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為府城建城300。「府城」一詞是台南特有的歷史文化符碼,承載這座文化古都的城市發展、信仰與庶民生活。台南市立博物館推出「上府城一啥物攏佇遮」特展,邀請民眾一起走進府城,探尋台南深厚的城市文化。
市博表示,從展覽主、副標,從城外民眾視角,看當時為何他們都要上府城,因為「什麼都在府城裡」。今年為台南建城300年,這城,指的是城牆,城牆佇立,其閉合和圍繞性質,讓官民得以因城牆被保護,市街、廟宇和設施,能免於外來威脅,城內與城外的生活方式,傳承世代;隨時間流逝,府城城牆失去原有防衛功能,因都市發展而部分拆遷,城牆遺跡融入新的城市地景。

有形城牆形塑無形的府城文化,城內與「草地」、十大大街和聯境組織,連結城區內外的各種民俗活動,在今日生活中,熟悉又陌生的存在,透過展覽將昔日記憶帶回當代,透過新的姿態,帶領民眾重新回顧建城300。
展間規劃一座城門,民眾蓋完「入城章」後進入,那裡聚集許多店鋪,賣米、茶、布、帽、鞋、應有盡有;要打鐵器、銀器、石具,城內有專業的工匠司阜;廟口、城邊,有賣杏仁茶、碗粿、菜粽的點心攤。無論是做生意、買東西、吃好料,來府城就對了。

建城前,這裡被稱為「赤嵌」,廣大土地上,先有來自活躍於中國海禁邊界之外的漢人,後有為拓展貿易而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氏在市街,布置衙署、軍營和文教設施,1684年,台灣入清帝國版圖,開始設立城牆,隨改朝換代,從日治到戰後的拆除行動,城牆消失,之後的文資保存意識興起,部分城門被陸續指定為古蹟,總體性的「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更升格為國定古蹟。城牆圍塑的空間感、城內外交流與生活記憶,至今仍存在今日生活,觀賞展覽之際,大家一起想像府城城牆的未來。

在展間,民眾可看見「米舖公較」,在沒有電子秤的年代,用容器為測量重量工具,然各家用品難免有誤差,以商業公會組織提供的「公較」唯一標準;「石駝」為店舖用來確定物品重量工具;你知道城門是用何建材完成?包括三合土方、紅色面磚及花崗石條;民俗品部分,府城特有的做16歲所需用品、製餅需要的餅模、茶行販售的茶時的包裝紙及經營者來往台灣和廈門所需的護照,另外還有應考時,考生攜帶的小抄,令人莞爾。種種物件,讓人更清楚當年人們生活百態。展期至8月底。
(記者林雪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