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思樹風情

■楊森永 不曾想過,樹木,竟能叫我醉心。欒樹是台灣四季常見的行道樹,一年有兩次花期,擁享一樹風華。 每年春天,欒樹會從光禿禿的枝條上長出鮮嫩的綠葉,夏天則以濃綠的樹葉為過往的人們提供遮蔭,夏天即將結束時,微小的黃花,施展花海戰術衝擊路人視野,在一片茂綠上覆了一層紗。 漫步於林蔭小徑,伴著葉子,顏色微亮,卻不至十分動人的地步,突然一陣微涼的風撫面而來,構成一波波耀眼的黃金花浪,我的視線卻被懾服了,讓人忍不住舒服的閉眼,沉浸這久違的清爽,發出陣陣的讚嘆。 轉秋時,碩果滿滿掛樹冠,如盞燈籠,絢麗多彩繽紛,與秋風撞個滿懷。入冬後,嫩紅的蒴果轉為暗紅色,膨脹成氣囊狀,像似千萬個小燈籠掛在樹梢,因而又有「燈籠樹」之稱。內心不禁思索著,完全不同於初次的綻放,以絕美的顏色璀璨著。那究竟是什麼顏色呢?如此不鮮明卻勾人心魄的色彩,或許來自相思的顏料抹上,鉅細靡遺勾勒記錄下來。 作家蔣勳在《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一書中的一篇文章〈欒樹〉,有著對欒樹的歌頌與禮讚!凝望久了,我竟也對它升起一股美麗的情思。在春回大地舞台上,如模特兒般忙著換裝,以豐富的色彩抓住我心。其自然適應與遊戲規則的生命史中,與來往城市的旅人們,交織出一個個簡單卻不凡的故事,此刻,仍堅毅蔓延著。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基馬里萬」之謎

文/鄒敦怜 畫/陳淑嬌 從前一個公司離職後,我換上桃紅色的制服,成為一個外送員。一開始有些心情沮喪,不過很容易在夾縫中找到生機的我,很快的在這樣的工作中找到快樂。每天,我都能聽到無數次的:「謝謝你,辛苦你了。」也能有很多次真正的眼神交會,至於收入嘛!其實一個人也不用花太多,夠用就好,不是嗎? 也許是我的好心態帶來好運氣,有些地方送了幾次,他們竟然跳過平台,直接給我工作了,像是這家手做健康便當的商家——吳媽媽盒餐。最近,吳媽媽接到一個松山區老人中心的單子,每天中午得送四十個餐盒。吳媽媽從那天就跟我說:「小許,你來,你送東西我安心。」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跟這家安養中心結下不解之緣。 這家私人中心有三十多位住戶,中心會安排許多老人團康活動,運動、音樂、藝術課程什麼的。我送餐的時間通常都是每天十一點半,那時候正好是他們做體操的時間。從我按門鈴到把東西提到廚房,一路上會遇到好幾個住戶,我總是嘴很甜的笑著問候。這些老太太、老先生都很喜歡我,大家都像看到自己的孫子一樣,招著手大聲叫我:「帥哥小許!」 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萬奶奶,她永遠是一副平靜、置身度外的模樣,滿滿皺褶的臉,看不出她的喜怒哀樂。在大家都歡樂跳舞的體操時間,萬奶奶定定的坐在自己的輪椅上,彷彿一位居高臨下的女王。她的輪廓很深,看起來像原住民,據說已經超過一百歲了。她的眼珠子已經有點混濁,但是看著你的時候,依然有種懾人的力量,你會覺得她那不知道定焦在哪兒的眼珠,似乎環繞式的盯著你看。 送過幾次餐之後,我對這位總是那麼淡定的老人家充滿好奇,也聽到一些關於萬奶奶的傳聞。她是這裡的VIP,由一家已經歇業的成衣廠負責所有的費用。原本的主人已經過世,但子女繼續付錢,只是不再有人探望。她沒有其他朋友,也沒有其他的家人。據說萬奶奶來自金山,是平埔族公主,只是沒人問清楚是哪個族的。她會說簡單的國語、客語,但最常聽到的是她喃喃自語說著別人聽不懂的原住民語。 「客語?我會說呀!」聽到這句話,負責人像找到救星,要我有空多跟萬奶奶聊。都會區的年輕人,會說流利客語真的不多,再加上萬奶奶真的很難聊,每一句話中間都是長長的休止符,她總會說話中回到過去的時空。不過,幾次聊天,我終於稍微理出了這個神祕的萬奶奶,她曾經經歷過那些人生的故事。 她之前住在金山,因為愛慕一位從城市來的年輕人,就不顧一切的下山。之後因為找不到那個人,只好設法生存下來。她忘記自己從哪裡來,卻一直記得自己那時要去的地方——基馬里萬。 在她描述中,這個基馬里萬那時有小帆船經過,寬闊的河水流淌,一眼望過去滿眼的綠,碼頭上總是有很多人。她剛來這裡的時候,總是被碼頭附近熱鬧的攤位吸引:「擔仔麵真好食。」她用客語意猶未盡的說著。萬奶奶的話語成為我心頭的牽掛,每到一個有「萬」字地名的地方,像是萬華、萬里、萬丹、萬巒、萬豐……我總會特別留意,看看這裡有沒有曾經的河川、曾經的碼頭。這樣過了半年,我的努力還是如同大海撈針。 重返基馬里萬成為萬奶奶人生最後的清單,只是這份清單,在過完年後也不得不終止。那天我聽到萬奶奶已經離開,我有滿滿的遺憾,我還沒幫她找到那個如夢似幻的基馬里萬啊! 當我準備說服自己放棄尋找時,有天我經過松山一個古老的教堂,裡頭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文獻資料。我不經意的看著櫥窗裡展示的文件,介紹教堂興建的歷史,我瞥見一串字「Ki-malitsigowan」,心裡忍不住狂跳。 Ki-malitsigowan!讀起來不就是基馬里萬,這是很久以前的巴賽族原住民語,這個語言已經消失了,而這個族,正好在金山附近。讓萬奶奶牽掛一輩子的基馬里萬,竟然就是現在的松山區,以前曾經叫錫口、或是貓里錫口,一直到1815年才改叫松山。萬奶奶年紀大了,她忘了很多事情,但卻偏偏記得年輕時聽到的地名。她一直想要去的地方,竟然就是她一直待到終老的地方。 萬奶奶,我知道哪裡是基馬里萬了,我要怎麼讓您知道,您一直在Ki-malitsigowan的懷抱中?

Read More

防黃熱病 瘧疾 旅遊醫學門診別忘了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時值暑假旅遊旺假,國人出國人數明顯上升,為確保旅遊健康與安全,衛生福部苗栗醫院特別提醒民眾,東南亞、中南美洲與非洲等地仍有多種傳染病風險,如登革熱、黃熱病、瘧疾與旅遊者腹瀉等,建議提早預約旅遊醫學門診,做好出國前的健康準備,以降低罹病風險。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徐國芳表示,旅遊醫學不只是施打疫苗,更包含針對不同國家、旅遊型態與個人健康狀況的整體風險管理。根據疾管署建議,部分疫苗(如黃熱病)須於出發至少10天前接種才具完整保護力,民眾應提早4~6週預約旅遊醫學門診。兒童、孕婦、銀髮族與慢性病患者更是高風險群,尤其不容忽視。 苗醫旅遊醫學門診由職業醫學科兼高級健檢中心主任李政剛親自看診,李政剛指出,不少人以為只是短程旅遊,不需要做什麼準備,但實際上,像是旅遊者腹瀉、蚊蟲傳染病、或因高溫或高海拔造成的身體不適,都是常見又可預防的問題,倘若因輕忽而沒有事先做好準備,身體萬一出現狀況,國外就醫又不如國內方便,將徒增許多困擾與風險,不可不慎。 李政剛提醒,提早接受旅遊健康評估與必要的預防措施,才能讓假期真正安心無憂,確保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李政剛說明苗醫旅遊醫學門診服務項目包含有: 1.目的地疫情分析及個別醫療諮詢。2.疫苗注射及建議(包括疫苗施打的銜接)。3.出國留學及工作之健檢。4.常備藥物之準備與諮詢。5.旅遊健康護照(給旅行者隨身攜帶)。6.回國民眾的疾病評估、治療及追蹤。7.與慢性病照護體系及社區預防醫學接軌,提供個人化的全人照護。 服務對象為:1.一般短期出國民眾(小於30天的旅遊觀光、商務、會議)。2.海外長期滯留民眾(大於30天的留/遊學、探親、工作、移民、替代役)。3.特殊目的出國民眾(朝聖、醫療、遠洋漁船/貨輪)。4.預約諮詢的團體。

Read More

捐髮助癌友 27歲男斷3年長髮

27歲男子邵竣德為了捐髮助癌友,慨然剪下養了3年的烏黑秀髮。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絲絲秀髮共織愛」捐髮活動,3日上午社會局再度攜手曼都髮型於樹人家商辦理,共有25人捐髮,其中多對母女一起剪下秀髮,還有一名27歲的男子慨然剪下保養了3年的長髮,市議員洪佳君也在曼都造型師的協助下一頭秀髮瞬間變成清湯掛麵,有人笑說她若穿上制服,會變成高中生。 目前在中油公司擔任僱員27歲的邵竣德表示,堂哥邵偉哲曾於112年參加捐髮,並鼓勵他捐髮助癌友,他每次洗完頭髮再用潤絲護髮,頭髮留了3年來捐髮;造型師誇他的頭髮烏黑柔順,色澤明亮,真是好髮,做出來的假髮會比真髮漂亮。 今年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卓毓恩在母親江怡萱的帶領下,母女倆一起捐出秀髮;另一對捐髮的母女是陳玟蓁和5歲女兒傅思漫,2名最年幼的捐髮女孩童稚的說,希望做成假髮的真髮,能讓沒有頭髮的小朋友變漂亮。 市府副秘書長柯慶忠表示,每一束頭髮都代表著一份愛心及溫柔,非常感謝洪佳君議員和社會局持續推動「絲絲秀髮共織愛」,10年來累計超過3百人響應,包括平時捐贈的合計近5百束秀髮,都交由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製作假髮,再贈與化療中的病童。

Read More

健康食品功效 新增膝關節保健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3日公告,健康食品之功效新增「膝關節保健」一項,即日起業者按規定完成人體食用試驗研究核准通過,即可宣稱有助舒緩不適,並呼籲民眾選購健康食品應認明「小綠人」標章,才能合法宣稱保健功效。 食藥署指出,公告訂定健康食品管理法所稱保健功效之項目及健康食品之膝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明定以人體食用研究,就健康食品對膝關節保健功效之評估,規範評估試驗要件、檢測方法及保健功效敘述。 食藥署指出,膝關節保健項目是由國內學術單位提出,食藥署進一步與專家及骨科、復健等醫學會討論評估,最終決定新增這一項保健功效可以申請健康食品,業者產品如想要宣稱「膝關節保健」功效,必須配合食藥署公告的評估方法,進行人體食用研究。 食藥署指出,考慮多數有需求民眾以長者為主,所以受試者以40歲至80歲為主,且須排除排除孕婦、曾有膝關節創傷或手術病史者、嚴重心臟血管疾病者,並服用至少12週,再來看看前後的功效比對。 食藥署提醒,依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一般食品不得標示或廣告為健康食品;另食品標示或廣告也不得有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如有違反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款。 食藥署指出,衛福部目前公告的健康食品管理法所稱保健功效之項目,包括骨質保健、調節血脂、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牙齒保健、護肝、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輔助調節血鐵、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及膝關節保健等共14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學杜甫心算

■一靈 一片花飛 在春天──是減法 在秋天──是加法   輕擲一嘆 在某些寂靜──叩出裂痕 在某些寂靜──更顯幽深   寂寞也有濃淡 ──有時因人多 ──有時因人少   對人說歡喜,歡喜加倍 ──可能 對人說憂懼,憂懼減半 ──未必   慢慢深長的夜幸好 天高能容影子許多 不說的事許多   這樣能安於暗地裡數算 若隱若現的那些──小念頭 梳理那些如髮變長 或飄落的 ──沉默──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在大目降的日子

■子青 倏忽之間,回眸竟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卅五個年頭。或許歲月不再,但記憶未曾凋謝;也許青春難返,然而心情依舊蕩漾。 當過兵老一輩的人,應該都聽說過番號挺有名氣的步兵三三三師(埔光部隊)。之所以名聲如此響亮,是因為它曾打過八二三砲戰,紀律嚴明,素有「虎師」之稱。而我何其有幸,在年輕的歲月裡,曾經在這戰功彪炳、英氣凜然的軍隊中,當過一年又八個月的「埔光人」。 事實上義務役應該是兩年整。由於當年上大學前,去了臺中成功嶺集訓,合併高中軍訓的時數抵掉了兩個月的兵役;又大學畢業後,入伍受訓先是進到了北投復興崗,接受了政戰和基礎訓練,兩個月之後才抽籤下到部隊,正式保家衛國去了。扣除了這前後的四個月,在埔光部隊的歲月就成了我這一生很難忘懷的經驗。 三三三師的駐地在臺南新化虎頭埤附近,我的營連所屬旅部則在另一邊的「知母義」營區。猶記在那偌大的營區裡,除了廣袤的操練場之外,那整排的各營連大樓更是令人望去就肅然起敬。 回想在復興崗下部隊前的分發抽籤,受訓的學員們個個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地端坐在禮堂,臺上依次地唱名抽籤。可是聽到的都是郵政信箱號碼,鮮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是身落何處。結束後的休息時間裡,中隊長關心地詢問我的抽籤情形,他笑笑地說我抽到了「天下第一師」,我當時的反應卻是一臉的狐疑。 從臺北搭乘火車南下,其實沿途自己的心情是有些緊張的,畢竟聽到了有關新化師的一些傳言,原本很平靜且坦然的思維,突然有了莫名的想像,而且是那很累人的畫面。慶幸的是,臺南是我就讀中學六年的老地方,心中充滿著既熟悉又甜蜜的往事。 軍用卡車將我們同是分發埔光部隊的同袍載往目的地——新化。新化舊名「大目降」,現在大家如果到此一遊的話,當然囉!虎頭埤必定是首選,再到老街逛逛,楊逵文學館、武德殿也是少不得的景點。在卅多年前,大目降可沒有現在那麼的繁榮哩!當時軍卡一路飆過新化的市街,直奔我年輕時戰鬥的生活記憶——陸軍步兵三三三師。 不久,卡車就停在師部前的路緣,我們一夥人下車後魚貫地走向通往師部的大門。個個身著草綠色燙有整齊摺痕的軍裝,揹著充滿青春希望的忠誠袋和擦得發亮又逼眼的皮鞋、銅環扣,直挺挺地走到了衛哨處,戍守的憲兵士官好樣地向我們行了個舉手禮,結果已經在復興崗當學員所養成的習慣,卻讓我們幾個初當「長官」的弟兄們,頓時有些彆扭地回禮。 來到了師部,在師長、政戰主任的訓勉後,我被帶領到不遠處的知母義營區。見過了營長來到連部,開始了天下第一師的部隊生活。猶記連長歡迎我的第一句話竟是:「恭喜你呀!一下部隊就碰到了年度的大演訓——師對抗。」霎時,我的心情慘跌如股市崩盤。心中不免驚訝地嘀咕:「怎麼會那麼『幸運』呀!」 果不其然,幾多日子之後部隊開拔行軍了,方向朝南集結屏東。在出發前,幾乎每天都有旅部集合整裝操練。剛開始還帶有部分的新鮮感,一股男兒志在四方的豪氣,政戰的我也是要戰鬥的,至少要保護好政戰袋裡頭的那面國旗,倘若哪天真的打回大陸,升起它可光榮的很哩!就好像棒球賽奪冠,升會旗、唱國旗歌一樣的驕傲心情。 上百公里的行軍,日夜兼程。一路上又是風又是雨,我看到扛著小砲的上等兵都已經走到跛腳,還是使命必達,心頭不免由衷地佩服。 終於結束了長達兩週的演訓。演訓中難得有淋浴的機會,洗戰鬥澡現在回想起來還挺有趣的。之後回到了營區,也顧不得天冷,沖個長澡、睡個好覺,頓覺是人間最大的幸福了。 後來部隊就在早晚點名、跑步、刺槍、戰鬥訓練、打靶、莒光日和出任務中度過。直到營部接到了新的任務,就是去換守海防(當時還沒有現在的海巡單位)。 來到了鹽水,因為是營部連的關係,所以和營部一同駐紮在鎮郊。部分的排、班就分派出去戍守海防,或許都是第一次到海邊當兵,阿兵哥們還蠻高興的。但欣喜的心情維持不了多久,部隊開始瘋傳哪個班哨出了夜巡落水的大事;又有哪個晚上和憲、警一起圍捕走私品及大陸妹。現在想起那一段日子,守海防真的一點也不愜意,更不簡單。當你看到營部操場布滿了走私品需要清點造冊;又偷渡的獒犬需要看管飼養,後來又送去海關電斃等等情事。說實在的,心裏想著自己何時可以退伍呀?海洋那麼廣大、又那麼迷人,偏偏讓人心情好生辛苦。雖然鹽水是個好地方,擁有著名的老街、八角樓,又有好吃的意麵,還有豐富到不行的人情味。但讓我印象超深刻,而今回想起來心情還在的是即將退伍前的「元宵蜂炮夜」。 武廟起炮了!炮聲震天價響遊客如織。就連營部操場一時也停滿了各國使館的大小車,而我們是全副武裝留營戒備。除了要保護大使們的愛車之外,營區的安全更是不能掉以輕心。畢竟武廟離駐地不遠呀!經過一夜的鎮邪祛惡,還有人們的狂鬧元宵。才一個晚上,真的營部連沒有人敢闔眼的,一大早還必須配合公所的要求去掃街整理「炮屍」。退伍返鄉之後,只要聽到元宵節到了,那彷彿夢魘般的夜晚及清晨,都會讓我不由自主地哆嗦了起來。 終於,在最後一次的駐哨督導完畢後,結束了我的軍旅生活。離開鹽水古鎮的時候,月亮已經高高升起,天空清朗無雲,淡淡的風輕輕拂過了我的心弦,微揚起那青春的低吟……

Read More

大腸癌篩檢降至40歲 可降2成發生率

台南與基隆率先大腸癌篩檢年齡降至40歲,台大研究團隊分析50萬筆資料確認,提前進行大腸癌篩檢,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風險。(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原台南縣與基隆市率先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到40歲,台大醫院研究團隊分析歷年資料確認,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到40歲,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21%至25%,死亡風險下降34%至39%,研究已發表於JAMA Oncology期刊,為全球預防大腸癌提供關鍵實證依據。 台南市衛生長李翠鳳指出,台南縣的31個鄉鎮市在民國92年就率先推行行動醫院,主動到社區為4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肝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等篩檢,台南縣市合併後則擴大到37個區繼續辦理,這些年來也收集超過26萬筆珍貴資料,可供醫學研究。 台大院長吳明賢指出,台灣很早就推動大腸癌篩檢,但跟其他國家一樣以50歲當作篩檢門檻,隨生活習慣、環境致癌因子改變,大腸癌出現年輕化趨勢,是否把篩檢年齡往前,學界、公共衛生都很關注。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邱瀚模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統計分析,台南與基隆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長達17年的社區篩檢資料,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3.2例,風險減少超過50%。 邱瀚模指出,台灣當前40至49歲男女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3名,不能再觀望歐美決策跟進,必須要有自己對策。 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目前國人每年新發大腸癌約1萬7千多人、死亡約7千多人,分居發生率跟死亡率的2、3位,在整體癌症防治上是重要一環,癌症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非常重要,國際署已將大腸篩檢年領下修到45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則下降到40歲進行檢查,期提前發現癌變並及早治療。

Read More

塑膠奈米微粒 引發腸漏症

  成功大學與嘉義大學合作團隊深耕微生物外泌體之功能研究,成果獲2024年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成大食安所副教授徐瑋萱(右4)、嘉大園藝系助理教授李保宏(左3)帶領團隊合作完成研究。 (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長期受到關注,然而針對塑膠毒性的認知仍然有限,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所副教授徐瑋萱,與嘉義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李保宏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塑膠奈米微粒竟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相關研究不僅獲得國際關注,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塑膠微粒種類、尺寸複雜,對人體的傷害迄今還未能釐清,尤其超小尺寸奈米微粒觀測不易,相關研究更是缺乏。成大、嘉義大學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奈米微粒會影響腸道細胞與細菌的訊息傳遞系統,進而改變細菌與宿主的共生關係,不僅破壞平衡、更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本項研究也成為塑膠汙染健康風險研究的新里程碑, 另合作團隊也在之前一項水耕蔬菜研究中,也發現水中的奈米塑膠粒雖未直接傷害萵苣,卻會促進水耕系統中特定細菌的繁殖,這些細菌釋放的外泌體,會抑制作物的抗氧化系統與生長機制,最終導致萵苣枯萎死亡。成果亦刊載於國際期刊《危險物質(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外泌體做為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信使,運作指令受到影響也將改變菌群與宿主共生關係。 徐瑋萱表示,塑膠微粒已成為全球環境的重要隱憂,不只汙染海洋、土壤,現也正時影響作物生長與人體健康。奈米粒徑的塑膠微粒可透過影響微生物或宿主細胞的外泌體,間接損害生物體,不論是植物或動物,影響範圍廣泛,潛藏風險不容小覷。 本次研究拓展微型塑膠毒性認知同時,也突顯外泌體在菌群與宿主間對話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獲可為治療打開方向,李保宏指出,探究外泌體如何調控腸道菌相與宿主健康狀況,為一新穎且極為重要的議題,期待未來以微生物外泌體開發相對應的治療標的。

Read More

肺炎鏈球菌疫苗 估215萬人未接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肺炎是去年十大死因中,唯一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的疾病。但據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僅有24.9%的65歲以上長者完成兩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推估仍有215萬人連1劑疫苗都未接種。 據統計,超過9成的肺炎死亡者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台灣整體社會老化且年長者伴有慢性疾病的比例高,在生命的晚期經常會併發肺炎引起重症、死亡。 據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底,僅24.9%的65歲以上長者完成兩劑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推估仍有215萬人(約47%)連1劑疫苗都未接種。2024年肺炎認知大調查發現,不認為自己屬肺炎高風險族群及對疫苗安全性存有疑慮,是65歲以上年長者不接種疫苗的主因。 研究指出,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風險,較健康成人高出數倍至17倍之多。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能預防肺炎以及相關嚴重感染症,是守住健康的關鍵一環。呼籲65歲以上長者或19-64歲的高風險族群盡速公費完整接種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以獲得完整免疫保護力。 同時,國人第一大死因癌症其實也跟肺炎密切相關。研究指出,許多癌症患者最終死因與「感染」有關,多數死亡病例歸因於流感與肺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進一步說明,癌症患者因慢性發炎、造血系統異常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原因,常處於免疫力低下狀態,所以感染風險高,像肺癌患者罹患IPD的風險是一般成年人的13倍11。而若癌症患者不幸感染IPD4天內死亡率恐高達4成,對健康的威脅不可小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