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蔣勳、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合作推出「復圓」計畫,讓藝術轉化傷痛。圖為蔣勳將母親金項鏈改為金印。(翻攝蔣勳臉書)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親人亡故,最難處理他們留下的遺物,遺物已不只是物質,也牽連著許多捨不得的記憶。蔣勳文化基金會、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藝術家董承濂推出「復圓」計畫,希望透過彼此信物的重生,讓藝術轉化傷痛。
蔣勳表示,月會缺,月也會圓,在缺憾裡期待「復圓」,元宵節是一年第一次月圓,將承載過往與情感的物件,以嶄新形式回到手中,讓愛與記憶得以延續。
在藝術家董承濂心中,藝術不僅止於視覺美感,更擁有療癒人心力量。「復圓」計畫源於其一位摯友的丈夫離世後,詢問該如何處置那枚承載著深厚情感的婚戒?與其將戒指塵封於抽屜或隨著丈夫一起長眠,董承濂提議,將兩人的婚戒重新鍛造,成為一個修復破碎,保留美好的重生。
同樣的問題,蔣勳的母親擁有一條金項鏈,他了解在當年兵荒馬亂年代,黃金對母親的意義,母逝後,他將金鏈改為金印,鐫刻「花甲」二字,金印有扣環,可隨身攜帶。這項「復圓」計畫,由和通基金會推動,在水交社和通蔣勳書房建立工作坊,希望將更多人的「捨不得」遺憾,轉換成「復圓」。
基金會表示,或許你也擁有一件無法割捨的信物,如一對定情戒指、一把失去鎖孔的鑰匙,或一件微不足道,卻盛載回憶的物件,當指尖輕觸時,彷彿仍能感受到思念痕跡,將透過復圓計畫的藝術家和民眾攜手,傾聽故事,在悲傷縫隙中尋找光亮,將回憶鍛造成象徵愛與永恆的獨特作品,活動免費,洽基金會官網或親洽水交社蔣勳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