坐回位置。老師說:「既然大家這麼喜歡這首歌,那今天的作文就寫『萬家燈火』吧!」 同學聽了有人伸伸舌頭,有人表示那很難寫耶!老師又說:「從歌詞裡燈和家的關係切入,就不難發揮了。」那天我們在寫作文時,偶而會聽到同學的哼唱聲,似有若無的不斷出現著真是有趣。 第二週發作文簿時,老師說:「大部分的同學都寫得不錯,有把握住主題,其中有位同學寫得特別感人。」老師特別唸出來給大家聽。原來同學家,有一年因家遭重大變故,造成一無所有無家可歸,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連租房子的能力都沒有,於是一家大小臨時住在,親戚家提供的豬欄裡。 或許是寄人籬下,同學很難過家裏的情境,所以她喜歡在夜裡到屋外走走,每次看到戶外萬家燈火的景象時,就會特別感傷。看著別人一家在燈火的相伴下和樂的樣子,她希望父母能早日帶著他們兄妹離開豬欄,去住一個真正是自己的家,感受一下有家的溫暖。 由於這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自己成了家後,就特別珍惜有家的幸福,尤其是外出旅行,只要離開了家就很想家,這種感覺在夜深人靜時更為最。 如今住在「象山」山坡上,因地勢較高,我經常在華燈初上時,趴在陽台上俯瞰整個台北市的夜景。101近在眼前、周邊的道路車流綿延,車兒的燈光像流星般劃過,成了一望無盡的銀河,遠近的屋宇閃爍著光芒,呈現著溫暖。每一盞燈底下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家。 每一回看到萬家燈火的美景,我會很開心的回憶著往事,然後輕輕地唱著:萬家燈火∕我看到萬家燈火∕像棋盤中明珠輝耀∕像天空裡繁星閃爍∕萬家燈火∕我看到萬家燈火∕它撫慰了疲憊的我∕它指引著迷惑的我……

Read More

婚後3年未孕 夫竟是無精蟲症

醫師吳建穎說,治療不孕最重要的是找出可治的病因,其中最常見又可治的就是精索靜脈曲張。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1歲洪姓男子是職業軍人,平常有在健身、身材壯碩,婚後3年,妻子一直無法懷孕,洪自認一定不是自己的問題,婦產科檢查洪太太正常,最後接受醫師建議到泌尿科檢查,兩側睪丸明顯萎縮,精液檢查發現是「無精蟲症」。在顯微睪丸取精手術的幫助下,找到少部分有造精功能的睪丸組織,取得精蟲作人工生殖,產下雙胞胎。 郭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建穎指出,不孕症很常見,治療不孕症一定要夫妻一起到醫院檢查,找出問題到底是出在男方或女方身上。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不孕症在全世界可能影響7千萬人,約9%的夫妻會遇到不孕的問題,而且造成不孕,男生的因素約占一半。像案例洪先生是非阻塞性無精蟲症造成不孕,病人睪丸體積較小,睪丸組織較萎縮退化,傳統取精手術難以順利取得精蟲,才會借助顯微鏡的幫助完成了睪丸取精手術。 另有一例,36歲李先生結婚7年一直沒有小孩,太太至婦產科檢查也正常,便做精液分析發現精蟲品質不佳,被轉介至泌尿科門診安排身體檢查,發現左側陰囊明顯下垂,皮膚表面看到一坨坨如蟲蟲般的鼓出物,摸起來軟軟的,有點輕微壓痛,進一步陰囊超音波檢查,發現精索裡有許多鼓脹的靜脈血管,確認為「精索靜脈曲張」。病人接受顯微精索靜脈曲張結紮手術後半年,檢查精液裡已有精蟲品質也很好,太太也自然懷孕,產下健康女兒。 吳建穎說,很多不孕案例都由婦產科轉介,上述二例也是,都是太太在婦產科查過沒問題,先生才到泌尿科檢查。可能傳統觀念認為生小孩是女人的事,且多數男生遇到生育問題,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一定不會是自己的問題,且男生也會自認不孕是很丟臉事,致延誤就醫治療時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