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迅總經理孫鋼銀樂觀看待下半年市場

捷迅公司總經理孫鋼銀對下半年樂觀看待。(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捷迅公司總經理孫鋼銀8月6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對下半年營運表示蠻樂觀的,主要是資通訊產品,受美國關稅影響,沒那麼大。AI熱潮持續擴張,該公司也加強東南亞佈局,像現在泰國及越南貨量表現強勁。 孫鋼銀也談到,目前物流也有從一段式走向多段式運輸,產品在不同地方組裝再出口,這對收取運費的物流業者也有利。在美國關稅陸續底定,及年底聖誕等採購季節來臨,今年9月運費市場有機會提升,因此對下半年樂觀看待。

Read More

港務公司:高港吊車吊臂斷裂 兩貨櫃落海無航安疑慮

(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灣港務公司表示,有關高雄港48號碼頭本國籍半貨櫃船「大中輪」(總噸2563)約09時30分進行吊櫃作業時,岸際作業吊車吊臂斷裂致貨櫃落海。 港務公司說明如下: 吊車於48號碼頭大中輪旁岸上執行吊櫃作業時,該吊車吊桿斷裂,造成吊掛中兩只20呎貨櫃落海、吊臂斷裂及吊車側翻傾靠於大中輪船身上。 10時38分港消經至現場回報,吊車司機僅頭部些微碰傷,已由該輪船代自行送往高醫就醫,無其他人員受傷。 掉落海上兩只貨櫃及斷裂吊臂架已吊至岸邊,周邊水域已無任何漂流物,無影響船舶航行疑慮,警艇解除安全警戒任務並撤離。 該輪僅欄杆損壞、無傾斜、無下沉之跡象,亦無漏油之情事。

Read More

美對大陸建造船舶徵收港口費台航不受影響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美國貿易代表宣告對中國大陸建造之船舶靠泊美國港口,今年十月14日起徵收額外之港口費,台灣航業公司如何因應? 台航表示,美國貿易代表宣告對中國建造之船舶靠泊美國港口,今年十月14日起徵收額外之港口費(載重噸八萬噸以下船舶豁免),就乾散貨船而言按每淨噸洽收18美元,每年上調五美元至33美元,由於台航公司船隊均在日本建造,美方措施對該公司無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台航董事會昨(六)日針對近日丹娜絲颱風侵襲,重創台灣中南部地區,導致多處停水、停電、房屋損毀及淹水災情,嚴重影響民眾的財產、家園與日常生活,亟需社會各界共同投入重建工作。台航公司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決定捐助新台幣500萬元予衛生福利部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以實際行動協助受災地區及民眾渡過難關,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

惠譽維持我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等佳績 肯定我國財政紀律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財政部表示,惠譽(FitchRatings)發布新聞稿,確認維持自2021年調升我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等為「AA」,展望「穩定」佳績,肯定我國審慎財政管理及維持良好財政紀律。 惠譽表示,我國顯著淨外部債權人地位、妥慎財政管理能力及具競爭力之經商環境係支持評等結果關鍵因素;我國整體稅課收入表現優於預期及政府支出略低於預算數,致2024年度各級政府財政盈餘(包含特別預算)占GDP比率0.4%,惠譽預測2025年度稅課收入表現優異,各級政府仍將有微幅財政盈餘。 惠譽推估我國各級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GDP比率穩定下降,自2024年之31%下降至2027年之27%,反映低財政赤字及穩健經濟成長,預期政府將運用歲計賸餘支應額外財政支出,抑制債務增加,並肯定我國恪遵公共債務法規定之GDP 50%上限,係維持中期財政紀律良好基石。 財政部表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緩,貿易壁壘升溫,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再起等不確定因素,及極端氣候造成災害等負面衝擊,該部將持續透過審慎及彈性財政政策,以因應產業及社會發展需要,同時優化財政治理,謹守財政紀律,厚植財政量能,共同打造我國永續發展堅韌基礎。

Read More

林口長庚完成150例 翁排尿難 攝護腺消融蒸改善

林口長庚宣布完成150例水蒸氣微創攝護腺消融手術(由左至右,示意圖),手術治療風險與副作用較傳統手術低。(林口長庚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醫師馮思中指出,一位83歲男性因攝護腺肥大,造成反覆性排尿困難,經長庚醫院進水蒸氣微創攝護腺消融手術,病人於術後3週就能拔除尿管順利排尿,長庚已完成了150例類案手術,為男性們開啟治療新契機。 馮思中表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據健保署與泌尿科醫學會統計,台灣5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五成罹患攝護腺肥大,70歲以上則高達七至八成,若長期未治療,除了會造成排尿困難、尿滯留、反覆泌尿道感染,還可能導致膀胱功能退化、膀胱結石,甚至腎臟損害等嚴重後果。 馮思中指出,男性如出現排尿不順等早期症狀,就應及早治療,避免拖延導致膀胱功能受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攝護腺治療方式在傳統手術上,有攝護腺刮除術、雷射手術等,但這類的手術有一定的機率造成性功能障礙、逆行性射精、尿失禁等副作用。 馮思中表示,新開發出的攝護腺水蒸氣微創消融手術微創技術,是以細針將水蒸氣注入攝護腺,使攝護腺組織肥大,最終被人體自然吸收。手術治療風險與作用都相對降低,且不破壞尿道結構,也無永久植入物,能真正縮小攝護腺體積。手術過程快速安全性高,病人可以當天門診手術,當天就可以回家。 林口長庚表示,一位83歲男性,攝護腺肥大體積超過190cc,造成反覆性排尿困難,使用尿管排尿超過一個月仍無改善。由於病人年紀大且健康狀況不佳,無法接受傳統的刮除或雷射手術,後患者轉介到長庚,於7月初接受攝護腺水蒸氣微創消融手術,病人於術後3週就能拔除尿管順利排尿。 馮思中指出,林口長庚醫院於去年引進攝護腺水蒸氣微創消融治療技術,為攝護腺肥大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目前已成功幫助逾150位病患擺脫攝護腺肥大困擾,許多接受治療的患者在短短數週內,即明顯感受到排尿順暢、夜尿減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Read More

讓你變老的不是時間!肥胖超過10年 老化恐達48%

  蔡明劼醫師說,真正讓你變老的,是肥胖本身。(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可能從細胞層級悄悄「偷走你的青春」。新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透過臉書表示,根據《JAMA Network Open》於2025年7月刊登的研究指出,長期肥胖會讓生理年齡提早加速老化,影響遠比我們以為的還深。 他貼文指出,該研究追蹤205位智利年輕人(年齡約28~31歲),分為3類:體重正常者、青春期肥胖者,以及兒童時期即肥胖者。結果發現,只要肥胖超過10年,生理年齡就比實際年齡多出15~16%,甚至有些人老化程度高達48%。 這些所謂的「生理年齡」並非主觀感受,而是根據科學指標來評估,包括DNA甲基化變化、端粒縮短、慢性發炎指數(如IL-6、CRP)上升,以及代謝激素異常(如IGF-1下降、FGF-21上升)。這些老化徵兆本應出現在中老年,卻在20多歲的肥胖族群中提早出現,顯示肥胖就是「老化的催化劑」。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從小肥胖和青春期肥胖者的老化指數相近,顯示時間的積累是關鍵。 細胞層級的老化會影響免疫力、內分泌功能、能量代謝與神經退化,未來更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與失智症。 不過,蔡明劼醫師提醒別灰心:體重可以控制,細胞也具備可逆性。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仍有機會讓細胞恢復年輕狀態。別再誤信「瘦會顯老」的說法,真正讓你變老的,是肥胖本身。

Read More

專家籲納預防政策核心 偏頭痛 中風 青年健康隱形殺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其中7成為18至50歲主要勞動人口,女性GDP損失是男性兩倍。偏頭痛與中風成青年健康隱形殺手,專家籲納入預防與治療政策核心。 成大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勞動力影響尤鉅。 偏頭痛也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應列為公共健康優先議題。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週發作一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盡早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反覆發作與失能風險。 歐凰姿呼籲政府,將偏頭痛納入健保給付與預防性治療體系,降低青壯年因病失能與離職的風險。 此外,中風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指出,台灣每年新增3萬至5萬名患者,平均每18分鐘有1人罹病,每44分鐘有1人因此失去生命。另4成病人半年內會出現肢體痙攣恐釀失能,每5名失能有1名會癱瘓長期臥床,且10名中風患者有7人無法回到原來工作崗位,1年更需至少50萬以上照護費用。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每年新增中風人口中有15至20%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但多數民眾對症狀辨識不足,加上部分院所因人力與制度限制,無法於黃金時間內完成取栓手術等關鍵處置。湯頌君建議,應擴大溶栓藥物使用可以幫助降低青壯年中風失能率到10%以下,強化區域型醫院的急性期處置能力,並於職場端落實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危險因子的篩檢與健康促進。透過臨床、社區與職場三方並進,將有助於降低中風帶來的長期失能與家庭經濟衝擊。

Read More

中醫養肝 重心情開朗 莫鬱鬱寡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近日因猛爆性肝炎緊急送醫,而引發外界對於肝病的高度關注。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黃千瑞從中醫角度,傳授養肝關鍵。 黃千瑞表示,中醫的肝,指的是「臟腑」,是以功能劃分。《黃帝內經》提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中醫的肝,就像是軍中統帥,負責謀劃思考,並且影響或管理其他臟腑的功能。 例如「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表示肝喜歡心情開朗,而不是鬱鬱寡歡。這裡的肝,包含了情緒與心理層面的調節,類似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 「肝氣鬱結、肝鬱化火」,當肝氣無法正常舒暢,則容易產出現煩躁易怒、脅肋脹痛、頭痛頭脹、面紅耳赤、口苦口臭症狀。另外也會間接影響生殖內分泌功能,例如月經不調、肌瘤囊腫、乳房結節、甲狀腺異常等。 要養肝,黃千瑞指出,從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來考證,「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肝主血海故也。」原來是肝膽互為表裡經,也就是說如果可以早點就寢,那中醫的肝與膽就會得到休息,避免過於勞累影響身體。 其次,黃千瑞表示,可以常按摩肝經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大腳趾跟與第二腳趾跟交界處1公分,可以沿第1第2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到有一凹陷處即是。太衝穴可以降肝氣,舒緩因肝氣旺盛而導致的血壓上升、頭暈頭痛、排便不順。 另,「肝開竅於目」,壓力大的時候眼睛容易疲憊,其實現代人不論是長時間工作或看書,有時候甚至熬夜,加上本身情緒緊繃,很容易肝氣不疏,出現眼睛酸澀、眼壓高、流眼油,伴隨肩頸緊繃頭痛頭暈,這時候就可以沖泡一杯菊花枸茶飲用,菊花清熱明目,枸杞滋陰補肝。 此外,黃千瑞表示,也可以絞股藍顧肝續健康。絞股藍,味甘、無毒,其皂甘的化學結構與人參類似,因此有「南方人參」之譽,在日本被稱作「福音草」。有五葉或七葉之分,七葉就是俗稱的七葉膽。絞股藍偏涼,有助於清熱去濕,特別適合熬夜過多、容易疲倦、口苦口臭的溼熱體質民眾。另外也有文獻記載可以搭配山楂沖泡飲用,可以減少血脂問題。

Read More

男師聲帶受損 喉部打玻尿酸重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5歲男老師因講太多話,出現聲帶受損且說話會有氣音,持續半年之久,就醫透過「局部麻醉下喉部注射治療」,在喉部施打玻尿酸後,已恢復正常講話聲音。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洪上祐指出,長期聲音沙啞、說話氣音過重,或吞嚥困難,可能與聲帶功能障礙或喉部結構異常有關。 洪上祐說明,發出聲音仰賴兩項關鍵條件,一是聲帶能準確地向中線靠攏完成閉合,二是聲帶組織需具備一定的彈性與厚度。 當聲帶因神經受損(如聲帶麻痺)、萎縮、或聲帶溝等疾病,導致閉合不全時,就會出現說話漏風、音量變小、講話容易疲倦等情況,嚴重者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嗆咳,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自信。 他說,「局部麻醉下聲帶注射」療法,是將填充物質注入聲帶內,補足空隙、增加厚度,使其恢復閉合功能,改善聲音與吞嚥狀況,治療過程僅需10至15分鐘,且大多可於門診完成,無需住院或全身麻醉。 洪上祐表示,透過局部麻醉下喉部注射治療,可明顯改善發聲與吞嚥功能,對許多不適合傳統手術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又便利的療法。 此外,對於聲帶囊腫、息肉等良性病灶,亦可採用「局部麻醉下注射類固醇」治療,達到局部消炎及縮小病灶體積,無需開刀手術、無需全身麻醉,注射療程恢復期約3天,遠低於傳統手術後至少需禁聲一週,對於語音使用頻繁的職業族群(如教師、演講者、歌手等),是高度實用的治療方法。 針對吞嚥困難患者,若主要因素為環咽肌功能不全,也可透過「局部麻醉下注射肉毒桿菌素」,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改善吞嚥症狀。 洪上祐說,局部麻醉下的喉部注射,為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或不適合傳統顯微喉部手術的患者,提供安全且具實用性的新選擇,讓更多聲音與吞嚥功能障礙的患者,看見希望。

Read More

〈中華文薈〉現實與虛構間的書寫旅程——專訪凌明玉

■胡愷慈採訪 1. 近年來,您開始為鄉下人家寫作,這樣的經驗如何改變您對鄉村生活的看法? A:簡單而言,創作是創造和類似科學家發明事物;在城市很容易麻痺感官,所知所得都過於可預測、缺乏新鮮感,在鄉村生活則是回返創世紀,了解何謂無中生有,什麼是不求有也不求無,沒有天賦的人需要格外努力,努力又不一定有所回報,倘若你真心喜愛這件事,自然會領悟到種菜或創作,其實有些本質和哲學思考頗為相似。 譬如種菜的人秉持的是分享,接收蔬果的親友則是驚喜和喜悅,健康無農藥用心栽種的蔬果成為無價的禮物,甚至,他們還會在閒暇之餘,表示想來幫忙採收,或是當假日農夫,體驗每把菜、每個果實得來不易的過程。 對我而言看到栽種的白蘿蔔,深埋於田裡陰暗的土壤近兩個月與當時疫情必須沉潛在家安頓身心竟有些相似。實實在在沾泥帶土的農作物,產地直送餐桌,切開蘿蔔的瞬間,多汁豐美的生命帶來一種未來終有曙光之感。 這些觀察讓我發覺多數人對鄉村存在著刻板印象。書寫鄉村圖景,我始終不變的初衷是,真實的傳遞一位被3C和便利生活自小餵養的城市女子,來到鄉野後,所見所聞,彷如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村民,第一次看見吉卜賽人帶來的冰塊,新鮮、冒著煙,我來我見所有鄉村物事終於懂得,那種看見新世界的感動。 2. 您認為小說與散文的創作過程有何不同?創作過程中,是否有特定的生活經驗或背景影響了您的寫作風格或主題選擇? A:小說寫的是人的故事,所有關於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衝突、事件的開始與結束,寫小說的我,只是藉由我的眼睛觀察這些人,然後將故事寫出來。散文則是將「我」推出來面對讀者,寫的是我所真實經歷的經驗,包含童年、成長、求學、就業、結婚生子……散文書寫很容易呈現個人的斷代史,經常在文字中跋涉回憶,關於我這個人的故事。 但小說和散文的創作,共同之處是,不斷解構自己,將我的生活經驗、個人歷史,拆成億萬片拼圖,這片寫成散文,那片寫成小說。 無論去到哪裡生活,人,才是影響我寫作風格和題材選擇的關鍵吧。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了什麼樣的人,觀察人的生活,觀察這些人如何進入或離開事件的方式,和熟悉的人談陌生領域的事,從熟悉中尋求陌生化的感受,從不同的人身上接收屬於他(她)的故事。 有時,我覺得寫作風格是隨著作家不斷成長的,並非一成不變,因為這個世界隨時都在變,譬如兩年前我到以色列旅行半個月,那是個不斷挑釁他國又要防堵鄰國的國家,過往在新聞中聽聞一觸即發的戰事,在當地行旅更有感觸,但以色列同時又是聖經的起源,流著奶與蜜之地,譬如我很喜歡的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因為身處於隨時被戰亂威脅的國度,形成他的創作風格總是充滿各種奇思妙想,同為創作者,我很快就能同理他將所有的恐懼、哀傷藏在光怪陸離的題材背後,藉由荒誕的故事讓人生有所喘息。 以色列的處境如今更加嚴峻,甚至已被臺灣列為紅色警戒,不適合旅行的國家。有時回想在以色列走著耶穌苦路十四站的自己,究竟真的懂得艾加.凱磊的創作嗎?未曾經歷戰亂的人生,或許連看待傷口的標準也從小放大,因為我們並未體驗過死神總在敲門的剎那。 3. 您在寫小說時,角色和情節的構思是如何進行的?如何平衡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 A:我從來不寫小說大綱。(一開始覺得自己沒有職業道德,後來讀了《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也從不寫大綱,吾道不孤)通常生活中會有一兩個具體鮮明的人物吸引我,或者說,他(她)天生就是個小說人物,這樣的人也攜帶著動人的故事和情感,讓我為其編織一整本書的故事。 小說真實的部分大概就在起心動念想要書寫的瞬間,之後就是大量的虛構,屬於小說的技藝或手工藝。倘若真實和虛構有其界限,那是田野的部分,有時田調會採訪到更多我無法書寫出來的細節,那是關於秘密、倫理和道德的界線。這時虛構仍舊會多於真實,一本好的小說,我認為不是平衡真實和虛構,而是讓虛構大於真實,虛構的技術能讓我想傳達的故事更趨近於真實。有時,我拿到真實的材料像是引線,只為點燃故事的火花。 4. 《藏身》作品中「現身」和「藏身」兩個重要主題,您認為這兩者如何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困境或改變的不同方式? A:「看得見的人,只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藏身》這本小說重複出現這兩句話,放在創作上來思考也挺貼切的,沉浸在小說情境時,有時我也只看見自己想見的東西,而忽略了更多我沒看見的部分。 小說人物現身於故事之中,是最基本的姿態。通常我們閱讀小說,很容易由敘述觀點去確認人物的位置,以及小說家如何鋪陳情節,藉由事件脈絡,觀看小說人物在一定的時間或漫長的時間如何經歷事件、心理的轉折等等。 小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當代社會的文化歷史或當時人們生活的樣態記錄起來,只是小說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不可否認,小說的虛構性將人的困境從幽微處揪出來現身,直視生活的現實,譬如人生就是日復一日的磨損,要面對許多不得不,以及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無論是有工作沒工作,求學或失學,長照或獨居,人總是下意識藏著自己不見光的部分,小說正是在處理這些難以言說的現實。 這些細節都可視為我藉由「藏身」反映出現實生活人們的困境。小說家是那個揭露現實的人,讓這些在生活中負重前行,卻難以言說的人物逐一在故事中現身。透過小說人物的現身,讀者仍然可以體會到那樣窒息的現實曾經同樣壓在自己身上,而我們和小說人物一樣怯弱,退而求其次只求一個容身之處。 《此處收不到訊號》 5. 在《此處收不到訊號》中,以一年為時間軸,融合了許多現實主題,如疫情、長照和詐騙。您是如何決定將這些時事融入故事中,並與角色的內心世界交織? A:長篇小說的架構對於海納時事當代社會面臨的狀態,可以做最好的呈現,因為字數夠長,足以形塑飽滿的小說人物和錯綜複雜的事件,包含這幾年社會現狀,疫情、長照和詐騙,很自然的交織其中。 書寫《訊號》這本關於疾病的長篇時,恰好完整經歷了疫情開始、過程演變直至結束,小說中的傳染病和人物所面臨的失智症和早發性阿茲海默、憂鬱症,病與病構成呼應,失憶/失意、絕望/希望,看不到盡頭的未來,這三個元素,一開始書寫時並未如此設定,但寫著寫著,人物自然有了自由意志,是他們開始為自己發聲,一步步走到最後。這本小說從初稿完成,只修改過一次,我改變了原來的結尾,但已經是我創作長篇至今,初衷不變,修改最少的作品了。 6. 在書寫這本小說時,您是否面臨過如何保持與故事中角色「安全距離」的挑戰?如何平衡自己作為創作者和真實我的身份? A:小說的敘述觀點是男性的「我」,可以讓真實的自己退到非常遙遠的位置俯瞰這些角色。《訊號》也是我寫長篇以來初次採用第一人稱敘事。 如果有安全距離,小說的虛構形式就是小說家最好的屏障,這個題材如果寫成散文,可能就是陪病日記、多在揭露長照者的艱辛。但小說的形式讓整個病苦、身苦有了一些幽默、輕盈的想像,我想這才是書寫越沉重的題材最必須平衡的小說技術。 雖然早年我曾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婆婆,但小說人物的處境和我有很大的差異,我設定的病徵更為複雜和棘手,創作期間大量的田調讓我更加瞭解這個記憶流失的病症,並非是我的生活經驗,寫完之後,我只慶幸自己是個說故事的人,而不是家屬。真正生病的人他們不會記得這一切,記得一切的都是在身邊長期陪伴的親友們,不記得的病患他們反而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連自己久病無法痊癒都不會記得。 賴小路攝影 7. 您如何看待讀者對您作品的理解?是否曾遇到讀者解讀您的作品和您本意不符的情況? A:聽說八O年代之前的作家會從出版社那裡收到讀者回函,網路時代的作家如今總是會即時獲得意見,毫無神秘面紗可言,只要新書出版必定多少要負起協助行銷的責任。面對讀者的各種花式看法,我有種老僧入定之感。根據「作者已死」理論,一部作品完成,該說的話皆盡付書中,作者其實不該自己跳出來多做解釋。 譬如我之前在《聯合報》家副版的散文專欄,或是出版的小說,因社群網站的便利,讀者經常會在臉書留言、或傳訊息給我,分享讀後感觸,倒是鮮少遇到「本意不符」的狀況。收到讀者的回饋,我總格外感動,畢竟知音難尋,無論他說的是場面話或真心話,有回音總是好的。 每位讀者的意見我會慎重回覆,一本文學性小說因不可預知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美學養成,自然會有千萬種解答,倘若真有讀者對我提出與我作品相違背的意見,我也很願意聽聽讀者的聲音。 8. 您對文學市場的變化有何觀察?電子書、網路文學等新興形式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A:我的著作大多有電子書,但一直到出版《訊號》我才出版第一本有聲書,其實各種形式的載體,我都樂觀看待,只要有讀者願意閱讀、聆聽,文學作品就會傳遞出某種意義。但不可諱言,實體書的消退,從書籍的印量可見一斑,記得二十年前我剛出版第一本小說,初印量是三千本,現在約莫只有一千五百本,實體書店減少,鋪書量也隨之減少,更遑論閱讀人口珍稀。但任何數字的減少,也不會影響我持續創作,就好像日本所說的職人精神,既然我喜歡創作小說,唯一能做好的事就是創作,自然能摒除所有雜音,持續地寫下去。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9. 您未來有什麼寫作計畫?是否會嘗試新的文學形式或主題? A:六月底出版的鄉村生活的散文集《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是三年前從觀察筆記化為國藝會文學補助案的成品,是橫跨疫情四年份的日記體散文。 這本散文集於我這完全是創作脈絡的意外產品,起初是先生退休後開始從資訊科技工作轉為農人,蓋了間小農舍,遠離程式系統過起返璞歸真的生活。而我,是個旁觀者,不擅農事,只在教學、創作空檔移動至我們鄉下人家,觀察另一半的身體勞動,從動腦到動手的過程。 但未來這兩年的創作計畫,需要進行的仍然是剛獲得國藝會補助的長篇小說《小丑生存指南》,目前正在進行田調工作。 10. 對於年輕的作家或想要開始寫作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A:每年八九月份是各個大型文學獎的旺季,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新人參賽的心得,大約有幾種狀況:創作多年始終未曾獲獎、得失心非常重猜疑評審不公、有各種理由對號入座自己沒有得獎的因果關係。 回想我剛開始寫小說,也是從投稿文學獎開始,但我好像從未有上述三種 狀況,而是不停檢討自己,諸如:肯定是自己寫得不夠好,立下未來創作的紀律;仔細研讀評審會議紀錄,找出他人獲獎的優點檢視自己不足之處為何;失敗並不可恥,找盡藉口原諒自己或放棄自己才是真正的可恥,你需要的是沈澱心情、修改稿件後繼續再挑戰下一個獎。 我常和學生說,有時你寫不出來寫不下去,我懷疑你還不夠喜愛寫作這件 事。因為我從沒有上述的狀況,我有的是時間不夠的問題,我隨時有好多題材想寫呢。 創作需要的續航力,持續的寫作和大量閱讀好的作品聽起來雖是老生常 談,但維持好的手感、養成規律創作的作息還是不二法門。 BY《金車藝文風》雜誌

Read More