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骨盆腔發炎

■陳俊銘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周圍結締組織,骨盆腔膜發生炎症時的統稱。正常狀況下子宮內部以及輸卵管是無菌的,子宮頸內會有黏稠的黏液防止細菌入侵,造成它們發炎最主要的原因是陰道的病菌先感染子宮頸,破壞了子宮頸的保護作用,進而往上跑到子宮。常見致病菌如披衣菌、淋病、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其中披衣菌和淋病占一半以上。而這二種菌多半和性行為有關。 骨盆腔發炎的高危險群包括1.性生活很頻繁的年輕女性。2.性伴侶較多(一個月內有兩個以上的性伴侶)。3.先前曾有過骨盆腔感染,常有陰道感染,常沖洗陰道。4.最近四個月內有裝子宮避孕器。5.最近有做過流產手術或子宮手術。 常見症狀有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畏寒或發燒、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小便疼痛、拉肚子等腸胃症狀。而且,常見後遺症如下:1.反覆發作;2.骨盆腔沾黏;3.慢性下腹痛;4.不孕;5.子宮外孕;6.性交疼痛。 中醫治療慢性骨盆腔發炎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肝經循行骨盆腔絡陰器,肝經濕熱加重骨盆腔發炎,臨床經驗以八味帶下方,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土茯芩、川萆薢、樁根白皮、白雞冠花、敗醬草、菌柏、蛇床子、苦參根等,可有效改善下焦濕熱帶來之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小便疼痛可酌加番麥鬚、車前草、海金砂、金錢草。不正常陰道出血可酌加白茅根、藕節、仙鶴草、黃芩、黃連等。拉肚子可酌加山藥、防風、石榴皮、白朮、砂仁等,大黃牡丹皮湯對反覆骨盆腔發炎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骨盆腔沾黏常反射在小腹腹壁層的疼痛,若按壓有很明顯的條索狀,筋結點壓疼點,可以小針刀破除小腹避疼痛反射點,可有效緩解因骨盆腔沾黏帶來的小腹不適。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中醫強調扶正袪邪,可以黃耆、西洋參、東洋參泡茶喝,提高抵抗力。睡眠充足,多休息,生活規律多運動,避免不乾淨的性生活,減少性生活次數,注意個人衛生。飲食避免油炸、太辣、太油膩、太刺激性及生冷冰涼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陰道感染恐不孕 針灸+中藥坐浴對治

中醫師陳孟勤說,採用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從根本改善,有助遠離反覆陰道感染問題。(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陰道感染患者常有私密處搔癢、灼熱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也是婦女常見困擾之一。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孟勤說,反覆感染不只是細菌或真菌的問題,更是體內環境已經失衡,單靠抗生素或外用藥膏只能短期壓制病菌,卻可能破壞陰道菌群平衡,讓感染更容易復發,中醫利用藥方及針灸調理從根本改善,遠離反覆陰道感染問題。 陳孟勤指出,陰道菌群應該保持良好的酸鹼平衡,當免疫力下降、脾腎虛弱、體內濕熱過重時,或是更年期荷爾蒙的改變,陰道的自我保護機制變差,使致病菌趁虛而入。像白帶變多、顏色異常,甚至帶有異味,服用抗生素或使用藥膏後,症狀稍有改善,但沒多久又復發,每當免疫力低下,壓力一大就容易感染,常造成婦女困擾,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她說,中醫治療會依據患者的體質與辨證分析陰道感染的成因,從根本調理身體狀態。每位患者的體質與病理機轉不同,治療方式也會因人而異,針對個別證型進行精準的調理。中醫常採用調理陰道感染的方式包括:1.祛濕清熱,恢復私密環境平衡;2.健脾去濕,減少異常分泌物;3.補腎固本,增強免疫力,防止復發,若腎氣不足身體自我修復能力變差,陰道黏膜無法有效抵禦病菌侵襲。4.針灸+中藥坐浴,內外兼顧加強修復,針灸常用穴位如三陰交、關元、陰陵泉、中極穴等;中藥坐浴則以黃柏、苦參、蒲公英、蛇床子等中藥煎水,外洗或坐浴,有助於舒緩搔癢、消炎抗菌,加速陰道恢復健康環境。 最後,日常保持私密處清潔乾爽,避免過度清潔或陰道灌洗,降低感染風險。提高免疫力飲食可多吃清熱去濕的薏苡仁、綠豆等;健脾助消化如山藥、南瓜等;補腎養陰的黑芝麻、枸杞等。避免熬夜與壓力,少吃生冷甜食冰品及燒烤、辣椒、酒精、咖啡等及洋芋片、餅乾等加工食品。

Read More

台日研討肌少 全植物飲食成焦點

我與日本舉辦高齡醫學交流研討,雙方學者專家就如何保持民眾之焦健康老化,由肌少症、腦科學到智慧照護等廣泛交換意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與日本皆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國家衛生研究院、陽明交大、台北榮總與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等單位舉辦高齡醫學研討會,就肌少症與衰弱診斷、神經科學創新、以及失智與心理福祉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 面對老化挑戰,科學界正積極尋找有效的診斷與介入方法,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的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台灣與日本的世代研究都顯示,不同族群在肌肉老化表現與風險因子上有明顯差異,面對老化挑戰,科學界正積極尋找有效的診斷與介入方法,也突顯國際資料整合與跨國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台灣大學教授蕭斐元比較台灣、英國、與美國等3個國家的世代研究的數據表示,不同年齡層的成年人之肌肉質量、肌力等隨著年齡變化的趨勢及種族差異。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指出全植物飲食湯品對於肌肉健康具有潛在益處的證據,認為此可作為高齡者或復健期長者維持或增進肌肉健康的營養介入策略之一。 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研究員Naoki Ito表示,研究顯示NAD+代謝、乳酸與鈣離子訊號之間的交互作用,可形成「內在能力」可能為健康老化的關鍵中介機制,將可為精準醫療提供新方向。 國衛院副研究員邱雪婷則探討三種不同營養介入策略,包括純素飲食、MyPlate飲食,以及餘甘子(Amla)攝取,對高尿酸血症風險族群之影響,可望作為非藥物介入的潛在選項。助理研究員嚴嘉明聚焦失智症患者常見的情緒與行為變化,並探討照顧者與專業人員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國衛院指出,第9屆台日高齡醫學交流國際研討會日前於日本名古屋舉辦,由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與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理事長Hidenori Arai、日本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執行長Masahiro Akishita共同主持。第10屆則訂明年移師台北召開,由台北榮民總醫院主辦。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走入時光隧道 府城啥物攏佇遮

在「城內」,有許多販售生活用品的店鋪,展覽展出老餅店的餅模,老茶行進入台灣大陸,當時還得使用「護照」。(記者林雪娟攝) 今年為府城建城300。「府城」一詞是台南特有的歷史文化符碼,承載這座文化古都的城市發展、信仰與庶民生活。台南市立博物館推出「上府城一啥物攏佇遮」特展,邀請民眾一起走進府城,探尋台南深厚的城市文化。 市博表示,從展覽主、副標,從城外民眾視角,看當時為何他們都要上府城,因為「什麼都在府城裡」。今年為台南建城300年,這城,指的是城牆,城牆佇立,其閉合和圍繞性質,讓官民得以因城牆被保護,市街、廟宇和設施,能免於外來威脅,城內與城外的生活方式,傳承世代;隨時間流逝,府城城牆失去原有防衛功能,因都市發展而部分拆遷,城牆遺跡融入新的城市地景。 在沒有電子秤的年代,用容器為測量重量工具,然各家用品難免有誤差,以商業公會組織提供的「米舖公較」為唯一標準。 有形城牆形塑無形的府城文化,城內與「草地」、十大大街和聯境組織,連結城區內外的各種民俗活動,在今日生活中,熟悉又陌生的存在,透過展覽將昔日記憶帶回當代,透過新的姿態,帶領民眾重新回顧建城300。 展間規劃一座城門,民眾蓋完「入城章」後進入,那裡聚集許多店鋪,賣米、茶、布、帽、鞋、應有盡有;要打鐵器、銀器、石具,城內有專業的工匠司阜;廟口、城邊,有賣杏仁茶、碗粿、菜粽的點心攤。無論是做生意、買東西、吃好料,來府城就對了。 台南建城300,你知道城門建材為何?答案是花崗石調、三合土方、紅色面磚等。圖為小北門城門遺構。 建城前,這裡被稱為「赤嵌」,廣大土地上,先有來自活躍於中國海禁邊界之外的漢人,後有為拓展貿易而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氏在市街,布置衙署、軍營和文教設施,1684年,台灣入清帝國版圖,開始設立城牆,隨改朝換代,從日治到戰後的拆除行動,城牆消失,之後的文資保存意識興起,部分城門被陸續指定為古蹟,總體性的「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更升格為國定古蹟。城牆圍塑的空間感、城內外交流與生活記憶,至今仍存在今日生活,觀賞展覽之際,大家一起想像府城城牆的未來。 府學與縣學除推動官學教育,也開科取士,當時赴科學應試者,還準備小抄作弊。(記者林雪娟攝) 在展間,民眾可看見「米舖公較」,在沒有電子秤的年代,用容器為測量重量工具,然各家用品難免有誤差,以商業公會組織提供的「公較」唯一標準;「石駝」為店舖用來確定物品重量工具;你知道城門是用何建材完成?包括三合土方、紅色面磚及花崗石條;民俗品部分,府城特有的做16歲所需用品、製餅需要的餅模、茶行販售的茶時的包裝紙及經營者來往台灣和廈門所需的護照,另外還有應考時,考生攜帶的小抄,令人莞爾。種種物件,讓人更清楚當年人們生活百態。展期至8月底。 (記者林雪娟) 做十六歲是府城特色,將七娘媽亭燒給七娘媽,完成儀式後,代表孩子成年了。(記者林雪娟攝)

Read More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 揪關節發炎

關節內注射合併藥物 1週內改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歲女性,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數年內已有多處關節變形,即便接受治療後,雙側手腕持續腫痛。有次就醫經軟組織超音波檢查發現,其雙側手腕顯現高度發炎訊號。後續在接受關節內注射、合併多重藥物調整下,1週內疼痛改善逾7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表示,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搭配關節內注射是正規且安全的治療方式,既大幅降低藥物加量需求、減少不必要暴露的藥物副作用,更能及時顯著改善病人不適。此外,免疫相關皮膚疾病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範疇,搭配不同類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並視病情輔以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協助病友快速穩定病情且兼顧生活品質。她分享,曾有一名20歲的學生,長年旅居國外,全身大面積乾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長年深受其外觀紅疹與癢感困擾,使用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外用藥膏後,1週內其大面積紅疹已有9成獲得改善,全身癢感也明顯消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