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柯志恩與市議員李雅靜出席親子活動

立委柯志恩與市議員李雅靜在鳳山區文華國小出席親子活動,兩人捲起衣袖、換上短褲,親自下水參戰,和現場小朋友展開熱血的水槍大戰。(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與市議員李雅靜廿七日下午在鳳山區文華國小出席親子活動,兩人捲起衣袖、換上短褲,親自下水參戰,和現場小朋友展開熱血的水槍大戰,成為整場矚目的焦點。 這場親子活動湧入近千名親子民眾,共同參與集歡樂、教育與社區情感於一體的夏日盛會。今年活動邁入第七屆,規模再創新高,三大主題活動更是讓大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現場氣氛溫馨、笑聲此起彼落,為暑假時光增添滿滿幸福記憶。 柯志恩全程笑容滿面,被小朋友們團團包圍狂射水柱,玩到全身溼透。她開心地笑說:「這是在高雄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穿短褲亮相,而且還是全身濕透的狀態。但真的好開心,小朋友太可愛了,這樣的活動應該要常常辦」。 李雅靜議員也不輸陣,一手拿水槍、一手與孩子互動,不但全身濕透,臉上更是掛滿幸福的笑容。她說:「看到大家玩得這麼開心,真的值得。這場活動我已經協辦七年了,每年都希望孩子們在這裡找到快樂、找到笑聲,也讓家長重新體會陪伴的意義。」 活動由高雄市從善公益協會連續七年主辦,理事長林治學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放下手機、爸媽放下煩惱,一起擁抱陽光與水花,共創專屬的親子回憶。 包括高雄市交通警察大隊長黃元民、少年隊長陳仁正、鳳山區長吳茂樹及各里里長、文華國小校長朱淑如、國際獅子會E2區總監陳建全、鳳山獅子會會長李亞玲、鳳山西區扶輪社社長王建富等也到場,一同感受親子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溫暖。

Read More

竹市加強營建剩餘土石方管理 修正自治條例八月上路

  竹市府將自八月一日起施行修正後的《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自治條例》,透過加強監管機制、落實以價制量原則,並導入科技監控與稅制手段。(翻攝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建築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更被譽為工業發展的火車頭,在推動城市建設的同時,所衍生的營建剩餘土石方(以下簡稱「餘土」)及廢棄物,也常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為有效管理建築過程中產生的餘土,新竹市政府將自今年八月一日起施行修正後的《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自治條例》,透過加強監管機制、落實以價制量原則,並導入科技監控與稅制手段,期盼達成土方管理與環境保護兼顧的雙重永續目標。 竹市府將自八月一日起施行修正後的《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自治條例》,透過加強監管機制、落實以價制量原則,並導入科技監控與稅制手段。(翻攝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都發處表示,新竹市因建設蓬勃,建築餘土近三年的產出量有逐年升高的狀況,且外建築地餘土亦大量湧入,根據內政部統計一一一至一一三年間,竹市收容餘土約四百三十七萬立方公尺,其中收容外縣市餘土是竹市產出的一點五倍。大量清運車輛的運棄,容易導致道路劣化、交通安全威脅及市容環境破壞,如另有違規堆置案件,更將造成環境壓力與公共設施維。市府為進一步強化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與管理,於近日經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核定,正式通過《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自治條例修正案》,修法內容涵蓋科技執法、流向管控、及徵稅等多項創新措施。 竹市府將自八月一日起施行修正後的《新竹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自治條例》,透過加強監管機制、落實以價制量原則,並導入科技監控與稅制手段。(翻攝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都發處說明,此次修法「新增流向管制規定」,新修訂條例明確規範,經收容處理場所後端出場的剩餘土石方及加工再利用的產品,皆需納入流向管理機制。「加強科技執法手段」,為提升違規查處效率,條例亦新增電子聯單與GPS定位管控,透過科技手段即時掌握土石方運輸動態,強化監督效能並提升執法精準度。 都發處指出,市府同時也「擴大處理場所規範」,增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場所,可兼收營建剩餘土石方的規定,期望透過資源整合提升再利用效率,減少環境負擔。此外,「明確分工與協調」,執法條例進一步釐清政府機關間的職責分工,並建立跨局處協調機制,此外,也同步增訂「徵收特別稅規定」,針對竹市及外縣市進入的營建剩餘土石方進行課徵,透過「以價制量」機制促使業者落實合法合規的處理流程。

Read More

花蓮縣宣導回收新制 強化源頭管理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辦理「應回收廢棄物責任業者法規說明會」,邀集轄內責任業者、農會產銷班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參與。(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為加強宣導回收法規與申報制度,花蓮縣環境保護局辦理「應回收廢棄物責任業者法規說明會」,邀集轄內責任業者、農會產銷班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參與,針對責任業者登記、申報繳費及近期法規修正內容進行說明,協助業者確實掌握法令義務,共同落實資源循環與永續管理。 縣長徐榛蔚表示,隨著消費行為與產品樣態的多元發展,廢棄物產生型態日趨複雜,民眾常接觸的容器包裝、電池及電子電器產品等均涵蓋於現行法規管理範圍內。 為強化源頭管理與生產者責任,目前應回收廢棄物已公告涵蓋十四大類三十八項,包括容器、電子電器、資訊物品、輪胎、鉛蓄電池等。業者如有製造、輸入或受託代工上述產品,應依法辦理責任業者登記,並依核定費率申報營業量及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 環保局強調,此次針對「應回收廢棄物責任業者管理辦法」、責任業者申報與課費方式進行實務說明,並解說近期環境部修正重點,包括將單只重量達一公斤以上之二次鋰電池納入公告應回收「乾電池」範圍,以及塑膠平板包材自七月一日起列管徵收,請相關製造或輸入業者特別留意列管範圍及申報義務。 環保局指出,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責任消費與生產」,責任業者應積極配合政策推動,依規登記並按期申報繳費,共同建構循環經濟體系,落實資源永續。

Read More

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開展

  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在冬山鄉公所一樓大廳開展,展期即日起八月二十五日,誠摯邀請民眾蒞臨觀賞,感受筆墨之美。 (冬山鄉公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為推廣書法藝術、促進社區文化交流,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與張太白老師攜手冬山鄉公所舉辦「宜蘭縣噶瑪蘭書法學會張太白師生書法展」在冬山鄉公所一樓大廳開展。本展覽由致力於社區書法教育多年的張太白老師與學會理事長方錦聰先生共同策劃,展出其指導學生歷年創作成果,展期即日起八月二十五日,誠摯邀請民眾蒞臨觀賞,感受筆墨之美。 張太白長年於冬山鄉珍珠社區等地推廣書法教育,學生年齡層橫跨老中青少,課堂氣氛和樂,學習風氣濃厚。無論初學者還是資深學員,在老師耐心指導下皆能自在揮毫、盡情表現。許多學員更因接觸書法,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 此次展覽作品類型豐富多元,涵蓋多種書體,展現學員們在筆墨中展現的個性與技藝,亦可一窺張老師教學精神的傳承成果。展覽不僅是視覺藝術的享受,也是一場文化心靈的洗禮。 鄉長林峻輔表示,鄉公所長期重視文化教育與藝術傳承,社區書法的蓬勃發展,正是地方文化力的具體展現。張太白老師透過多年不懈教學,凝聚社區向心力,激發居民創造力,這次書法展是社區文化深耕的最佳見證。

Read More

宜縣「租稅學習百靈果」明信片抽獎活動 9/15截止收件

  一一三學年度下學期「租稅學習百靈果」明信片抽獎活動將於九月十五日截止收件。(宜蘭縣財稅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財稅局為增進縣內國小學生瞭解「消費應踴躍索取雲端發票」並推廣「行動支付」,特與教育處合作,利用該處所建置的全英語學習環境(新生國小英語村)辦理「租稅學習百靈果」宣導活動,縣內國小學生於報名進村後,可在購物中心的情境教學中,透過財稅局自製教具與有關租稅常識教材,與外師互動學習,更可在課程結束後,填寫活動明信片上之租稅問答,寄回財稅局參加抽獎。 財稅局表示,此活動分為上下學期兩階段舉辦,上學期已順利辦畢,以線上實體直播抽獎抽出二十五位幸運的學生後,委由各國小學務處轉交獎項。下學期抽獎明信片收件截止日為九月十五日,請尚未寄回明信片的學生們把握時間,在暑假期間填妥明信片並寄回財稅局,才能參加抽獎。據統計,截至七月底前已有五百八十九張抽獎明信片寄回,件數較上學期多出百分之四十二,財稅局在此感謝各位學生們的熱烈參與,將於十月份大型租稅宣導活動中再抽出二十五位得獎者,每位贈送二百元超商禮券一份。

Read More

消防局第一大隊後壁分隊前往雅聞觀光工廠舉辦防火防災宣導

後壁消防分隊前往雅聞觀光工廠舉辦防火防災宣導,提供小小消防衣供小朋友穿著,寓教於樂方式讓大家體驗消防人員的工作內容。(消防局一大隊提供) 記者陳佳伶/後壁報導 消防局後壁消防分隊二十七日在雅聞觀光工廠舉辦防火、防災宣導,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居家安全檢查,要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定期檢查電線、電器確保用電安全,並透過互動體驗與實地演練,傳遞正確消防知識,以強化對火災的防範與應變能力。 位於後壁區的雅聞觀光工廠為溪北地區新興觀光工廠,遊客相當多,為提高員工與遊客的防火意識,消防局第一大隊後壁分隊結合義消前往舉辦防火防災宣導;宣導重點包括「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的重要性」、「初期火災滅火方式」、「CPR+AED心肺復甦操作教學」、「防範一氧化碳中毒」及「防災避難逃生技巧」等。 消防人員宣導防火防災知識,也介紹消防衣帽鞋、空氣呼吸器等個人裝備及車輛救災救護器材,並提供小小消防衣供小朋友穿著拍照,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讓大家體驗消防人員的工作內容及了解消防人員的辛勞。 消防局說,防火防災宣導活動讓民眾了解更多實用的消防知識與技巧,也意識到平時應加強居家安全檢查,安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定期檢查家中電線、電器,插座、確保沒有破損或老化情況;電器周圍保持清潔,避免堆積灰塵或可燃物,確保用電安全。

Read More

8/1原住民族日 全國原住民免費暢遊宜蘭童玩節

  宜蘭童玩節規劃多場原住民團隊接力登場,展現台灣多元文化與在地藝術能量,八月一日原住民族日當天及二日將由阿美族「瑪嘎巴嗨文化藝術團」,帶來充滿力與美的傳統歌舞,縣府邀請全國原住民朋友原住民族日當天免費入園暢遊。(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歡慶八月一日「原住民族日」,宜蘭縣政府邀請全國原住民朋友當天免費入園暢遊「二0二五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只要在童玩節各票口,出示可證明原住民身分的證件如身分證、戶籍謄本等,即可免費入場,共襄盛舉。 原住民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根基,亦是台灣重要原生族群,宜蘭童玩節是台灣夏季的重要藝文盛事,除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演出外,也特別規劃多場原住民團隊接力登場,展現台灣多元文化與在地藝術能量,跨越國界、不分族群文化交流。 七月二十六日來自大同鄉、南澳鄉的原住民「宜蘭縣門諾漾文化藝術團」演出泰雅族歌謠與傳統舞蹈,深受遊客好評。八月一日原住民族日當天及二日將由阿美族「瑪嘎巴嗨文化藝術團」,帶來充滿力與美的傳統歌舞,希望讓遊客認識原住民豐富的風俗人文。八月九日「勒巴彥文化藝術團」則是展演傳統泰雅族歌謠與舞蹈,邀請遊客一同感受原民文化的魅力與熱情。 原住民日不僅是原住民族的慶祝活動,宜蘭童玩節也一起歡慶同樂,宜蘭縣政府誠摯邀請全國原住民朋友在八月一日免費入園,體驗文化與童趣的豐富活動內容。

Read More

原民會世界青年論壇閉幕

原民會「2025年世界青年論壇」,學員們經為期五天的跨文化交流後閉幕。(記者鄭伯勝攝)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舉辦的「2025年世界青年論壇」,二十七日在屏東同合農科商務會館舉行閉幕典禮,由副主任委員杜張梅莊主持,並為來自臺灣五個原住民族群及十二個國家共計三十八位青年學員進行授證儀式,同時也頒發四名輔導員感謝狀及模擬聯合國表現優良獎,多位我國友邦及友好國家駐臺使節代表亦出席見證,場面溫馨熱絡。 原民會副主委杜張梅莊表示,原民會將持續落實賴清德總統政策目標,培育具多元文化視野的國際人才;杜張梅莊進一步指出,今年的論壇不僅著重知識的傳遞,更具體實踐回饋在地社會的理念。論壇閉幕後,部分學員將於今年八月重返屏東,與泰武社區發展協會及泰武國小合作辦理「社區服務」營隊,實踐「學習.回饋」的行動精神,以自身所學回饋部落,深化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感與文化認同。 原民會指出,今年世界青年論壇於七月二十三日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開幕後,課程內容涵蓋多元議題與實地參訪,學員深入體驗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音樂與舞蹈文化,並參與「氣候行動與社區永續」、「數位創新與文化傳承」、「觀光產業與經濟發展」、「國際交流與文化藝術」四場主題工作坊,在跨文化交流中激盪出創新思維與深度理解。 原民會強調,青年是推動未來的力量,原住民族的聲音則是全球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未來將持續攜手各國夥伴,共同推動青年培力,促進區域及全球的原住民族永續發展。  

Read More

反罷擊出「全壘打」 盧秀燕感謝民眾黨:「沒有你們我們做不到」

民眾黨與台中市府互動良好。(資料照片)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大罷免」第一波投票於7月26日落幕,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數未通過。台中市長盧秀燕27日指出,這是人民的勝利,她也要特別感謝民眾黨,感謝主席黃國昌、陳佩琪醫師,以及所有民眾黨公職人員、黨工、志工和小草們,更感性表示「沒有你們,我們做不到!」 盧秀燕市長認為,這次的選舉寫下台灣民主新頁,展現台灣人民希望政府「拚經濟做正事」的心聲;為政者應「以民為本」,讓國家持續走在對的方向,當國家穩定前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針對這次選舉結果,盧秀燕市長特別向國昌主席、佩琪姊,以及所有民眾黨公職人員、黨工、志工和小草們致謝,感謝大家一起為人民團結,攜手為國家民生與正義奮鬥,讓台灣人心底的聲音被聽見,更讓政治回歸初衷本質,並表示「未來繼續並肩前行!」

Read More

許采蓁盼終結仇恨 以集體智慧阻止仇恨蔓延

市議員許采蓁指出,終結仇恨,台灣人民以集體智慧阻止仇恨蔓延。(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大罷免以大失敗收場,高雄市議員許采蓁指出,終結仇恨,台灣人民以集體智慧阻止仇恨蔓延。 許采蓁指表示,投票結果,顯示台灣人民並不認同仇恨動員,並不同意民進黨政府以強制手段控制國會,這是台灣人民再一次告訴民進黨,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許采蓁指出,她的貼文,她收到許多謾罵,說她在關鍵時刻消費父親的死,或藉機以不實論點揣測父親離世的原因,留言數量多到她很擔心再次讓爸爸蒙羞,但感謝黨內長輩和好友們給她的溫暖,不斷告訴她,這是一篇帶有正向意義的文章,趙少康大哥更稱「今天我覺得講的最好的就是許采蓁」。 許采蓁提到,罷免結果不是國民黨的勝利,而是民主體制展現韌性,謝謝每一位願意挺身而出捍衛民主價值的公民,現在起,我們應該攜手翻過這一頁,把罷免過程中的紛紛擾擾留在昨天,一起為台灣的未來共同努力,也才能真正讓她父親對持續建設社會的遺願能持續向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