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993 外食也能吃出健康

本報綜合報導 醫師指出,吃胖的關鍵在於食物選擇與搭配方式,只要選對食物與烹調方式,掌握「993」原則搭配1週餐食,即便天天外送也能吃得營養、安心。 開業診所肥胖專科醫師李唐越指出,正在進行飲食控制的減脂族、健身族與控醣族,應避開照燒、沙拉、蜜汁滷汁等高糖醬料,及炸物、白麵包、香腸等加工食品;選擇烤、滷、蒸等較低負擔的烹調方式,搭配原型澱粉與高纖蔬菜,就能大幅減少風險。如鮮蝦水餃搭配菠菜或小白菜,相較於豬肉水餃搭酸辣湯更加清爽營養;去皮烤雞腿便當搭高麗菜、空心菜、滷蛋也不踩雷。 不少人以為外送想吃得營養均衡,只能選便當。李唐越提醒,許多便當澱粉比例偏高、蔬菜種類單一,容易造成營養落差。建議選擇雞肉、豆腐、魚等蛋白質來源多元、並搭配2種以上不同顏色的蔬菜與原型碳水,如雞胸沙拉搭配白飯或藜麥與番茄、生菜、玉米等,更能吃進豐富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 若經常吃外送又容易嘴饞,李唐越建議,可以「993」原則搭配1週餐食,每週至少9餐「清爽正餐」、每週最多9餐「解饞替代餐」、每週最多3餐「放縱型餐點」,可讓外送成為均衡飲食的神隊友。 其中,清爽正餐為優質蛋白、低GI、低飽和脂肪,如滷雞腿便當配上青江菜、筍絲和滷豆腐,清爽又有飽足感。李唐越指出,解饞替代餐則可油脂稍高,但仍可調整,如煎蘿蔔糕配無糖豆漿,口感滿足有營養,偶爾吃沒壓力。至於放縱型餐點,可以偶爾任性點餐,只要掌握「適量」原則,什麼都能吃。

Read More

88歲噴射機阿嬤 勉運動不嫌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我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為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國健署推出「長者量6力」,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6大面向,協助長者及早發現內在能力衰弱並介入。在雙北世壯運奪下4面金牌的88歲「噴射機阿嬤」林潘秀雲也鼓勵大家一起多活動。 截至今年6月,台灣65歲以上長輩已超過450萬人,占全國人口19.6%,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而長輩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維持內在身心功能也是提升老年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為提升長輩及家屬對於「量6力」的了解,國健署分別於北、中、南、東各舉辦一場「長者量6力互動式特展」,首場於7月30日~8月3日於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西1館展出,共有9大展區,內容採用靜態呈現與動態體驗並行,搭配互動遊戲設計,引導長者及照顧者深入了解自身內在能力狀況,並學習如何於日常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林潘秀雲受邀現身說法,坦言年輕時是懶人、不愛運動,63歲才開始鍛鍊體能,後來在朋友的鼓勵下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強調保持規律的運動能夠給人很大的鼓勵和鼓舞,不僅是在生理上能夠健康,也能在心靈上更能帶來愉悅感,讓人逐步邁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每場展覽的3日動態體驗中,上、下午各有1場名人講座,北部場由「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揚名、「無論如河書店」梁秀眉及「蘭萱時間」蘭萱輪流進行分享,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了解「長者量6力」的內涵。

Read More

新竹台大、國衛院 簽約雙邊合作

  新竹台大分院與國衛院共同主辦「合作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暨合作媒合會」,展現跨領域整合與實證應用成果。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強化臨床醫療與基礎研究的整合能量,新竹台大分院攜手國衛院日前在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院區舉辦「113年合作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暨合作媒合會」。雙方同時進行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雙邊合作邁入新里程碑。 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面對精準醫療、智慧健康照護等全球趨勢,臨床與研究的緊密結合是推動醫學進步的關鍵。國衛院在基礎與轉譯醫學上的深厚能量,長期為院方的臨床研究注入創新動能。雙方合作的深化,不僅推動院內研究文化的發展,也促進跨機構人才交流與創新激盪,為台灣醫療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該院近年推動與臨床醫學中心策略合作,期望加速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實現「從實驗室到病床」的目標。不僅對新竹台大分院在臨床執行力與整合協作上的表現表達高度肯定,雙方的合作更可作為臨床與科研互補、體系互聯的典範。未來將持續支持更多跨領域、多中心、可擴展的合作計畫,共同提升台灣生醫研發能量,與國際接軌。 本次成果發表共計6項合作研究計畫進行報告,涵蓋肺腺癌表觀遺傳、心臟衰竭代謝組學、乳癌淋巴水腫影像技術、肝腫瘤射頻消融優化、深度鎮靜呼吸監測、骨質疏鬆抗體療法等前瞻領域。 合作媒合交流與綜合討論聚焦資源整合、研究平台連結、臨床需求導向等議題,形塑未來合作的關鍵節點,為台灣醫療研究注入更多創新動能。

Read More

猛爆性肝炎 BC肝患者高風險群

  醫師楊勝舜表示,臨床上定義「猛爆性肝炎」除肝指數飆高外,也會出現黃疸及意識障礙。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藝人沈玉琳傳因猛爆性肝炎住進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院方30日指出,因涉及病人隱私,不方便回應。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指出,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與病毒性感染的肝炎有關,當出現惡心、異常疲累、皮膚變黃等症狀,應盡快就醫。 外傳,沈玉琳因猛爆性肝炎引發腦水腫,就診前已3天吃不下飯且非常疲累,掛急診因黃疸指數過高,立即轉入加護病房。 柳朋馳表示,猛爆性肝炎其實有跡可循,若肝功能飆到300以上,出現惡心感、食慾不振、異常倦累、皮膚或眼白變黃,小便出現可樂色、深濃茶的顏色,代表已有黃疸的表徵。若已知為B、C肝患者,一旦有這些症狀出現要盡速就診。 柳朋馳指出,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與病毒性感染的肝炎有關,如果是因為A型肝炎,通常是吃到含有A肝病毒的食物,致死率約千分之2;B、C肝帶原的患者建議日常生活作息盡量規律,且避免酗酒,以防走向嚴重的脂肪肝,而醃漬類或可能有黃麴毒素問題的食物都要特別小心。 柳朋馳建議B、C肝患者至少半年追蹤1次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等,以及每年做1次腹部超音波;假如已有相對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者,建議每半年就要做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

Read More

志工熱茶陪伴 溫暖化療病患

奇美醫院志工在化療室奉茶服務,溫柔守護成為民眾心靈處方箋。 (示意圖/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癌症化療室內,每天平均有超過30人次的病人接受治療。在這個以點滴聲響為背景的空間裡,有一群愛心志工默默付出,為病人奉茶暖心問候,關懷與陪伴,撫慰病人的病痛不安,他們的溫柔守護也成為病友的「心靈處方箋」。 抗癌的路上,每一位病人都像在走一段漫長的登山路程,藥物是裝備,而「陪伴」就像是一根撐得住的登山杖,支撐著病人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名陳姓教授因罹患癌症,需定期接受門診化學治療,期間由妻子陪同就醫。每個星期三他與妻子如期出現在奇美化療室,總是著襯衫與吊帶坐在靠窗位置,妻子則快速脫下外套換上醫師白袍趕往門診。 即便在疾病的低谷中,夫妻倆依然互動如畫,彼此體貼、互相守護。儘管化療帶給陳教授身體不適與心理壓力,但他勇敢面對,並經常與志工互動,聊聊中文的美、生活的感觸。期間也曾表露低潮情緒,幸得志工一杯熱騰騰的茶與溫言陪伴,稍解心理沉重。 陳教授對奉茶服務情有獨鍾,特別喜愛化療室提供的「元氣茶」,將其視為療程中片刻的撫慰與慰藉;遺憾的是,陳教授最終因感染併發症往生,未能戰勝病魔。陳教授的妻子日前回到熟悉的化療室,再次向志工表達誠摯感謝,並道「元氣茶是他最愛的味道,謝謝你們的關心與陪伴」。 奇美醫志工在化療室裡提供的「奉茶關懷服務」,可以舒解病人在與癌症對抗時所承受的情緒壓力,讓化療室不再只是病痛的場域,每一壺茶、每一句問候,都像是一帖溫補的心靈處方箋,不僅溫暖了病友,也讓醫療環境更有人情味。

Read More

管制藥品稽查 去年231家次違規

食藥署指出,管制藥品易造成上癮的用藥,其成份與毒品相同,管制藥品的生產、運輸、儲存、使用都需遵守規範。(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管制藥品的成分就是毒品。食藥署30日指出,目前醫師、牙醫、獸醫佐等都可開立管制藥品,去年稽查1萬1962家機構管制藥品管理情況,發現231家次違規、比率為1.93%,其中又以登載不實最多。 對於國人出國旅遊前往國家對毒品的管理與我國不同時,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大麻相關製品。 有些國家開放大麻相關製品做其他用途,例如洗髮精、保養品等。但我法務部規定,大麻植株及其抽取物屬2級毒品管制,一經查獲就會移送法辦。至於在國外就醫領用的管制藥品,必須出示就醫時的處方箋,才能攜帶入境。 食藥署表示,管制藥品指成癮性麻醉藥品、影響精神藥品及其他認為有加強管理必要之藥品;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定,僅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為防止管制藥品遭流用為毒品,食藥署採分級管理、證照制度及流向管理等策略,強化各環節之管理機制。 食藥署表示,目前管制藥品分4級管制,1、2級管制最嚴格,其製造、輸出、輸入及販賣僅限由食藥署之製藥工廠為之,並另訂定運輸、每年購買數量上限及禁止借貸、轉讓等相關規範,以強化高風險管制藥品之管控。 台大醫院護理師鄭靜宜表示,院方設有管制藥品智慧專櫃,櫃子外觀不標示管制藥品,以免引來不必要的困擾。藥品均採單獨存放,取用時一定要有醫囑處方;打開櫃子取藥時除要輸入員工編號,還必須進行指紋辨視,確保管制藥品的安全。 食藥署統計,去年稽查1萬1962家機構管制藥品管理情況,查獲231家次違規、比率為1.93%,以簿冊未依規定登載、登載不詳實最多共93件,其次則是未依規定定期申報收支結存情形、申報不實34件,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

Read More

又驗出黃麴毒素 福源顆粒花生醬勒令停產

新竹市福源顆粒花生醬黃麴毒素不合格,市府依《食安法》裁處並加強抽驗。 (記者曾芳蘭翻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福源顆粒花生醬2批產品檢出黃麴毒素不合格,新竹市衛生局要求業者全數下架,抽驗另一批產品仍檢出黃麴毒素不合格。衛生局即刻啟動現場查核並責令業者辦理問題產品回收,暫停生產該類產品並依法裁處。 福源顆粒花生醬有效期限2025年7月9日、2025年8月27日的產品,分別經台北市、桃園市衛生局檢出黃麴毒素不合格。新竹市衛生局5、6月接獲2地衛生局通報立即派員前往抽查,因現場已無同批產品,經抽驗另一批有效日期2025年9月10日產品仍不合格,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裁處。 衛生局指出,已命令業者全面停產同類產品,並限期改善製程與原料品管機制;另責成業者將所有問題產品回收下架,提供聲明及民眾退換貨窗口管道,通知下游廠商回收。

Read More

每週打3次羽球 她一覺到天亮

  醫師蔡明劭建議失眠者打羽毛球,是調節睡眠的天然良方。(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一名少女晚上沒睡好,白天總是頭昏昏、提不起勁;檢查發現睡眠正常,但半夜偶爾醒來後難再入眠,醒來時更像是沒睡一樣疲倦。醫師建議,養成運動習慣有望減少失眠,增加睡眠品質。她選擇羽毛球,從1週1次到後來每週3次,3週後一躺下就睡著,一覺到天亮,醒來神清氣爽。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表示,近年睡眠問題困擾不少人。該少女的狀況稱為「主觀睡眠障礙」,也就是睡眠的客觀數據沒問題,但患者主觀感受不佳。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與臨床研究證據指出,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有節奏打球、游泳等,有助於縮短入睡時間、延長深層睡眠、減少夜間覺醒。蔡明劭表示,運動會刺激褪黑激素分泌與晝夜節律穩定,尤其早上或白天進行,幫助睡眠節奏自然調整。研究發現,每週從事150分鐘中強度運動者,白天嗜睡的機率比不運動者低65%。

Read More

〈中華文薈〉夢境之貘與詩的召喚——詩人陳威宏專訪

■許微微 在春夏交替、氣候多變的時節,詩人陳威宏帶來了他的新作《夢之貘對我說》。在臺大公館的咖啡館一隅,落地窗外綠意搖曳,為這場訪談增添幾分詩意的氛圍。這是他第五本個人詩集,延續一貫的創作核心,「夢境」始終是他最深層的關懷與想像來源。 「人生如夢,乍聽之下好像只是幾個簡單的字。」威宏說,人生之所以殘酷而美好,在於「遺忘」的必然。記憶未必需要太久時間,便會開始模糊不清;當我們重溫回憶時,每個人彷彿是用腦在「寫詩」,一次次美化,主觀地重述那些真假難辨的情節。反而是詩人用筆寫下的詩,有時還更接近真實。 從神獸到詩意象的召喚 《夢之貘對我說》中的「貘」,原本是中華文化中的神獸,後來傳入日本變成了能吞噬噩夢的「食夢貘」。巧合的是,詩人的生日正是「世界貘日」(World Tapir Day),這個有趣的諧音,促使他將詩集命名為《夢之貘對我說》,別無他選。 那麼,貘究竟在夢中在詩裡,對詩人說了什麼?威宏分享了一段記憶:某次帶學生到臺北市立動物園校外教學時,他看到了活生生的馬來貘。「牠其實長得四不像,像豬又像牛,只有黑白分明的兩種色塊,遠看又有點像熊貓。」他不禁感嘆,貘曾經是亞洲常見的動物,卻因為人類開發及地球生態改變,如今在中國絕跡,「貘」變成全球需要保護的瀕危物種。   詩人也是瀕危物種 當今詩人的命運,或許跟貘有點相像,也屬於瀕危物種。「無論在中國古代,還是歐洲中古的吟遊詩人時代,詩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吧。至少在RPG遊戲裡一定要有,雖然戰力低微,但能躲在後方幫隊友恢復生命值。」他笑說,詩人之所以存在,正是用詩歌為人類帶來療癒之力。 詩集《夢之貘對我說》收錄五十餘首詩作,有根植於現實的感想,也有許多虛構的美學展演,展現詩人豐富的詩意光譜。陳威宏相信,「詩的隱藏就是一種顯露」,那些未完成的回憶與遺憾,可以透過詩的形構而變得完整。「每一個人讀詩,不是讀別人的故事,而是從中找到自己的幻影。」 在這本詩集中,陳威宏特別鍾愛其中一首〈在夕陽下行動〉。他說,詩人的本質就是永遠的「在野黨」,質疑既定的權威、關懷邊緣,要有不願意被收編,一直說實話的骨氣。他所欣賞的詩人,即便風格再抒情,也總藏著對現實的黑色幽默,認真嚴肅地搞笑。那不僅是詩人的童心未泯,那也是未竟的淑世理想。   生活的瓶頸與突破 距離前作《搖籃曲和雨的包裹》已逾兩年多,今年春天發表新作《夢之貘對我說》,威宏坦言,自己的心境已有所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後的世界,讓現代人重新意識到身體的脆弱與物質性的限制。「我們的身體,其實比想像中更不堪一擊。末日預感與無常的現實,使人可能轉向享樂主義,或作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因此,詩人在現實中轉換跑道,從導師帶班改為辦公室工作,開始體驗行政菜鳥的職場生涯。 「其實第一時間聽算命老師說,我適合從事行政工作時,還覺得莫名其妙,從沒想過自己會走上這條路。」結果,算完命之後不到一個月,陳威宏就受到主任的邀約,因而就任研究處推廣組。這一年多以來,詩人彷彿化身學校小編及公關,體驗編輯、寫稿、企劃人員與接待外賓的各種「雜活」,過得有趣而精彩。 「原以為還能有時間寫詩,結果工作忙不完,回家還要連線電腦,繼續趕工才能完成。」這樣新鮮忙碌的行政生活,不免對創作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詩人說:「那一陣子幾乎寫不出詩來,因為無法讓自己待在寫詩狀態裡,他坦言《夢之貘對我說》或許會是他最後一本詩集。 詩人不想悲觀的認定如此,然而,每一次寫作都是獨特珍貴的經驗,也必須要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決心去寫才行。不過陳威宏也說:「我不會後悔踏入行政。因為成長與體驗,往往來自於踏出舒適圈的那一步。」正因這樣的心情,他一度推遲詩集的出版期程。   迎向AI浪潮中的詩意堅持 任教於臺北市中正區一所明星小學,十多年來陳威宏見證了數位載具與AI技術對教育現場的劇烈衝擊,也觀察到文學面臨的轉變。「目前AI寫出來的詩,還太過樣板不知所云。」詩的語言跳躍,短期內暫且難被超越。不過AI會越來越聰明,如果人類惰於思考,那麼詩歌的存在必要性也會受到質疑。他提醒年輕寫作者,「寫詩還是得回到最基本的事:認真生活、閱讀,與持續地書寫。」畢竟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沉澱自己。   下一站,流浪在萊姆街 談及未來計畫,陳威宏透露,他正在醞釀一部詩集《流浪天使在萊姆街》。他虛構出一位流浪天使,一方面嚴肅反思人類行為,另一方面又享樂主義的姿態迎向末世感。 對天使而言,「助人」的舉動並非道德驅使,而是想要獲得體驗而已;若不介入,他就與事件毫無關聯。他想問:「人類如何思考?怎樣生活?為什麼人類如此多的缺陷,卻仍然深受上帝的寵愛?」他覺得寫詩也像這樣,詩人未必真正的同情共感,但仍要試圖以天使無瑕的眼光,探索人間意義的種種可能。 除了詩歌之外,陳威宏也在進行言情小說、諷刺劇本、改寫童話、翻譯詩選等計畫。希望轉換文類創作的跑道,盡量讓自己保持寫作的新鮮感。「詩以外的文類我不擅長,也未必會選擇發表;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問世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懷抱初心的詩人,再次走上新的寬廣道路。 在《夢之貘對我說》之前,陳威宏已出版四本詩集,這些作品展現出詩人對夢境、人生與寫作的探索,一步步用筆築修行之路,深刻凝視人生的軌跡:《夢遊幻境:我的隱形花園》(2017):這是詩人在文壇的初啼試聲,詩是一種自我不可缺少的印記,在現實情境中恣意揮灑青春,享受美好的愛情。在超越十年的Zing精選創作集子中,我們可以看見詩人對各種生活題材的紀錄與發想。 《我愛憂美的睡眠》(2018):詩人的第二本詩集,寫內心如同夜月的孤獨感,形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執著寫作之心彷彿著魔,詩歌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了生命的枷鎖,家庭責任的罪惡感。當時,詩人無法欣然接受這樣的自己,可是若回顧其創作歷程,這也是最黑暗的,最毫無保留的用心之作。 《獨角的誕生》(2020):走出人生病痛的谷底後,詩人以藥以詩歌創作重新續命,緩步構築理想的天地,以更冷靜自省的筆調,拉開與現實的距離。除了是在閱讀中與古人相遇,也是更認真地思考信仰與天命所在。 《搖籃曲和雨的包裹》(2022):世界籠罩在新冠疫情的恐懼裡,詩人只能透過微型、不完整的生活敘述來鼓舞自己。肉身侷限種種,透露出不可避免的「無常」,也是將「苦難」視為人生轉變的重要契機,靈魂可以因此醒覺。 陳威宏的詩 暗紫的夢諭我輕撫著它 語辭的毫刺讓它點了火 拿來刻紋,我向格子窗探出頭去 街市依然是刑虐的眼光 一條條漫血的巷路。不停的燃燒 闇黑的夢啊:那僅存的曲折小徑 繫在我雪蒼色的後背上 風吹時草低,碎紙燼紛飛 夢諭透出血瘀的暗紫 頭緒我輕撫著它,可我不能究竟 只能選擇遷就。祕密。我前進,前進—— 欣羨自己以一個不被假迫的日子 去追尋另一種不存在的安寧 ——刊於《秋水詩刊》第一八七期,第九十七頁 沉睡之後的事 想必你知道 流動的陽光與禁錮相等的死亡 都是你沉睡之後的事了 冬日的臉龐還在窗邊聚集 堆著蒼,疊著白,口齒不清的它 試圖解釋群眾瑣碎的疑惑 我們可以離開彼此嗎? 像不管事的琉璃蛺蝶 學會各自燦爛,時而展翅 穿著寶藍或墨色的裙紗 在碎裂的暮霞鋪滿露臺之前 我們要為彼此折翼 原諒時間,但我們不願被歸納成 善良。明白這一切不過是 刻意之舉,叩問聲啄啄: 一顆孤獨自由的心 可否迎向未知的大夢? ——刊於《乾坤詩刊》第九十九期,第三十五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